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的英语教材的演变_英语论文

基于文化的英语教材的嬗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教材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因而,英语这门学科所承担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感受语言的文化背景、提升其综合素养等任务。为此,英语教学要向英语教育转变。英语教育既源于教学实践,又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实践,它主要提倡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更多的人文教育,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关注其跨文化意识和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

当然,将赋予英语教育的期待变成现实离不开诸多因素的聚集与改造,其中较外显的莫过于基于异域文化的英语学科的特质。我们要立足于儿童视角,实现基于文化的英语教材的嬗变,引领他们感悟不同的文化。

一、丰富与熏染:步入阅读的文化丛林

学习语言不仅是日常交流的需要,更是人类文化思想交流的需要。人类文化思想的交流离不开阅读,英语学习更是如此。在实践中,我们以文化的视角寻找浸染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阅读资料,经过精心编撰,给学生提供了经典的英文美文、英文诗歌、英文小故事、英文绘本等形式多样的阅读资料。这样尝试的初衷正是因为教师教学英语不应只是借助于教材,而更应该给予学生一片可以漫步、可以阅读的文化丛林。

在引领学生步入阅读的文化丛林之后,我们让学生通过诵读在其中自然得到熏染。在诵读过程中,学生能自然掌握纯正的语音、词汇和句型,同时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良好的语感,自然习得语言,提高认知能力;能避免母语迁移,提高英语流利度,感受异国文化,全面提升英语语言素养。

通过实践的尝试和努力,我们已经初步编撰形成了三至六年级40篇英语阅读篇目。右表是三年级的阅读篇目。

二、深入与拓展:凝练主题的文化建构

英语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它在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语言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鲜的异域文化,学生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理解与感悟,才能学到“活”的语言。唯有这样,英语学科才能担任起培养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任,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采取了“主题建构”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文化阅读之门,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打开空间、寻找可能。

例如,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8 A camping trip,教材提供的内容主要谈论野营所需的物品,学生学完本单元后往往对野营这一主题没有较为深入的理解。笔者教学时提取主题Camping,带领学生阅读课外绘本Tim's camping。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篇有关小男孩Tim的野营活动和家中生活的对比文字以及相应的图片。在绘本阅读、动手DIY自己的图画书的过程中,学生对野营的了解加深了,更真切地体会到了野营的乐趣,学生的思维力、审美力、表达力、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发展。

在文化主题的引领下,教师梳理整合教材,寻找合适的课外阅读资源,合理拓展学生的阅读,可以使英语阅读教学更加丰富和多元。同时,能够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文化,拓宽视野,其英语读、写能力也能在阅读过程中随之提高。

三、延伸与创造:置身文化的语言情境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只有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掌握。作为母语之外的语言,英语的学习更是如此,更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置身于异域的文化场地。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而丰富的情境中产生应用语言的需要,明晰语言应用的规范,了解语言应用的细节,增强语言应用的意识。因而,基于文化的视角,从学生应用的角度出发,我们对英语教材进行了延伸与创造。

例如,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7 At Christmas B、C、D词汇、句型教学板块,教材提供的只是六件物品的单词和简单的句型“Whose...is this/are they? It's/They're mine/his/hers/ours...”,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熟练掌握名词性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并能根据语意进行转换。笔者将教学内容丰富如下:

Christmas presents

We like Christmas.

We can get Christmas presents from others.

The hairdryer is from David.

It's for Miss Li.Now,it's her hairdryer.It's hers.

The teapot is from Nancy.

It's for Mr.Green.Now,it's his teapot.It's his.

The skateboards are from Miss Li.

They're for Su Hai and me.Now,they're our skateboards.They're ours.

The wallets are from Mr.Green.

They're for David and Gao Shan.Now,they're their wallets.They 're theirs.

The combs are from Su Hai and me.

They're for you,our new friends.Now,they're your combs.They're yours.

We get presents.We give presents.We are happy.

根据单元主题创设了“给予与获得圣诞礼物”的情境,将本节课所要教学的词汇、句型、语法融入其中,采用同一结构不断复现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使得语言材料富有韵律感,让学生在完整的情境中感悟到丰富而生动的异域文化,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再如,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1 Public signs B、C词汇、句型教学部分,教材中呈现的只是一些有关公共标志的图片、单词、短语和句型,我们创编后的教材内容如下:

Signs around us

We can see signs everywhere.

We can see the signs in the park.

They say “No smoking!” “Keep off the grass!”

They mean you shouldn't smoke.You shouldn't walk on the grass.

We can see the signs on the road.

They say “No parking!” “No littering!”

They mean you shouldn't park.You shouldn't litter.

We can see the signs in the library.

They say “Be quiet!” “No eating or drinking!”

They mean you shouldn't make noise.You shouldn't eat or drink.

Signs tell us what to do and what not to do.

They are like teachers.They are like friends.

在教学实践中,开头自然引出公共标志这一话题,中间对具体标志含义的解释富有变化,呈现出了语言的多样性。同时,不单纯是只呈现只言片语的短语,而是将标志的地点、功能、意义全部涵括其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文化情境中使用语言,升华了学习的意义。

将英语放置于文化的背景之下,“教”与“学”的视野才会变得宏阔。教材唯有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汲取文化的因子,观照学生的成长需求,营造生活化的“语用”环境,积极而全面地“打开”,才能调适“教”“学”的步伐——这正是我们追寻的教材嬗变之路。

标签:;  ;  ;  

基于文化的英语教材的演变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