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创业多元教育体系研究
——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
□黄 琦
【内容摘要 】社会创业教育是当前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路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以及研究北京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现状,对目前我国社会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思考,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基础与培养方案,提出建构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创业多元教学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社会创业;社会创业教育;多元教育体系
一 、当前我国社会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社会创业是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既能像商业机构那样运转盈利,又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发展模式。最近三十年,社会创业日益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全球变革现象,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为政府公共事业提升和公民就业增加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和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我国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速发展,但社会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专业建设的质量和层次上发展也落后于社会创业实践,这使原先就存在的内在质量问题进一步突显出来,成为制约社会创业专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高校创业教育方兴未艾的当下,研究和探索社会创业教育模式及多元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社会创业的内涵。学术界对社会创业尚未形成一致定义,又称公益创业,所指范围较为宽泛,涉及多个领域。一般认为,社会创业是指为了完成某些特定的社会目的,打破固有的经济发展和运作模式,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创新社会发展思维,满足大众和社会需要,建立新的机构,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社会创业主要源于外国20世纪70年代一些组织或社会企业家为满足社会需要,创建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非营利性企业机构,开拓公益性服务活动,创新性地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二)社会创业教育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本研究遵循“过程分析—理论建构—教改建议”的研究思路。在对社会创新和创业教育以及北京市高校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社会创业教育与政府、社会组织之间在社会创业教育中的多维关系以及行动策略的相互型塑;第二,结合制度分析与要素因素,详细分析微观多维模式与宏观多维模式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对社会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模式建构,以丰富本土的社会创业理论;第三,结合学校社会工作培养方案,针对如何促进和完善政府、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社会组织在社会创业教育多维模式的教育教学发展提出建议。
根据Radon-Nikodym定理[9]和似然函数的定义[10],本文采用Radon-Nikodym导数定义似然函数,得
90 d试验期之后,各组抽取接近平均体重2公3母屠宰,屠宰前空腹称取空腹活体重;静脉采血20 ml,分为2份,一份置医用抗凝负压管供血生化指标测定用(血液样品用泡沫箱加冰袋贮存),另一份在3 000 r/min条件下离心取血清,用于血清指标测定用。
(二)建构社会创业教育多层次体系的总体框架。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为理论视角,将社会创业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融合作为原则,建构社会创业教育多维模式(如图1所示)。社会创业多维体系有三个涵义:第一,政府、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力量形成多元,才能推动社会创业政策、理论、实践的结合;第二,高校社会创业教育本身的多维化:培养方案-课程-创业平台-资源平台-师资,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进行设计。第三,社会创业教育与社会力量的多元互补,从高校而言,强调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从社会力量而言,强调资源、案例对创业教育的丰富补充以及社会力量参与模式的多元化,推动社会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教学与社会创业实践结合、创业方案与创业大赛结合、创业教育与社会创业平台结合。
对现代宇宙学界来说,这是自1929年哈伯发现河外星系红移即宇宙膨胀现象以来又一次划时代的重大发现。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追究令人讨厌的噪声,竟带来了现代宇宙学发展的第二次高潮,他们获得了197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理由是他们的“贡献是一项根本性的发现,使人们有可能得到很久以前——在宇宙形成时——所发生的宇宙变化过程的信息。”
二 、关于对国外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研究梳理及研究动态
3.社会工作教育模式比较单一、未成体系。通过中美模式的比较,结合国内社会创业教育的现状来看,高校的教育培养模式仍处在理论建构和整合之中,课程设置单一,实践课程较少,形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类似,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同时,这种教育下的学生多是“纸上谈兵”,缺乏真正的创业能力,这样的教育难以对社会创业本身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不利于社会创业教育进一步提升。
(一)统筹模式。学校设有专门的部门和机构管理社会创业教育,学校负责创业、就业事务部门的拓展,在学生通识通选课程中设置,使学生在接受专业学习的同时,也完成相应社会创业教育的学习。参与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享受全校的社会创业资源。但是统筹模式下的社会创业,缺乏专业性指导,很多学生并非自愿或者对课程感兴趣,课程效果收效甚微。
(二)聚焦模式。该模式依托于商学院开展的社会创业教育,尤其是以经济和管理学科为特色的院校。牛津大学德赛商学院成立的斯克尔社会创业中,商学院有独立的教师体系,专业教师承担MBA中社会创业的课程讲授,并且配备相关的创业导师,包括社会创业领域的专家与杰出创业者提供一对一的社会创业咨询。杜克大学社会创业发展中心隶属于福库商学院,注重理论知识建构和课程体系建设,为研究生单独开设“社会部门的创业管理”、“企业的社会影响管理”等课程,充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并举办福库董事会、杜克网络影响俱乐部等实践教育活动。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多为经管类学生,有一定的工商管理知识和能力,但社会创业不是其主业,社会创业兴趣有待激发强化。
提到经典的形象必然会让人们想到他们典型的特征。经典形象是后现代小说中常用的戏拟对象,后现代派小说家们对经典作品中的人物改头换面,将他们置身于现实社会中,让他们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使这些经典的形象打上了后现代小说的烙印。以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为例,贝娄以耶和华的仆人摩西为原型塑造了赫索格这一形象来揭示社会现实,摩西为了让以色列人过上幸福、不被压迫的生活,经过四十年的漂泊,最终,他率领他们来到迦南边境,在完成他的使命后死在了摩耶地。而赫索格的不懈努力不但没有得到肯定,反而招来了无数的讥讽与嘲笑。
(三)融合模式。采取融合模式的高校大多数都设立专门委员会进行课程开设和资源协调,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社会创业教育活动。最为典型的是哈佛大学的融合互动,研究生院和专业院系分别成立不同的社会创业组织,学校层面成立校级组织专门管理,上下层级互动效果好。哈弗的教育研究生院专门从事社会创业教育,开设“教育变革与社会创业”、“领导力、创业与学习”等课程,为哈佛大学内外的学生、专家提供和培育教育创新的合作空间,并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比赛,追求学生的跨学科发展,解决国内外重要社会问题;肯尼迪学院为学生承办新创企业大赛,分为商业创业与社会创业两轨,提供丰厚奖金,吸引学生参与。同时,哈佛大学校方成立大学生社会创新联盟,提供创业领导力方面的培训课程;商学院也专注相关课程的全校社会创业教育开展,探索各学院协调、合作与开发新项目的多样性;设立哈佛创新实验室,发起“来自校长的挑战”等活动,营造出良好的社会创业氛围,学生们积极性高涨。
3)建立教学评价大数据库。智慧课堂的使用有利于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进行监测记录,大数据可以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具体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因此可以更好地检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通过高职英语智慧教学大数据库的建立,还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存在的困难,教师根据数据及时督学、导学,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 、国内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内社会创业教育现状。社会创业教育伴随着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化逐步产生,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社会创业教育始于2003年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举办的社会创业培训教育,之后部分高校开始建构理论,编写教材,打造社会创业赛事,社会创业教育逐步得到认可和发展。截止到2017年,国内高校开设社会创业和社会创新课程达到60多家。在社会创业教育领域,以基金会、NPO组织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和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清华大学社会创业教育特点。清华大学的创业教育在国内该领域中开始较早,主要依托于该学校的公共管理学院开展。依托于清华大学丰富的社会资源,在社会创业资金上,受到多方支持。清华x-lab是清华大学发现和培育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新型教育平台,面向清华各院系学生、校友、教师的团队提供创新创业相关服务和资源,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创业团队,开展针对性活动。如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创新力证书提升项目、创新创意工作坊、驻校企业家和驻校天使咨询服务,并且提供创业学习的实践场所。在社会创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随着实体创业平台产生,该机构逐步成熟。清华大学的社会创业教育以自身专业建设为本,得益于学校的重视和多方面的社会资源支持。
2.社会创业缺乏有效的资源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尤其是社会创业的教育资源需求得不到满足。一方面,很少有院校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中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学生专业实践训练不足,开设社工专业课程院校很多,但是研究社会创业理论和实践的很少,难以提供高质高效的社会创业实践教育。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缺乏实践场所。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各种社会福利机构在数量上远远达不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求,可供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构十分缺乏,这大大制约了学生参与社会创业的程度。
(四)当前我国社会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社会创业教育研究在研究主题上,侧重对欧美国家社会创业教育的介绍,对其机制和路径分析尚不深入;对社会创业与商业创业的多元教育主体研究不够深入,现阶段系统社会创业教育以商学院为主,民间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对自身的行动策略以及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关注不够;社会创业教育的互动过程比较单一,缺乏多元维度的全景式考察和研究,缺乏对于社会创业教育的理论总结和提升。
1.社会创业教育体制需要完善。社会创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的发展,也离不开党和政府对社会工作的重视。我国社会创业教育与实践工作起步较晚,法律规范、体制建设还处在不断探索、改进与完善的过程中。社会对社会创业的认可度不高、专业的实践机构缺乏、实践督导不力、学生还不完全具备开展专业社会创业的能力等,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都制约了我国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欧美国家社会创业教育发展经验说明,要想真正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创业法律规范和教育体系。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社会创业教育,但是在国家层面仍缺乏对社会创业教育的规范性、权威性指导;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仍然没有设立社会创业教育委员会这样的机构,对社会创业进行专业的管理指导;在工作方法上,不但要借用西方的理论和实践,还要不断发展创造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创业理论。受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影响,我国社会工作和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不够专业化。我国政府已经大力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意义,虽然效果明显,但未进入深层次文化中,本土性的社会创业理念需要挖掘创新,形成符合中国特色和时代发展的社会创业教育机制和文化。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创业教育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较早的高等院校,历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随着多年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社会创业为主线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其社会创业教育有以下特点:一是政策导向性。该校的社会创业教育依托政策导向,充分利用各类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创业教育为基础,逐步开办社会创业教育课程的探索。二是专业引导性。除了注重创业教育以外,其本身的学科体系架构中就包含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形成了创业课程“公选+限选”模式,课程内容多为社会创业和公益创业,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阶段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注重打造专业教师团队,分工编写精品教材,其教材得到教育部示范教材的认证。三是竞赛带动性。每年开展的多项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无疑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创业比赛在推动社会创业教育中,起到了加速剂的作用,点燃青年创业激情,激发其创业活力,推动了社会创业的落地生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社会创业教育在欧美的发展已有三十多年,截至2013年,美国已有超过152所院校提供社会创业教学,国外高校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纷纷开办社会创业课程,创办研究中心并实施创业项目,培养社会创业学博士。哈佛大学从2004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批社会创业博士生;被誉为“社会创业硅谷”的社会创业实验室由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联合组建,学生可在该实验室学习社会创业理论,锤炼社会创业技能以及将理念转化为社会创业实践。欧美国家社会创业教育可以归纳为:开设了专门的“社会创业”课程,社会创业的跨学科教育模式初现;建设了跨学科的师资力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创业教育体系。大概分为以下三类。
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受教育者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医学院校专业性强,专业课程培养占去学生学习的绝大部分时间,学习非专业的知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医学专业人才,网络教育无疑是一个很好地解决方式,既解决了时间问题又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医学生在专业领域外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做到医学与人文融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医学人才。
目前高校的社会创业教育发展并未与政府和社会组织深度融合,社会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某些项目申报和培训教育之中,并未真正形成多元互动。一方面,政府对社会创业的资源投入还比较有限,社会创业教育也不是热门学科,在相关的项目评估中,缺乏优势和资源获得机会。政府对社会创业的政策不完善,资金支持短缺,吸引力度不够,目前只是启动了创新创业赛事,未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创业氛围。另一方面,社会企业目前生存环境自身也不具有优势,多依靠政府或公益基金支持,成功典型案例少,多数企业只能维持自身运转,无多余的资金支持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同时,社会企业对专业人才吸引不够,工资和福利待遇都达不到人才的期待,企业发展不可期导致专业人员流失,容易陷入困境。这样来看,社会创业教育的多元体系建构迫在眉睫。
四 、建构社会创业多元教育体系的建议
(一)“双一流”背景下开展社会创业教育体系的意义。学校社会工作本科教学大纲(2016)把社会创新和社会创业作为专业选修课,并于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在13级本科生中开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大纲(2015)把社会创新和社会创业作为“慈善和公益管理”培养方向的核心课程,于2015年春季和2016年春季在MSW班开设该课程。在对学生的回访调研中,对该课程的满意度比较高,尤其是该课程在MSW学生就业和社会工作专业性方面具有比较显著的“实用价值”。在“双一流”建设的战略下,学校社会工作培养计划将越来越体现与学校和劳动经济学院在整体培养方向上的战略配伍,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突出劳动经济与社会工作的融合,社会创业和社会创新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成为体现两个融合的重要抓手,因此,研究和建构具有学校特色的社会创业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图1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社会创业教育多维互动关系
(三)社会创业教育研究的意义。第一,促进社会创业的科学发展,只有在社会创业教育上下功夫,这一行业才能得到长远发展和良性运行。现阶段,暴露出社会创业问题诸多,行业生态出现野蛮生长情况,要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推动社会创业实践,而不是无目的、无规划、无方法的一味借鉴模仿他人经验,要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创业品牌。第二,培养社会创业者是社会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提升社会创业质量,培养更多有兼具商业思维和公益心的专业人才,投入到社会创业建设之中,促进整个行业内部有人才保证,对行业未来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第三,专业的核心是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发展,社会创业教育是发展社会工作教育的新趋势和新途径,为解决当前社会工作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了视角和解决途径,包括当前社工人才就业受困,实习实践场所缺乏,能从专业本身建设中得到解决。
1.社会创业教育依托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宏观保证。首经贸高度关注政府在实际社会创业教育中的角色与职能,建立和教育部门的良好互动关系,努力推动双方在社会创业项目上的合作。在宏观层面上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有长远的规划,逐步推动相关社会创业政策的落地生根,社会创业教育的政策是其发展的保证,国家大力推进双创工作,在政策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到其实际情况,社会创业教育是在国家政策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社会创业教育课程,主动把自身建设融入国家发展之中,是全面建设双一流高校的措施之一。
政府需要为大学生社会创业创造更好的政策与融资环境,从宏观发展战略层面支持社会创业的开展,提供大学生社会创业相关业务支持和培训优惠,帮助吸引私人投资和风险投资进驻大学生社会创业项目,提供相关法律援助,主动与部分大学生社会创业项目进行合作,共同提供可持续的公共服务。目前,社会创业的专项资金不够明确,很大一部分仍在创新创业的资金之中,奖金项目和数量对社会创业刺激不够。社会创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应进一步加大投入,且配备相关的使用细则,有效管理监督专项资金的使用。同时,完善相关社会创业的法律法规,让行业有法可依,在制度上更加有序合理。
2.学校和社工工作专业的教育多元。首经贸是最早第一批成立社会工作研究生的学校,近几年也高度注重社会创业教育课程的融入,本科和研究生也都开设了社会创业课程。社会创业教育把“培养方案—课程—创业平台—资源平台—师资”形成体系,开展专业教育。目前首经贸社工系配备专业教师10人,校外社会组织与企业合作力量40余家,充分注重师资和实践平台的建设。社工系制定了《社会企业创业》的教学大纲,社会创业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旨在为大学生提供全新的社会视野与创业视角,激发其对于社会问题的兴趣与关注,从而启蒙大学生的社会企业家精神与社会创新能力;在建立对社会企业及创业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社会企业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学会设计一套解决方案和商业计划,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
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授课、案例分析、沙盘模拟以及创业方案设计竞赛等方式。授课主要集中于企业创业的基础理论与创业者素质要求等。案例分析主要集中于企业创业过程中的技能要求以及各个国家创业经验介绍等。沙盘模拟和方案设计属于实践教学,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理论,在创业沙盘实际操作模拟的基础上,设计并分享企业创业计划书。力求让学生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了解基本的财务、法务基础知识,掌握企业创业计划书的设计要点,能够结合企业特点与需要设计合理的企业创业计划书。培养出符合专业培养方向,掌握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尝试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创业通识教育,校内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推进社会创业教育。除了社会工作专业系的专业教育之外,还应重视和其他教管部门的联动。高校创新创业一般有专门机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融入传统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孵化园,给学生打造可操作化的平台进行运转,让有想法、有兴趣于社会创业的同学得到锻炼。学校团委也是创业教育和竞赛的领头部门,发展社会创业教育,离不开青年学生的参与,在学生学术文化活动和创新创业竞赛中,努力融入社会创业知识,让其普及量更加广阔。当前,很多学校都开设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社会创业教育也在融入当中,部分高校的创业项目也可以在教务部门转换为学分认定,“一、二课堂成绩单”相结合。注重链接发挥校友资源,校友是助力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引导校友资源助力社会创业,赋予学生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样在学校多元力量的配合下,在专业教育的引导下,必然在学生之中形成良好的社会创业氛围。
但是,理想与现实又是有巨大差距的,如何在教育理想与现实、学校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之间努力,做更优质的教育,需要我更进一步思考与学习。
3.社会组织多元力量促进专业教育。社会创业教育与社会力量的多元互补,从高校而言强调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从社会力量而言,强调资源、案例对创业教育的丰富补充以及社会力量参与模式的多元化,推动社会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教学与社会创业实践结合、创业方案与创业大赛结合的方式。随着近几年国家的大力支持,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的增长量迅速,校企合作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工作专业是偏实践应用的学科,很多高校还未摆脱原有的理论教学模式,发展社会创业就是要推动社会工作的实践性。社会实践之中,出现了很多理论所不能考虑到的问题,这是社会创业教育亟需的宝贵经验,这些案例融入教学对专业教育有质的提升。丰富学生们参与实践的模式,深化合作方式,推进社会创业教育的可操作性。
目前,从社会机构综合来看,很多是依靠政府项目资金才能进行运转,离开政府的补助很难正常周转,社会机构未尝不想实现自身盈利,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社会创业教育与社工机构主动开展合作,将好的创意项目和社工机构一起孵化操作,运用共同的社会资源,来开展项目的运营和优化,吸收多方面意见,减少市场风险。社会创业教育离不开与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的深度合作,也是多元维度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社会创业教育顺势而为,做好学科专业的理论建构,搭建好社会创业的实践平台,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提升,培养出更多有社会创业知识与能力的专业人才,融入到“双一流”建设的教育实践中。结合教育生态圈理论,共同构成政府、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社会组织多维良性互动模式,形成政府、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力量多元结合,才能推动社会创业从政策、理论、实践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
[1]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4
[2]潘加军,刘焕明.基于公益创业实践基础上的大学生就业推进模式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75
[3]熊跃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理论解释与经验反思[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7
[4]倪好.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与实施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62~66
[5]王晶晶,王颖.国外社会创业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J].管理学报,2015,1(12):148
[6]潘加军.基于公益创业实践基础上的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61
[7]Kwong,C.C.Y.,Thompson,P.,Cheung,C.W.M.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s in Devel- oping Social and Civic Awareness and Particip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2012,11
[8]Bacq,S;Janssen,F.The multiple face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A review of definitional issues based on geographical and thematic criteria[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2011:23
[9]Worsham,E.L.Reflections and insights on teach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an interview with Greg De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2012:11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6年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改课题结项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黄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创新、公益慈善管理、品牌战略
标签:社会创业论文; 社会创业教育论文; 多元教育体系论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