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道德建设与青少年人格培养_青少年教育论文

家庭道德建设与青少年人格培养_青少年教育论文

家庭道德建设与青少年品性养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性论文,道德建设论文,青少年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所组成。家庭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而提高国民素质,必须从青少年和家庭抓起。家庭是人才成长的源头,家庭道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家庭内部的和睦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良好风俗习惯的形成和国家的安定团结。本文拟就家庭道德建设与青少年品性养成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所谓家庭,是在一定经济关系基础上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形成的亲属间社会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夫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等。为调节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团结文明、和睦幸福的家庭,需要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家庭道德。家庭道德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用来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家庭道德的性质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家庭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社会主义家庭产生了新型的伦理道德关系。家庭不仅具有生产、生育和消费的职能,而且具有教育的职能。家庭是个体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长任的、甚至是终身的教师。子女从小到大都在接受着家庭所给予的教育。家长会根据自己对政治关系、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理解,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向子女进行灌输,教育引导他们如何做人和如何评价人,希望子女成为自己理想人格的化身。家庭的道德状况,尤其是家长自身的品行修养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

首先,家长自身的品行修养对青少年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父母是青少年心目中最早的偶像,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教师。父母的思想、品德、性格、兴趣甚至生活习惯,都对子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父母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作风正派,品行端正,子女就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反之,父母行为不检点,品行不端正,整天抽烟、酗酒、打麻将,对孩子则会产生不良影响。很多调查表明,不少中小学生抽烟酗酒,最初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其次,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的避风港,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灵起着陶冶和净化作用。在和谐家庭人际关系的陶冶下,青少年会形成良好的心境、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会造成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对家庭失去信赖,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一对美国夫妇曾将500名犯罪青少年与500名非犯罪青少年进行比较,发现这些非犯罪青少年中有一半来自和睦家庭。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家庭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经常为一些生活琐事吵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这对孩子幼小心灵产生了极坏影响,久而久之对父母会感情疏远,对家庭会产生逆反心理,有时会因为家庭整天不安宁而离家出走。不难想象,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斗嘴吵架寻常见,麻将之声日日闻”的家庭氛围中,怎么能够健康成长呢?

再次,家规家貌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着约束示范作用。家规是指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家貌则是指家庭传统习惯、生活作风,精神风貌和处世之道。严格的家规对家庭成员起着扬善抑恶的作用,它像无形的戒令,帮助青少年“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良好的家貌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榜样示范作用。家长发扬民主,和子女平等相处,有事同大家商量,尊重子女意见,孩子们就会感到心情舒畅,个性和聪明才智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父母搞家长制,一言堂,要求孩子对父母的话只能服从,不能反抗,子女就会产生压抑心理,长期下去会形成孤独忧郁的不健康心理。

最后,家庭的环境氛围对青少年心灵起着净化陶冶作用。青少年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由于他们年幼无知,尚未接触社会,因而辨别是非能力差,意识较为单纯,行为习惯尚未确定,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由于他们对父母有着天然的依恋性,父母的兴趣爱好,品性修养,言行举止,甚至衣着打扮,生活习惯都成为孩子们注意的中心,同时也构成了无意识示范和暗示的家庭氛围。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孩子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气氛中,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家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了很大发展,封建传统的家庭观念在逐步淡化,民主、平等的家庭意识在逐步增强,广大家长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家庭人际关系逐步和谐,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不断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方面还有不少问题,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父母自身素质差,对孩子期望过高,管教过严。一些家长由于缺乏较高文化素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在教育子女方面误认为“棍棒之下出人才”,“孩子面前无民主”。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为了孩子早日成才,往往采取高压手段,有的给子女目标定得过高——考试要达到一百分,要考上重点学校,长大一定要成为什么“家”。一旦发现离目标距离过大,马上“打”字当头。北京有一女孩因不愿学钢琴而用菜刀砍伤自己的手指,西宁有一女中学生因高考心理压力过大而跳楼自杀。这些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自身素质太差而造成的。

2.一些父母行为不检点,自身形象不佳,对子女放任自流。一些家长业余时间不是跳舞,就是吃喝赌,整天搭“方城”,甩老K,对子女产生极坏影响。有一对父母整晚上打麻将,夫妇轮番上阵,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他们特地在外面租了一间比较安静、没有打扰的房子,但因为上行下效和无人管教,每晚十点以后,孩子便邀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陪他玩麻将,经常通宵达旦,成绩直线下降,最后因缺钱而走上偷窃犯罪道路,而父母还蒙在鼓里。这些教训发人深省。

3.家庭结构的裂变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家庭结构发生裂变,比较突出的是离婚率上升和家庭的重新组合。家庭裂变受害最深的是青少年,它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创伤。许多青少年因为父母离异无人管教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由于家庭不睦,孩子缺少父爱、母爱,而使他们心态扭曲,感情脆弱,烦燥焦虑,沉默寡言。残缺的家庭还容易使孩子形成孤独、恐惧和说谎的心理,产生厌世、厌学、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的人生态度。

4.一味追求学习成绩,忽视对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些家长片面认为,教育子女就是开发智力,学习知识。学习知识就是考试得高分,取得好成绩。为了保证子女集中精力搞好学习,一切家务劳动都由父母承包,子女本来可以自己动手做的事,都由父母代劳。使孩子从小养成不劳而获的懒散习惯,根本不重视他们的劳动观点,习惯和技能的培养。有的家长只注意孩子的分数,而不注意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孩子言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问题,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有的家长为了取得高分,考上重点,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一味迁就,有求必应,结果分数上去了,但却染上很多坏毛病和不良习惯。

5.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法不当。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独生子女的比例显著增加。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所处的特殊地位,父母对子女过份宠爱娇惯,过多照顾满足,过份迁就保护,将他们视为掌上明珠,捧为“小太阳”,使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必然会存在很多的弱点,如意志消沉,只图享受,不图进取;缺乏劳动观点,生活独立性差;挥霍浪费,大手大脚;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蛮横霸道,唯我独尊等。

6.金钱关系的渗透。畸型的高消费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的建立,金钱关系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父母引导不当和对孩子的过份溺爱,这种金钱关系也渗透到家务劳动中,小孩帮父母干家务劳动要给钱,干前还要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不给或钱给少了不干。不仅如此,有的小孩做作业,考试得高分都要向父母要钱,把钱看成是学习、劳动的唯一动力,而不懂得青少年到了一定年龄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另外,畸型的高消费和对子女的过份溺爱,也不利于青少年优良品质的形成。有的家长为了讨孩子欢心,一味满足他们的物欲,小孩要什么,买什么,几百元的玩具冲锋枪、变形金钢,一呼就应,一哭就买。一些经济并不宽裕的父母,宁愿自己勒紧裤带,也要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畸型的高消费,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它使孩子染上铺张浪费,大手大脚,挥金如土的恶习;它使孩子形成随心所欲,唯我独尊,有求必应的思想;它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有的因需要不能及时得到满足而走上犯罪道路。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四化大业和祖国的前途命运。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广大社会成员幸福生活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优化家长自身的人格形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子女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作用。青少年的品德情操最初是从父母那里观察学习而来的。因此,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育子女要诚实守信,父母不能带头说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严格检点自己的言行,加强道德修养,注意自身形象,优化自身道德人格,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二,建立良好的家规家风。家规,就是家庭中的规矩,它是全家人民主议定的、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家庭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家规的内容,可以涉及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家规作为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常常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它对于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建立和睦、民主、幸福的现代家庭有很大的影响。

家风,即家庭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它是家庭成员文化修养,人格品质,相互关系的具体体现。良好的家风对子女的健康成长也有一定影响。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现有的家庭生活虽然清苦,但精神充实,相互关系和谐亲密,相反,有的家庭经济宽裕,但思想空虚,言谈举止庸俗轻薄。这里就有一个家风问题。实践证明,家风好的家庭,子女往往身心健康,容易成才;而家风差的家庭,子女犯罪率高,成才率低。良好的家风应包括下列内容:明确的治家目标。要把前途、理想,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放在首位;民主开放的家风。有事同子女商量,不搞家长制,一言堂;和谐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信任、理解、尊重和关心;积极奋发的进取精神。要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而不应贪图享受,不思进取。

第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青少年健康成长包括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的要素,其中家庭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收入,居住条件,物质生活水平,以及“文化性”消费品占有情况。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要尽量为子女安排舒适安静的房间,购买必需的书籍、资料和文化用品。精神环境主要包括良好的精神氛围,民主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的自身形象。实践证明,良好的精神氛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远远超过家庭物质环境的影响。父母要有平等民主意识,不搞家长制,一言堂;要尊重孩子,不可随意打骂;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智地处理各种问题,不能一遇不顺心事就感情冲动发火;家庭成员要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敬互让,不要老是争吵不休;要时刻保持乐观、开朗,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不要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等。

第四,重视家庭文化生活建设。家庭是青少年活动的最基本场所。近年来随着城乡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高档物品不断进入家庭,它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便利。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并不成正比。有的家庭只注意在物质生活方面的投资,而忽视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投入,结果造成许多青少年精神空虚,缺乏前途理想,容易产生孤独抑郁感,使他们的成长受挫。为了提高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可开展以下一些活动:如购置图书资料,订阅报刊杂志,讨论社会热门话题,辅导子女学习进修,参观艺术展览,聆听古典音乐,收看电视电影,开展集邮书法、绘画摄影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家庭充满和洋溢文化娱乐气氛,使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在这种气氛的长期熏陶下不断提高,使青少年的心灵在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中不断得到陶冶、净化,思想境界不断得到提高和升华。

第五,注意离婚道德。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婚姻观念受到冲击,离婚率在逐步上升。这里应注意的是,夫妇双方必须遵守离婚道德。首先,要文明离婚,友好分手,不能反目为仇,大打出手,由昔日的情人变成仇人。其次,必须共同抚养子女。抚养教育子女,父母双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离婚时不论子女判给哪一方,另一方都应该一如既往地关心教育子女,没有任何理由借故推诿。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并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文化上,要教育他们怎样待人接物,怎样学人做人。很多青少年犯罪都是因为父母离婚无人管教而导致的。

标签:;  ;  ;  ;  ;  ;  

家庭道德建设与青少年人格培养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