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商品流通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品流通论文,新时期论文,我国经济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察一国的经济增长,既要了解该国生产发展的状况,又必须剖析其流通运行的态势。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其与商品流通业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七十年代末以来我国实行的市场取向改革,就是从商品流通领域的改革发轫的,因此,探索新时期商品流通业对我国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具有特殊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一、对商品流通的正确定位,直接关系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商品交换以及作为全部交换关系总和的商品流通,乃是保证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进行和再生产过程顺利运转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是生产以及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和消费一方之间的媒介要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 卷,第101页。)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曾受到严重阻碍,除了社会政治制度的原因外,从思想观念上分析,生产与流通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弄清、商品流通在经济生活中没有得到正确的定位是一个重要原因。历代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统治的经济基础,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千方百计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视商品流通为“末业”,把商贾列为“五蠹”之一。明清时代,虽然农业与手工业有了相当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但由于中国封建统治基础之坚固,卑视商品流通观念之顽强,商品经济始终未能取代自然经济,遏制了商品流通产业的发展。而在欧洲由于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的完整性和顽固性远不如中国,其对旧的自然经济的保护作用和对新的商品经济的阻碍作用也小得多,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方国家的统治阶级为改善其财政状况,增强对扩张的实力,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扶植工商业发展。19世纪初经营大量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专业化公司已十分活跃,“迅速完成的大陆商业网络几乎完全受市场机制协调。非为当地消费而生产的货物,通过一系列的市场交易和有形转运而流通于国内及国际的经济领域。”(注:[美]小艾尔费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 商务印书馆1987年9月版,第28—29页。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流通业蓬勃兴趣之时,也正是我中华古国国门洞开、备受凌辱历史的开始。
全国解放后,由于受自然经济观的深重影响,对马列著作中的个别论断作了不切实际的错误理解,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流行着“重生产、轻流通”,卑视商业、服务业的观念。在批判资产阶级、改造旧城市的过程中,把商业、服务业中符合商品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有利于提高营销水平和服务质量的一系列正确做法,当作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革除;而把排斥商品流通、实行自然经济的一整套做法,作为社会主义的“新事物”而倍加赞誉。对于坚持必须重视流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正确观点,以“流通决定论”的罪名横加挞伐。到了“文革”时期,“四人帮”更是把商品流通视为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借口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从根本上加以否定,致使商业网点大量撤并,商品流通阻塞,工农业生产凋蔽,国民经济频临崩溃的边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商品流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断提高。经过痛苦的磨炼,人们领悟到:社会主义商业经济如同商品经济一般,也是以市场交换为直接目的的经济方式,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商品的生产必须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生产领域所创造的价值最终能否实现和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实现,都将取决于流通。流通领域所提供的服务,本身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同一切商品提供的使用价值一样,也是创造价值的。认识上的飞跃,直接促进了商品流通及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短短二十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64.9亿元,到1998年增至29153亿元,增长了22.04倍;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3624.1亿元,1998年提升至79553亿元,增长了20.9倍。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第55页、《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第498页和《199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经济日报”1999年2月27日提供的数字计算。 )商品流通与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极为明显。事实证明,排斥流通,卑视流通业的观念是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自然经济观,必然会严重阻碍和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重视商品流通、积极发展流通业的观念正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指导思想。
现在,我国经济正处于重大变革之中,长期的资源约束型经济转变为市场约束型经济,全面的买方市场开始出现,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瓶颈”已从生产转为消费,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商品流通业作为引导生产、启动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也必将成为润化再生产过程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既充满机遇、又面临严重挑战的先导性行业。
二、商品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新作用
在市场取向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商品流通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一系列全新的作用:
1.促进和引导生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强调的是生产的决定作用,甚至提出“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的口号,这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且在实践上造成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商品流通业的经营环境和活动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自主经营权扩大;商品购销打破“三固定”(固定流通渠道、固定供货对象、固定价格折扣),实行多种形式的选购;横向信息流大量增加;市场、价格、利润、税收等因素对企业的运行机制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变化使商品流通业的作用越出了通常所说的“桥梁”或“纽带”作用,而是能动地将经过系统分析和归纳的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生产,使产品不仅在生产总量上,而且在质量、品种、规格、花色等结构上都必须适应社会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从关系人民生活最密切的几种商品的生产发展情况,就可以看出流通业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见下图)
1978年至1998年几种消费品生产发展情况
品名 化学纤维彩色电视机家用电冰箱家用洗衣机
(万吨)
(万台)(万台)(万台)
197828.460.38 2.80 0.04
198594.78 435.28144.81887.20
1995 5103497 1060
1254.48*
1998:199716.9 9201.6 377.6 3136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1998年及《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1999年2月26日提供数字计算。
*为1997年数字。
二十年中这些人民消费品生产增长之迅猛,不仅在中国史无前例,在全世界也属罕见。当然这中间也存在产品和产业结构需要调整的问题。现在80年代开始的以在城市普及家用电器和农村家庭开始享用家电为主要特征的第一轮消费周期已告结束,新一轮以农村普及家电及城市家庭购买住房、电脑及家电更新为主要标志的消费周期已经开始,调整农产品结构任务也十分繁重,流通业正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杠杆,搞好贸、工、农联系组织形式,发出准确有力的市场信号,推动着工农业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2.吸引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形成总体交换的完整系统。
旧体制把生产资料的绝大部分(少量农用生产资料除外)排除在商品流通之外,技术、劳动力,信息根本不承认其为商品,流通业能够经营的生活资料又以实物分配取代完全意义的商品交换,使商品流通业被瓦解得支离破碎,作用受到极大限制。改革的进程从理论和实践上肯定了生产资料是商品,技术、劳动力、资金、房地产、信息等生产要素也是商品,都应进入流通的范围,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时,把流通看成是“从交换总体上看的交换”,(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6页。)其内容包括“在生产本身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产品交换是用来制造供直接消费的成品的手段”,“实业之间的交换”以及最后“直接为了消费”而进行的商品交换。(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6页。)因此,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社会主义下交换的总体结构从再生产过程的阶段看,既包括了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能力的交换,也包括流通过程的商品交换;从产品构成看,既包括生产资料、技术、劳动力、房地产、信息等的交换,也包括消费资料的流通。这一总体交换系统的形成,冲破了生产与生产之间、生产与流通之间、以及生产、流通与消费之间的种种人为阻隔,使经济运行更富生气和活力,从而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以浙江为例,由于较早地在发展生活资料市场的同时,鼓励各类生产要素进入市场,1998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980亿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前茅,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5∶54.6∶32.9,(注:《关于1998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浙江日报1999年3月18日。 )其构成比例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象温州这样以率先发展各类商品市场、加速形成总体交换体系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3亿元猛增到1998年的680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9.25倍,年递增率达15.9%, 更说明总体交换体系的形成对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研究消费,启动内需,提高生产、流通的综合经济效益。
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已逐步从供给制约转向需求制约,需求不足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担负商品交换职能的流通业与广大消费者联系最为密切,系统地进行城乡消费需求调研,分析消费心理和消费变化趋势,它在促进生产结构调整、增加有效供给的同时,能通过自己的工作积极地引导消费,培育和创造新的消费热点,使投资需求可能产生的“乘数效应”得到顺利实现,从而有力地扩大内需。在城市抓好一般家庭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及高技术含量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外,有步骤地推进消费信贷,大力促进住房和汽车消费的启动。我国农村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九亿农民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至今只占全国的38.9%,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增长8%,就是1000个亿。 (注:丁俊发:《关于开拓农村市场的若干问题》,“市场营销导刊”1999 年2期。)商品流通业把开拓农村市场同帮助农民打开农副产品销路结合起来,同促进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同工业部门调整结构、加紧生产农村适销对路产品结合起来,同搞好贸工农协作大力开发新产品结合,同发展农村营销网络、规范农村市场体系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取得显著成果,使扩大内需的潜力真正启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把流通作为其本质要求,就是因为流通的有效组织,才能使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生产与流通的综合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高。
4.推进城市化建设,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
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大量产品实行统购、派购,按行政层次调拨分配,许多历史上长期形成的集镇由于流通渠道和购销形式的改变,商业衰落,经济萎缩,有些千年古镇倒退成了普通村庄。“有商则活、无商则衰”,城市历来都是“珍异所聚”、“商贾并辏”,具有强大幅射力的经济中心,没有发达的商业和第三产业根本就不成其为城市。从全国专业市场的发展看,凡是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市场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实现了“办一个市场、兴一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兴一座城镇”的效果,如温州的柳市、绍兴的柯桥过去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如今却已成为各类产业共同发展、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成为跨越省、市界限的商品集散中心。我国城市化水平目前还只有30%,不仅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0%的水平,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不仅能扩大农产品市场容量,稳定农产品价格,延长农村产业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大大扩展工业品的市场需求空间,保持我国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并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空间条件和相应的产业载体,使我国人口分布更为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从而大大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
5.实现内外贸结合,参与国际经济的大循环。
当前世界科技浪潮迭起,各国之间经济关系正向纵深发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商品流通业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彻底改变“商业主内、外贸主外”的传统观念和现行体制,建立起高效率的、内外贸结合的营销网络,使经济发展从单纯依托国内市场逐步转向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内贸与外贸的界限已开始冲破,国内商业点多面广,一旦把视角转向国际市场,就能释放出巨大的经营能量,开发出大量适应国际市场的出口商品,有力地促进生产结构的调整,并使国内市场的产品档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因此,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正加紧建立起一批外向型为主的流通组织,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高效率的国内流通业是发展外贸的坚实基础,而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又必将引导国内流通业走向更高的层次。
三、进一步发展商品流通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正确认识流通业的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从世界发达国家流通业发展趋势看,已从流通一般阶段(即商品泛化为流通基本要素,流通中不断实现物质变换和价值补偿)发展至社会化大流通阶段,即形成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立体化的动态开放系统,提供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商品不仅是实物,而且是大量无形的商品,这种物质和能量的流通在规模、流量和流速上均以极快的速度增长。必须清醒地认识我国目前商品流通业存在的滞后和无序状态,大力解决流通业现状与社会化大流通不相适应的矛盾。需要着手制定我国中长期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从宏观上解决好流通领域的所有制结构、国有流通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流通业的科技进步、流通秩序规范化以及流通业对外开放等问题。未来商品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取决于这些问题的正确解决。
2.调整流通产业结构,鼓励流通形式的创新。大型国有流通企业要落实“转机建制”、“调整结构”和“抓大放小”的方针,根据我国参加世贸组织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建设好一批大型的现代化的流通集团,在结构调整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鼓励、引导其他经济成份流通企业发展,分阶段、有步骤地吸引外资进入商品零售领域,既要积极,又不可操之过急。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具体国情,不断推进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的创新。
3.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流通产业现代化。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包括商品流通业在内的第三产业之所以能得到迅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渗入和普遍应用。要彻底转变“流通业是劳动密集性行业、用手工方式就能解决问题”的陈腐观念,大力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运用。事实证明,依靠现代科技才能使流通业适应和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才能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智能化水平,大大改进服务质量和经营能力;才能为人们创造全新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使我国流通业迅速实现与国际对接,保证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4.搞好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商品流通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归根结蒂还是要依靠流通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要清除流通业主要是“一买一卖,人员素质低一点没啥”的思想。新形势下的流通业面临着不断变化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必须具备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国内、国际市场环境中准确地作出各种决策。日本和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一条共同经验就是重视教育和培训,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培养出一大批“既擅长国内领域,也熟谙国际竞争”的具有战略眼光的流通业人才,这一经验值得很好借鉴。
收稿日期 1996年月19日
本文系王俊豪教授主持的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经济增长与流通产业优化”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