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肉牛产业集群增长模式探讨_肉牛论文

内蒙古肉牛业集群化成长模式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肉牛论文,内蒙古论文,集群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内蒙古肉牛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肉牛业是内蒙古一个独特的行业,有地域上的发展优势,有产品消费上传统的客户信誉优势。但随着其他省区的畜牧业特别是农区畜牧业的发展,这些优势正遇到严峻的挑战。内蒙古由于草场过载放牧,牲畜数量不断增加,生态平衡被破坏,给内蒙古畜牧业发展造成极大影响,内蒙古畜牧业特别是养牛业正在逐步丧失其传统的优势。如何利用已经拥有的优势,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推动内蒙古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是提高内蒙古肉牛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问题。(见下表)

表一:内蒙古地区牛的养殖情况单位:万头(只)

数据来源于2002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表二:内蒙古地区能繁殖母畜、耕畜及改良畜(牛)情况单位:万头(只)

数据来源于2002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表三:2001年我国牛肉产量前10位的省区(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于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上述三个表格当中的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年底,内蒙古自治区牛的饲养头数约占全区大牲畜的56%,占全国牛饲养数量的2.35%,排在第18位。根据2002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和全国统计资料看,2001年,我国牛肉产量为548.8万吨,内蒙古自治区牛肉产量为23.2万吨,为全国产量的4.23%,排在全国第9位。作为畜牧业大省的内蒙古自治区,肉牛的养殖和牛肉产品在我国并没有太多的优势。2001年末,养牛业中良种牛只占总头数的16%,改良牛占养殖总头数的61%,牛肉产量只占肉类总产量的15.52%。而且,伴随着内蒙古乳品业的迅速发展,肉牛的养殖和加工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从2002年第3季度末的统计数据看,我国存栏牛为13239.66万头,比去年同期增加2.14%,但在全国排行中,出栏数量超过100万头和牛肉产量超过20万吨的两项指标中均没有内蒙古自治区,这与内蒙古畜牧业大省的传统地位十分不相称。

对于内蒙古牛肉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牛肉的消费市场和消费形式入手,将肉牛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来分析。

目前,我国的牛肉市场主要存在三种形式:其一,大众化消费市场,即以少量肉牛以及役用、乳用淘汰牛屠宰后供应市场,满足一般消费者消费,其产品以鲜牛肉和冷冻牛肉为主,部位分割肉、冷鲜肉比例较低;其二,活牛交易市场,即买卖非育肥的架子牛,育肥后进行屠宰加工和活牛出口;其三,高档牛肉市场,主要用于高档消费场所,如宾馆、饭店等,但高档牛肉主要依靠进口。我国目前肉牛养殖业主要占居前两类消费市场。第三类市场是养牛业中赢利最高的市场,也是牛肉消费增长最迅速的市场。从生产过程看,依靠传统的饲养和加工方式能够满足前两种市场需求,但这样的产业模式无法推动肉牛产业的发展,也不适应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推动下消费水平提升而对牛肉消费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从上述肉牛市场的消费形式和肉牛产业化发展来看,内蒙古的肉牛产业状况是相对落后的。内蒙古的肉牛产业目前仍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是制约内蒙古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1.缺乏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的消费形式和市场环节。从内蒙古肉牛产业发展看,我们面对的市场应该是全国乃至世界牛肉市场。目前,我国肉牛产业的最终产品的消费形式和出口状况尚难以满足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对内蒙古肉牛产业的发展也缺乏足够的支持。目前,国内的牛肉消费市场仍然是以大众消费市场为主,牛肉的消费在肉类消费中占的比重偏低,食用方式以传统的炖煮为主,市场中以鲜肉、冷冻肉的销售为主,冷鲜肉比重较低,销售渠道主要依靠传统的个体肉食品摊点、菜场等副食品销售渠道,超市等现代大规模销售渠道使用不畅,饮食店消费的比重仍偏低[1]。

这样的消费市场带来如下问题:第一,无法支持规模化屠宰加工的发展,仍然给分散加工留下了生存空间;第二,肉牛的饲养加工利润较低,高档牛肉的消费比重偏低,无法支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加工。

2.缺乏支持最终消费品市场发展的规模化生产环节。从产业发展看,形成一个有竞争能力的产业的主要表现是形成一个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稳定消费群体的最终产品生产者。目前,内蒙古的牛肉加工企业有内蒙古洪武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东方万旗肉牛有限公司(内蒙古宁城老窖生物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等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但这些企业成立以来累积屠宰的肉牛仅约20000头,数量十分有限,无法形成大规模的产出。而且,由于产出的牛肉在规模和品质等方面存在问题,无法进入北京等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冷冻肉主要出口中东地区,有一部分活牛供应香港,这样的产出水平和产品结构是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也难以形成对内蒙古肉牛产业整体发展的拉动。

3.缺乏支持规模化生产的中间环节。肉牛产业的发展,要有规模化最终产品的加工生产环节,使全系列的产品能够创造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但屠宰加工是需要稳定的、规模化的育肥牛供给,从而保证屠宰加工环节是连续稳定的生产,产品供应也要求连续稳定,这就需要有大规模的牛肉育肥环节,特别是由于高品质牛肉需要产肉率高、高档肉产出率高、品种稳定的肉牛。因此,依靠目前以淘汰役用牛和奶牛进行屠宰加工是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需要的。从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肉牛养殖情况看,只有通辽市、锡林郭勒盟等地有一定的规模,如通辽市以西门塔尔牛为主的改良牛是肉乳兼用型,可以进行育肥,用于屠宰加工,能够产出一定规模的高档牛肉。其他地区尚难以形成有一定种源优势的肉牛群体。同时,在饲养方式上,目前仍然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饲养为主,难以形成大规模养殖的局面,在育肥技术方面也缺乏规范的科学化、规模化的育肥体系。这样的饲养局面无法对规模化牛肉加工提供牛源支持,生产出来的牛肉也无法保证品质的稳定性,因而其产品也无法满足多途径销售、多样化消费的需要。

4.缺乏支持规模化高效率养殖的品种源头环节。目前,内蒙古的肉用牛以改良牛为主,是在引进西门塔尔、夏洛来等肉牛优良品种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已经形成了以通辽地区为主要产地的西门塔尔肉用牛种群。同时,也引进了一些其它品种,如海福特、皮埃蒙特、利木赞、安格斯、南得温等良种肉牛。经过与内蒙古当地黄牛的杂交来改良内蒙古黄牛的品质,使得改良后代有耐粗饲、生长快、适应性强的特点。但改良的成本较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用于改良的种公牛得不到及时更新的话,改良成果将无法保持,导致改良牛的品质退化,非但没有杂交优势,反而成了“杂交污染”,使原来内蒙古黄牛的一些优良品质也无法继承。另外,由于多头引进而品种杂乱,使得品种的纯正无法保持,而国际通行的三元杂交改良方法也无法在内蒙古推行。由于肉牛品种的源头无法保证优质、纯正,从而使得繁育、育肥、加工等各个环节也无法突出特色,取得竞争优势。

二、从企业集群理论的相关研究看内蒙古肉牛产业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看,内蒙古肉牛养殖加工业发展的不足在于其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清晰,无法把各种资源优势整合起来形成产业的竞争优势。从现代产业发展规律和产业集群化发展理论看,内蒙古的肉牛产业是可以形成集群化的发展模式,构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延伸加工的深度,打造完善的产品结构,形成具有拉动性消费的形式,从而走资源型集群化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从企业集群产生、发展和存在的类型看,企业集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高技术集群。如在美国1970年代后形成的“硅谷”等高技术企业的集群,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中关村”形成的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化;

(二)加工型企业集群。如浙江绍兴“绸布城”、永康“五金城”以及意大利的大量的中小企业集群;

(三)商贸型企业集群。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湖北武汉的“汉正街”等;

(四)资源型企业集群,即西部地区以地区特色资源为依托形成的资源型企业化集群。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地区的乳品加工业、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羊绒产业、包头市的稀土加工工业等。

从产业集群的存在特征看,内蒙古的肉牛产业应属以草原肉牛养殖为特色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并在产业集群中有可能形成牛肉加工企业集群、肉牛养殖企业集群、肉牛种源供给企业集群等肉牛产业集群中的亚群体。

从企业集群成长的模式看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钻石模型。该理论认为,集群成长需要四大因素密切配合: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关联与支持性产业及企业竞争与战略。竞争力来源于低成本或者是标歧立异,而这两项优势的获得是建立在规模经济、技术发展和国内市场规模等基础之上。机会和政府两个因素对上述四种因素产生影响,但他们不属于决定性的因素。综合上述六个因素形成了相互区分的地区性的系统,从而能解释为什么某些产业在某些地区能成功,而在另外的地区却不成功,尽管这种成功并不需要上述6个因素同时达到最优。

(二)弹性专业化模型。该理论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产业内的专业化分工,但忽视了集群成长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

(三)集体效率模型。该理论认为,集群成长主要来自于两个部分:外部性与联合行动,即公司的集中产生了经济上的外部性要素,然后还需要集群内企业进行联合行动,才能更具竞争优势。

(四)全球价值链模型。价值链理论强调,不能单纯地看待一个产品,要分析一个产品从概念形成一直到最终的消费者全过程。

将内蒙古肉牛产业作为一个整体价值活动链看待时,地区位置是可能影响其成本的。同时,“一项价值活动中采用的技术本身并非成本的驱动因素,但却是成本驱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2](P38—43)。因而,在内蒙古肉牛业发展中地域上的集中能够降低整个价值链的成本,更好地取得范围经济效益。而且,育种技术、饲养技术、育肥技术、加工技术等生物高技术与畜牧业常规技术、工业加工技术将能够贯穿于整个产业链中,能够强化在肉牛业发展中的区域创新能力,并推动牛肉消费市场的发展。作为资源型产业的内蒙古肉牛产业是能够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得到发展,并形成与乳品业、羊绒制品业等资源型产业集群同样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并在整个产业链中形成肉牛种源供给、大规模繁育、屠宰加工和特色营销等作为肉牛产业集群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整个产业链发展和企业集群发展中上述几种企业集群的成长模式是可以借鉴的。

三、内蒙古肉牛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从钻石型成长模式看,内蒙古肉牛产业的成长将关系到四个基本因素:一是要素条件,二是需求条件,三是相关的和支持性的产业,四是企业竞争和战略。机会和政府两个因素对上述四个层面产生影响,但他们不属于决定性的因素。构造有竞争优势的肉牛产业,应从低成本或者是标歧立异等两个方面推进。

1.从要素条件看,应该在屠宰加工、规模化育肥、良种肉牛种源建设三个环节同时推开。选择适合内蒙古自然环境的少数品种,在已经有基础的地区建设良种牛种源基地的建设。种源的建设不仅要沿用已经取得一定改良成绩的引进种牛的方式,而且应广泛应用已经成熟的胚胎移植技术,从而保障低成本、规模化获得用于改良的种公牛,以冷配、本交等方式对现有牛群进行快速改良,使品种建设中常规技术和生物高技术共同发挥作用。在良种肉牛种源建设的同时,利用已经具备的良种牛种质资源集中改良肉用牛,为规模化加工奠定原材料基础,使加工能够有充足的优质原料。

2.以高品质的良性供给推动肉牛产业的需求实现。规范的大规模生产的加工性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体现肉牛产业盈利模式的重要环节,牛肉加工业企业集群应是围绕着一些龙头企业的发展而形成的加工型企业集群,这样的企业的培育将为肉牛产业提供稳定的、高品质的、多样化的产品,从而使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多样性的消费方式成为可能,即是由产品规模化、稳定性、高品质、多样性的产品系列供应推动和创造消费市场的发展,充分发掘牛肉消费的潜在市场。这与内蒙古乳品业发展将是类似的,并将带动肉牛产业的其它环节的发展。以产品和消费方式推动市场的成熟,在我国的乳品、肉羊、羊绒等产业发展中已经有成功的事例。

3.肉牛种源供给、规模化繁育和育肥、高档牛肉的加工、多途径多渠道的牛肉营销是四个相互关联的环节。高档牛肉的加工、多途径多渠道的牛肉营销将起到产业示范和盈利拉动作用,使整个肉牛产业的盈利得到体现。育肥牛的生产是保证加工阶段能够有统一标准的高品质牛肉生产的基础,而育肥牛的生产是无法通过农户的养殖完成的,由育肥牛企业生产高质量的肉牛不但符合国内市场需求趋势,而且在技术上、管理上、资金供给上也存在合理性[3]。因此有必要大力推动内蒙古育肥牛生产企业的发展,这种育肥牛企业的发展必须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使同一地区、同一品种的肉牛达到较大的规模,这就需要育肥牛企业呈现集群化发展的态势。如同内蒙古乳品业中伊利、蒙牛等乳品生产企业的发展拉动了奶牛养殖、饲草料加工、乳品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一样,高档牛肉的加工也将推动销售的发展、造就消费市场,同时也拉动肉牛的养殖和良种化的推广。

4.构造完整的肉牛价值链。把肉牛产业当作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发展,而不是把肉牛产业分割成良种改造、饲养、加工等各个单独产品部分。(一)将品种改良纳入肉牛产业的整个价值链,使之成为保证价值链其它部分高效产出的源头;(二)将优质肉牛饲养构造为高品质最终产品的优质原料供应部分;(三)将牛肉加工当作实现多样化、高品质终极产品的生产部分;(四)将多途径的销售模式作为肉牛产业连接消费者的桥梁,使各类型产品通过各自的渠道进入消费领域。将肉牛产业当作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将极大地改变目前内蒙古肉牛产业发展迟缓的局面,使高品质牛肉从优良品种、规范饲养、安全加工、通畅销售,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提高肉牛产业的整体竞争水平,也必须提高肉牛产业价值链的每一个价值形成过程的质量,使内蒙古牛肉产品从概念形成一直延伸到最终的消费者。

5.通过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拉动肉牛饲养、繁育、种源建设等集群化的发展,推动牛肉销售的规模化发展。肉牛产业从生产的整体过程看是一个长周期产业,在屠宰加工和销售领域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和持续性销售,但这有赖于产业前端的发展。种源繁育需要形成分布合理的种源基地,饲养过程需要由大量中小规模养殖企业构成集群化的分布,育肥过程需有规模适中、适应屠宰加工的企业集群,这样才能在肉牛种源建设中广泛应用生物高技术和畜牧业成规技术,使技术专业人才发挥作用。在饲养育肥过程中更容易获取市场、技术、竞争的信息,同时使防疫、饲料供给等相关环节充分发挥其作用,在繁育、饲养、育肥等环节上发挥专业分工优势,使加工环节能够获得充足的优质牛肉牛源。集群化的发展既有利于专业化的形成,同时集群内部是一种竞争合作关系,通过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过合作形成集群优势,形成众多的肉牛牛源的提供商,保证牛肉加工的连续生产,实现产业的整体盈利。

6.政府的政策支持。作为内蒙古重点支持的产业,政府在积极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内蒙古肉牛种群从源头上在商业化发展的支持下得到改良,从而使降低头数、变革饲养模式、提高品质的目标能够实现。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品种改良等各个方面都在积极支持肉牛产业的发展,这将使肉牛产业在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关联与支持性产业及企业竞争与战略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改善,从而支持肉牛产业的发展。

政府的支持,应主要体现在将肉牛产业作为一个完整价值链看待,在品种选择上挑选能够适应内蒙古生长环境的品种,品种数量应有合理的控制,而不是广泛引进;在改良繁育方面,应通过投入“扶贫”资金等给予引导性支持。在政府政策支持下,通过商业化运作发展起来的肉牛产业集群将能够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势产业。

标签:;  ;  ;  ;  

内蒙古肉牛产业集群增长模式探讨_肉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