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论文摘要:
本文从阅读教学中字理识字常见的现象入手,对阅读教学中字理识字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探究,以案例的形式展开,深刻说明在阅读教学中灵活运用字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词义及句子的含义,让语文阅读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字理识字、问题、原因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字、词组成句子才能表情达意,进行交流。学生准确掌握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才能正确地遣词造句;才能正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因此,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现象
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汉字,因此每一个字的形成都有一定的道理,每一个字字形的形成都有一定的依据。字理识字就是根据汉字造字原理,对字的读音、字形、意义进行分析,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的生动有趣,正是因为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被广泛运用。但在阅读教学中字理识字常常缺少必要的尺度。
案例:
某位老师执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动作描写的片段:“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
先出示了一段音频材料,说明“田”字符最早是指原始人身上的面具,当人死后,他活着时带过的面具被认为是他继续存在与世间的象征,如今仍然有些民族保留着对家鬼崇拜。文中的“鬼”字是由“田”和“大”组成,“田”指面具,“大”指巫师,“鬼”代表的是祖先的灵魂,“鬼”的意思就是戴着恐怖面具的巫师。
然后通过课件展示“鬼”字从甲骨文到简化字的演变,解释“厶”是“私”的古字,表示面具属于私人所有。最后老师出示了7条关于它的解释,让学生选择鬼脸的意思。
案例评析:
1.背离文本
课文中“鬼”字出现在“鬼脸”一词中,表现的是爱因斯坦不失童真的个性。老师从“田”字符说起,说到祖先的神灵、家鬼的崇拜,解释“鬼”是带着恐怖面具的巫师。关于“鬼”的字理解析非但和“鬼脸”在文中的意思基本靠不上边,反而营造了阴森恐怖的气氛,与课文轻松活泼的情境相悖离。
2.“乱花迷眼”
“鬼”字是要求“乚”的竖是插入“田”内部的。但本课通过拆分法分别解释并多次强调“田字符”、“大”、“厶”的含义,割裂了笔画之间的穿插,容易造成学生书写上的混乱。
3.信息轰炸
整个识字过程耗时4分钟,涉及到“鬼”字的由来、各构件的含义,字形的演变及由此而来的7种含义,信息量太大,非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课文思想的理解及生字的书写帮助不大,反而增加学生识记和理解的困难。
二、阅读教学中字理识字存在的问题
1.望“形”生义 牵强附会
2.信息轰炸 挖掘过度
在古人漫长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劳动经历中,一个个汉字应运而生,因此每一个汉字都是有经历有故事的。这一个个故事令教师心潮澎湃,教师带着无限的热情想把知道的一切都教给学生,很容易对学生进行信息轰炸。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鸟岛》中“西部”一词中“部”时,不但用ppt展示了它从金文到简体字的演变,还分析了它六七种引申义,又出示“陪、赔、培、倍”等形近字和它比较。看似教得很深入很透彻,实则把学生绕晕。
3.注重本义 脱离情境
探寻字理能把汉字的各个组成部分变成形象、生动的图像,使抽象的识字教学变的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然而,老师往往囿于解析词语的本义,忽略了它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意义。如某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看菊花》一课中的“放”字的:出示“放”字的甲骨文及其他字形演变的图像,生动地揭示了“放”字的本义,在犯人脸上烙上烙印或者刺上字,再把他(她)驱逐到条件非常恶劣的边远苦寒地区,但这个字在课文中仅是花瓣展开的意思。
三、原因探究
阅读教学中字理识字的“症状”因何而起呢?
首先,教师过于重视“自我”,忽略了学生,忽略了课堂。
字理识字,解析透彻、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因此在公开课上被大量运用。好像不用字理识字,不能显示教者高超的教学能力;不用字理识字,不能见其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不用字理识字,不能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功底。正是由于这种自我展现的心态,使得教师在进行字理识字教学时忽略了学生、忽略了课堂,迷失自我,失去了分寸。
其次,教师自身不能准确、透彻地理解字理。
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无论是字形还是字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由于知识面的局限,或者备课时间的限制常常对这些变化不够了解,因此在进行字理识字教学时往往蜻蜓点水,分析得不够深入透彻甚至不够准确,更别提举一反三了。
第三、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
同样的课文,在不同老师的处理下,呈现出的状态也会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每个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不同。教师由于本身阅读能力的欠缺或者备课时间的限制等,往往在教材解读时偏浅、偏深或者出现错误。这必然会影响到识字教学的准确性、广度以及厚度。
第四、脱离情境,孤立地进行识字教学。
一个汉字之所以能灵活生动地表情达意,是因为它生活的语境是丰富多彩的。一个字放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要想正确理解文本中的某个汉字,不仅要知道其基本含义,更要知道它的“语境义”。脱离具体的语境,字理识字,无疑是僵化的、死板的、片面的、肤浅的。
努力挖掘字理教学的潜力,合理运用,才能真正体现字理教学的价值,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字理的精髓,将字理教学融于阅读教学之中,通过品词品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体验人物的情感脉络,字理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就有可能达到无痕境界。
【参考文献】
《准确把握字理识字的“度”》 杜志民
论文作者:蔡园园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7
标签:汉字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 学生论文; 语境论文; 生动论文; 老师论文; 教师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7年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