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消费领域拓宽的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则论文,领域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消费领域拓宽应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由消费的目的决定的
消费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全面发展。但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离不开消费,人 是消费的结果和产物:不科学、不健康的消费会危害人身心健康发展;反之,全面发展 的人则是科学、合理消费的结果。这是因为:首先,科学、合理的消费能促进人的体力 全面发展。科学地进行衣、食、住、行、用等物质消费,不但能确保人的生命存在和正 常活动,而且还能不断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其次,科学、合理的消费能促进人的智力全 面发展。科学、合理的精神消费,特别是教育文化消费,使人吸收大量的科技文化知识 ,能不断提升人的人文性。再次,科学、合理的消费能促进人的思想道德全面发展。通过接受理论教育和各种文明消费,可以坚定理想、陶冶情操、培养道德、锻炼意志。
人的消费需要多种多样,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但人的需要存在一个层次 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资料的需要、享受资料的需要、发展资料的需 要。而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可分为五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无论是马恩理论还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 需要层次的排序总体上是一个从物质需要到精神需要、从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的过程。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目前总体已进入小康社会,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物质生存需要问题 已经基本解决。因此,作为拓宽消费领域的原则方向应该是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满足人 的精神需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然而,比较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精神消费总体水平比较低。主要表现在:(1)人们比 较关注物质消费而轻视精神消费。有不少家庭,他们宁可花大量的钱购买各种家具、家 用电器,而在图书报刊等精神产品的消费上却显得“小气”。致使精神消费尤其是文化 消费在整个消费中所占比重少、增长慢。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从1990年到1997年,我国 各类小康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物质生活水平方面的实现程度由48.6%增长到98.9% ,增长50.3个百分点;精神生活方面的实现程度由55.7%增长到75.5%,增长19.8个百分 点。从经济学上说,物质消费增长越到后来,边际效用越低,如果是过度的物质消费, 其对消费者带来的是负效用,最终消费结果只会降低消费者的总效用。(2)人们的精神 消费层次比较低。许多人重娱乐性、享受性的精神消费,轻发展性、智力性的精神消费 。近年来,我国精神消费比重上升主要是娱乐型和享受型的,而发展型、智力型的精神 消费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低质量的消遣性的、娱乐性的刊 物充斥市场,而高质量的学术性刊物难以生存;卡拉OK、夜总会、电子游戏机场所如雨 后春笋,而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发展极为缓慢。
因此,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目前我国重点应该把拓宽精神消费领域作为拓宽 消费领域的首要原则,努力增加精神消费,特别要增加高层次的发展性、智力性精神消 费。由于这些精神消费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效应,所以政府应该对这些精神产品的生产和 发展加以必要的扶持。
二、消费领域拓宽应该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分子”,其衣、食、住、行、用等等消费行为必然对自然生 态环境造成影响。消费行为的一大特点就是两头连接自然:既向自然索取,又向自然排 放。以热力学的两条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与熵增定律来审视消费,那么,消费只不过是 人们利用了商品的某种效用,而不是消费了商品物质本身,商品在“被消费”后物质实 体依然存在,并同时导致熵增,即有用的能量不断地变为无用的能量。人类在消费过程 中对自然界过度的索取、不合理的排放不但会浪费资源,而且一旦超过自然界自净能力 ,其结果必然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对此,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全球性环境 不断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非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这类模式。”(注 :联合国.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 展宣言》也明确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所有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素质,各国 应当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注:中国环境报社.迈向21世纪——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因此,我们 不能重蹈工业化国家非持续消费模式的老路,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拓宽消费 领域,走可持续消费之路。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消费。可持续生产强调供给方,重 点是提高主要经济部门如农业、能源、工业、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环境绩效;而可持 续消费则强调需求方,重点是减少人们的衣、食、住、行、休闲方式对环境的压力。事 实上,进入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把可持续消费作为消费调控的一项重要目 标。为此,这些国家除了对消费者进行可持续消费宣传教育以外,其典型措施有两个: 一是实施产品绿色标志制度,引导居民选购绿色商品。世界上最早实施绿色产品标志制 度的是德国,德国从1978年实行“蓝色天使”计划,此后西方国家纷纷仿效,实施各自 的绿色产品标志制度,开发大量的绿色商品。二是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引导居民进行可 持续消费,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例如,为了节约能源,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制 定的国内产品税规定,对耗油多的大型汽车征收1000美元税,中型车征税500美元,省 油的小型车则免税,这就促使消费者改变喜好大汽车的习惯,纷纷购买免税小车。
中国实施可持续消费更具有迫切性,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一方面,从自然资源 的总体水平看,与世界各国相比较,我国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根据中国科学 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发布的各国自然资源综合排序结果,我国在144个国家中属第8位, 而综合资源负担系数,即我国自然资源所负担人口数量与世界平均值比较,我国的资源 负担系数为3,即我国资源负担的人口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具体来看,我国人均耕 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占有水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草地资源为世 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也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而人均林地面 积仅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以及主观的、客观的各 种原因,中国目前的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破坏,在有的地区、有的方面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环境容量)已达到了极限甚至超过了极限。最近几年来,我国频繁发生洪涝灾害、沙暴 、酸雨、赤潮等,既有“天灾”的因素,也有“人祸”的成分——人为的不合理的生产 和消费,这实际上已经表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局部地区已经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 载力。
中国人均自然资源少、生态环境容量已近极限,这使得中国在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方面 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并迫切要求消费领域拓宽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朝着资源节约 型、环境保护型方向发展,绝不能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而破坏生态环境。一个浅显 的例子是一次性木筷,如果通过刺激一次性木筷消费来推动伐木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 经济发展,显然是违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三、消费领域拓宽应该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这是由消费与生产的联动关系决定的
在市场经济下,消费不但是生产发展的动力,而且还会引导生产。消费结构与产业结 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一方面,消费结构的变化以产业结构的变化为物质技术基础 ,消费结构受到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消费结构又反过来影响并决定 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优化引起产业结构的优化。消费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拉动 作用在于:一方面,消费结构优化直接拉动消费品生产行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使消费 品生产行业的供给结构不断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消费结构优化也是 投资品生产行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终极拉动力量。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其整个过程表 现为消费结构优化引起消费品供给结构调整,消费品供给结构调整又引起投资需求的变 化,进而引起投资品生产行业的结构调整,从而全面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对此,经济学 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早就提出:“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注: 阿·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下的供给导向型经济已转化为需求 导向型经济。因此,我国应该充分发挥需求的导向作用,通过消费领域拓宽促使消费结 构优化,并进一步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和引导力。为了促使消费结构 优化从而促使产业结构优化,根据世界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 需要,我国目前消费领域拓宽的主要方向应该是:
1.高科技产品消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全方位高速发展,生物科学技术、信息科学 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等正在引起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这为高科技产品的 消费增加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反过来,高科技产品的消费增加又进一步为高科技产业 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2.服务消费。经济学上的配第——克拉克定律对产业演进发展已作了很好的概括说明 。早在17世纪,威廉·配第就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将比农业占有更重要地位,而 商业又将比工业占有更重要地位。此后,克拉克根据统计资料得出如下结论:随着人均 国民收入的增长,首先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下降,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然后,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将不断下降,而对服务的需求将不断上升,并由此导致劳动 力在三次产业分布中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配第——克拉克定律得到了世界各国实际经 济发展过程的证实,而它所揭示的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力正是消费需求的变动和消费领域 的拓宽。
3.知识消费。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经济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越来 越高,据有关专家预测,工业经济时代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人占劳动力的80%,在知 识经济时代,直接生产者不到20%,而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占80%以上。劳动力质量 的高低是由劳动者消费质量的高低决定的,因此,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知识 消费应该作为一种主要的消费内容。另一方面,知识总量的增加和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 加快,据计算,人类科学知识,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加一倍,20世纪末则是每3—5年增 加一倍。“一次学习,终身使用”已不再符合时代要求。这迫使每个人不得不“活到老 ,学到老”,终生学习——实质是终身进行知识消费——已成必然。
四、消费领域拓宽应该符合世界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这是由消费发展规律所决 定的
消费结构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根据世界各国消费结构变化发展的实际统计情况, 可以把消费结构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概括如下:一是生存资料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 下降,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二是实物消费在消费结构中 的比重不断下降,服务消费特别是文化教育、医疗保健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 升;三是在实物消费中,食品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其它消费在消费结构 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具体表现为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四是通用性消费品比重在消费 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个性化消费品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目前,中国消费结构变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与世界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相一致,但 在发展水平上相对落后,即中国消费结构从纵向的历史比较看呈现出一般规律,但从横 向的国际比较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十分明显(参见表1)。
以食品支出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恩格尔系数虽然有时反弹, 但总体趋势是不断降低。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78年为57.5%,1988年为51.4%,19 92年为52.9%,2000年为39.2%;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78年为67.7%,1988年为54.0%,1992年为57.55%,2000年为49.1%。但由表1可见,目前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和一些发 达国家比,差距还很大。我国恩格尔系数偏高,必然影响享受资料、发展资料消费比重 的提高。因此,与食品支出较高比重形成明显对照的是我国居民在医疗保健、交通通讯 特别是“其他”类的消费支出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这些消费正是人的全面发展和 社会进步所必需的。
恩格尔系数偏高、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特别是“其他”类的消费支出比重偏低,一方 面反映我国消费结构有待改善,消费质量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我国在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特别是“其他”类的消费方面发展空间很大,即我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空 间蕴含于上述这些消费领域的拓宽,蕴含于消费结构的调整。
当然,应该指出的是,我们强调中国消费领域拓宽要符合世界消费结构变化发展的一 般规律,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消费领域拓宽可以不顾中国国情。恰恰相反,中国消费领域 拓宽应该在遵循世界消费结构变化发展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根据中国国情,具有中国 特色。例如,在住的方面,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别墅占的比重高,而中国更多应 该是小区公寓式的住宅区;行的方面,西方国家私人小汽车占的比重大,而我国更应该 发展公共交通,这都是由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与人均环境容量较小这一国情所决定 的。
结束语:以上指出的拓宽消费领域的四个原则并不是矛盾的,而往往是统一的。例如 ,消费结构中精神消费、服务消费比重不断提高,这既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也会促进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并符合世界各国消费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由于精神 消费与服 务消费比重提高意味着物质消费比重的下降,这就有利于我国资源节约和环 境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根据以上四个原则,笔者以为,我国消费领域拓宽主要应该是大力拓宽教育文化消费 、医疗保健、通讯与旅游等消费,而对于住房和轿车消费只能适度发展。这是因为,尽 管我国居民的住房和汽车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有较大的拓展空间,而且住 房与轿车消费增长在短时期内也能有效地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但这两类消费毕竟 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甚至污染环境,从长远看可能会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因此只能根据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度发展。
标签:消费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