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长清区第七中学 250300
摘 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是教学的难点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而从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主要是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思维的火花。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维状态在一定时期内是强弱的交替变化状态。而在历史课堂上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历史课堂 提问艺术 思维活动
特拉弗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在教学中,讲究提问艺术,是各学科都要注意的问题,而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历史学科,尤其应注重提问的艺术。孔子也说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可见,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提问呢?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思路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或教师的点拨引导,能获得成功的喜悦。现总结如下:
1.求异设问,变中求新。例如讲授“美国内战”一节时,可提问:“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内战有什么历史意义?”这类问题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是,若一反常规地发问:“为什么美国内战的爆发是南北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内战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这个问题,学生感到似懂非懂、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了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又起到了增强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作用。
2.浅处深问,静中得疑。例如讲授“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学生对“国民政府的北伐”既知道北伐的目的、对象,又清楚北伐的经过、结果。从对象上看,仿佛“无疑”,若及时设问:“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在形式上是北伐战争的继续,但性质则完全不同,这如何理解?”“既然张作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为什么日军还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皇姑屯事件和济南惨案的发生,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虽一时答不上来,但可促其思维,趁势对其引导,从而使他们排除了疑点,深化了知识。
3.故设障碍,诱导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讲授完“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后,可如下设问:“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这该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告终,而我们已学过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我国古代几次著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其次是历史课堂的提问方法,提问技巧的表现就是提问方法的选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直观设问法。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发问。这种提问的目的在于检查和强调应该记忆的基础知识,适用于低年级学生。
2.情境启示法。如张三兴奋地提着一串刀币上街买肉,路遇李四提着一串铲形币去买米……这是发生在什么朝代、什么地区的事?显然比起“战国时货币形式有几种”、“齐、赵等国货币形态如何”的问法有趣得多。实践证明:初中生对此类提问大感兴趣,记忆也很深刻。
3.逆向思维法。即从问题反面发问,以突出正面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揭示历史的本质规律。如美国政府宣称: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决定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说法正确吗?请用史实加以评说。这种曲折反问,从矛盾对立面发问,启迪学生不定向思维,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能力的好方法。
4.综合归纳法。即围绕同一性质或类别标准提问,让学生将相关、相似、相类概念清理罗列,或纵向或横向,分门别类一一说明,达到编织经纬、表现全貌的目的。
5.对比区别法。要将相类或相反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对事物特征的认识理解。这样提问多用来理清混淆的概念或者事物。
再次是“善问者,必善问”。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是每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技能,但是,在具体运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问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振奋,真正做到“善学,师逸而功倍”。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提问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设问应注意启发性,要创设“愤”、“悱”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其产生巨大的学习内驱力,并做到“因材施教”。
3.在操作上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在实践中,可运用小组讨论、质疑答疑等方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要注意教法与学法的协调,变教学过程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总之,尽管课堂教学设问的方式很多,但要注意它是一门课堂艺术。有不同的提问,就会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们一定要紧紧把握住提问这把“金钥匙”。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
[2]雒启坤 课堂组织艺术.《中学历史创新教法》。
论文作者:李兴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4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设问论文; 目的论文; 内战论文; 美国论文; 历史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