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社会的人带进二十一世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人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带进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4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建的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战略思考和行动建议,认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将面对国与国之间日益增长的相互依赖以及共同处置各种全球性问题的机会。教育的任务是使人们学会在所属的社会、国家、地区、城市、乡村、社区中与别人共同生活,学会在地球村中和平共处,学会对公共生活作出贡献。为此,要求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教育应帮助人们学会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共享知识成果,促进人类发展这些重大的目标,通过有助于人类持续发展、民族之间和解和民主制度完善的教育政策来帮助创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共同设法在幼儿教育改革上迈开正确、坚定的步子。
为了实现上述重大目标,国际国内教育界展开了把下列十种人带进二十一世纪的热烈讨论,这十种人是:
一个自然的人;一个自主的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现代的人;一个科学的人;一个学习的人;一个未来的人;一个全球的人;一个竞争的人;一个创造的人。
本文就如何把一个社会的人带进二十一世纪谈一些看法。
幼儿教育如何培养社会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社会人的教育存在着脱离孩子实际,超越孩子认识水平的现象,以至于离开孩子的特点,过高、过急地培养社会性、塑造社会人,其结果是事与愿违,收效甚微。在讨论怎样把一个社会的人带进二十一世纪这个问题时,首先要纠正上述现象,提高认识。
对幼儿教育来说,培养社会人的任务说到底就是“淡化兽性,强化人性”。所谓兽性,是指人的动物性,或称生物性。一方面,人虽是高等动物,但也是动物,所以不能提消灭兽性。人的生物性是消灭不了的,大人是这样,孩子更是这样。孩子吵架了,会咬人家一口,这就是兽性的表现,有教师反映说,孩子不光有相互咬的,还有咬老师的。另一方面,人毕竟是高等动物,高等在哪里?就在有人性,就是有社会性。强化人性,就是要强化孩子的社会性,从小培养他们懂得正确处理自己与小伙伴、与老师、与家长、与邻居等的关系,提高社会化水平。
在讨论怎样把一个社会的人带进二十一世纪这个问题时,还要解决另外两个问题,一个是认识问题,一个是价值取向问题。
所谓认识问题,即正确认识孩子的个人利益,承认和尊重孩子的个人利益。
社会学家在讨论有关个人利益应不应当受到保护和尊重时指出:必须认识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理应受到尊重和照顾;必须认识个人利益是指的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因此,任何个人利益都必须受到别人利益的制约;必须认识个人利益是多层次的,既包括物资的也包括精神的,两者不可偏废。
从小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既不能不顾孩子的个人利益,也必须教育孩子学会协调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群体利益的关系。这是培养孩子学做社会人的基础。
从上述认识出发,就可以演绎出孩子社会化的三个价值趋向,即个人价值趋向、竞争价值趋向和合作价值取向。这三个价值趋向代表着三种不同的社会化水平,也反映了三个不同的教育层次。
所谓个人价值趋向是指允许孩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处理与别人关系的时候只想到自己的好处,而很少顾及别人的好处,但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决不损害别人。这是孩子社会化水平的较低层次。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认识这个问题:一点是允许,因为孩子年纪小,对他们的社会化水平不能要求太高;另一点是制约,就是必须教育他们在想到自己利益的时候不能侵犯别人的利益。
举个例子:孩子有块很好吃的巧克力带到幼儿园,他很想自己吃掉,但老师往往要求他与伙伴们“分享”。当他不愿意与别人分享时,可不可以允许他独自享受呢?是不是一定要教育到他同意分享才是教育的成功呢?不可不必。显然,这不符合尊重和照顾孩子个人利益的原则。因为,巧克力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他完全可以不与别人分享。相反,倒是要教育幼儿懂得自尊和尊重别人,不要强人所难。当然,上述例子是社会化的最低层次,幼儿教育工作者不能满足这样低水平的社会化教育。
所谓竞争价值趋向是指允许孩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处理与别人关系的时候既想到自己的好处,又顾及别人的好处,但想到自己的好处比顾及别人的好处更多一点。这是孩子社会化水平的又一个层次。我们也可以从以下两点认识这个问题:一点是达到这一层次的孩子是一大进步,因为他们已经能考虑到别人的利益;另一点是因为孩子年纪小,社会化水平不能要求太高,只要他能有与他人分享利益的认识和行动就可以了,不必强求他一定要更多地想到别人的利益。
我们仍以上面的例子为例:孩子如能拿出他的一点巧克力来与小伙伴分享,那他就提高了一点社会化的层次,应当受到表扬或鼓励。
所谓合作价值趋向是指允许孩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处理与别人关系的时候既想到自己的好处,又顾及别人的好处,且能从内心为别人得到的好处比自己得到的好处更多一点而高兴。显然,既能在行动上让别人得到的好处比自己多,又能从心理产生愉悦感的孩子,他们的社会化水平已经相当高了,能进入到这一层次的孩子确是很不容易的。
这是特别要指出的是,孩子的社会化水平需要一步一步培养,要引导、诱导、辅导,不能拔苗助长,如果孩子的社会化水平只在个人价值趋向上,教师硬要他表现出合作价值取向的行动和内心体验(比如说硬要他拿大部分巧克力分给小伙伴们吃,还要一再问他高兴不高兴),那么,尽管他的回答是会让老师满意的,但他的内心恐怕是痛苦的。这种脱离实际的、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教育,其结果只能培养孩子心口不一和虚假行为,而对他社会化水平的提高无多大的帮助。
如果解决了上述认识和价值取向问题,那么,把一个社会的人带进二十一世纪就有了儿童观、教育观的基础了。
爱也是社会人教育的一个永恒的命题。
讲到教育,就必然要讲到爱,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爱的教育,没有爱的幼儿园,没有需要爱的孩子。有人说,没有爱的教师只能是一座冰库,没有爱的幼儿园,只能是一片沙漠。又有人说,没有爱的教育是枯萎了的教育,失败的教育,死亡的教育。
现在,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已经坐在幼儿园的课桌旁,就看我们今天如何去教育,去引导。无疑,我们若在他们心灵中多播种爱心,少播种仇恨,未来世界就有更多的希望;我们若在他们心灵中多播种仇恨,少播种爱心,未来世界就不容乐观。
今天的幼儿教育应该把学会关心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要教育孩子从只关心自己的小圈子里走出来,学会关心同伴、关心父母、关心邻居、关心社区、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等等。
学会关心就是学会爱,也就是爱的教育。
社会人的教育首先是在于培养孩子成人,“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不成人的人,才越大则危害也越大,才小危害倒可以小一点。但是,不经教育,人是不会自然地成人的。
什么叫成人?有专家认为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成为文明的人,区别于兽性的人;二是成为现代的人,区别于古代的人;三是成为中国人,区别于外国人;四是成为社会的人,区别于生物的人。这四条是做一个社会人的根本,而学会关心、学会爱则是做社会人的基础。
教育需要爱,爱需要教育。
爱的性质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种感情,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生与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忘我的、不求回报的奉献行为。一方面,表现在它激励着人们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积极地去进取、奋斗、创造,是人们克服种种困难的动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爱的给予,使另一个爱的接受者生命的活力被激活,并成为又一个爱的给予者。从孩提时代起就重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将有助于培养更多的爱的给予者——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爱孩子必须要坚持维持儿童权利的四条基本原则。即:
儿童最佳利益原则,凡是涉及到儿童的任何事情都应以儿童的最佳利益为重;
儿童自身尊严原则,凡是涉及到儿童生存发展的问题都要以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熟悉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造福而不是伤害儿童的原则为先;
尊重儿童意见的原则,凡涉及儿童本人的事,必须认真听取儿童的意见,任何大人都不要自作主张;
保障儿童参与权的原则,不管来自任何社会文化背景、出身环境、贫富和男女性别、智力发展较快或较慢、正常还是残疾、优良还是懦弱的儿童,都应得到平等对待,不应受到任何歧视或忽视。
儿童不仅是教育的保护对象,更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受教育的权利主体,要尊重、相信儿童的潜力和创造力。
把一个社会的人带进二十一世纪,还必须让孩子学会共同生活。
二十一世纪将使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和整个世界,需要我们能相互理解、平等交流与和平共处,而这些正是今天我们这个世纪所最缺乏的。为此我们必须从一代新人抓起,让孩子学会共同生活。其实,教育爱的一个含义就是让孩子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共性与相互依赖性,从而理解他国或其他民族;此外,可通过角色扮演来引导孩子去从事一些共同的社会项目或国际活动,以使他们体验到家庭、社区、国家乃至国际社会与人合作和谐相处的愉悦,并从实际经验中养成为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态度和能力,以便长大后用理智和和平的方式处理那些不可避免的、复杂的人际关系。
近几年来,我国幼儿教育界在培养孩子成为社会人方面形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行动建议,这里略举几例:
一、教育孩子学会共存、共事、共荣,也就是在未来的人类活动中,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参与、一起成功。现代社会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既充满竞争,也离不开合作。这从当今亚洲的金融风波就可以看出。合作就是竞争,竞争也是合作。所以,要教育孩子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教育孩子既要在多元化价值观的现实中作出选择,又要尊重和平等对待各种价值观,要学会在合作的和不合作的伙伴间增进友谊,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要让孩子加强未来社会各种人、事、物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从而自然地、自觉地学习与人共存、共事、共荣。
二、教育孩子学习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要培养孩子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要让孩子懂得,每个人若要求得有价值的生存和发展,更有效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就必须充分发展个性、增强自主性,而这种个性、自主性只有与群体意识、合作意识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也才能在未来社会实现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三、教育孩子学会交往,也就是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活泼、开朗的性格,在各种场合中善于言词、善于应对的能力。要通过训练让孩子懂得,热情的交往态度、得体的交往语言、合适的交往礼仪、正确的交往方式和真诚的合作行为是未来社会成功交往的五个要求,要通过情境训练和行为训练让孩子乐于交往、善于交往、感受到人际交往的愉快。
四、教育孩子学会受爱和施爱,也就是要培养孩子懂得如何去理解和接受别人的爱和如何去理解别人和爱别人。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爱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爱又是人的感情中一种较为高级的感情,要让孩子真正懂得别人的爱和真爱别人是很不容易的。孩子往往有希望成人爱(喜欢)自己的心理需求,但却不能正确理解和接受成人的爱;孩子往往希望去爱(喜欢)一个人,但却不懂得用什么方式去表达这种爱。而只有真正学会了受爱和施爱,一个社会人的形象才会站在我们面前。
二十一世纪将使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孩子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乃至整个世界,这就需要他们从孩提时代起就学会相互理解、平等交流与和平共处,而这些正是今天我们这个教育所最缺乏的又是最紧迫的问题。当我们已经在那里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时,把一个社会的人带进二十一世纪就有了希望,当我们顺利地找到这一问题的钥匙时,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的人就将站在我们的面前。
这就是我们把一个社会的人带进二十一世纪的战略思考和行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