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的本质与规律_科学发展观论文

论科学发展的本质与规律_科学发展观论文

论科学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规律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0)03-0025-07

何谓“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本质是什么?科学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这是我们深入学习和把握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几个基本的理论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和思考并作出科学的回答。

一、科学发展的本质

依据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建设的客观规律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正确处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主体选择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理解科学发展的本质,就必须深刻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说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因此,社会发展和自然发展一样具有不可选择的决定性的一面。同时唯物史观又认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性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做出符合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选择,即对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做出选择。对社会规律认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主体的这种选择的结果,主体的这种选择的性质及其总方向是由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决定的。如果主体正确认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做出了对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科学选择,就必然会对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相反,这种选择如果是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必然会对历史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当然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曲折性决定了主体选择的困难和复杂性,即便是主体在正确认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情况下,能否对具体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做出科学的选择仍然是不确定的,这就取决于选择主体能否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的判断,取决于其能否确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实现途径和方法的科学选择。对社会规律认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主体的这种选择的结果。如果主体正确认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做出了对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科学选择,就必然会对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给人民带来极大的利益;相反,这种选择如果是违背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就必然会对历史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也会对人民的利益造成极大损害,因而也会遭到惩罚。

这就是说,要实现科学发展,根本的前提就是要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如果我们认识不到社会主义的这些客观规律,我们就是在盲目发展,就无法做到科学发展,因此,科学发展的本质就是依照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我国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科学选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充分证实,科学发展观依照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和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规律的正确认识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做出了科学的选择,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的规律

科学发展的规律在本质上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规律,只有按这些基本规律发展,才能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因此,胡锦涛同志多次提出了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规律的任务。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中就深刻地揭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的途径和方法。他指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科学分析和判断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全面把握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努力从推动我国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创造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1]

胡锦涛同志的论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规律科学认识成果的集中体现。依据胡锦涛同志所论述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发展观所正确反映和科学揭示的社会主义基本规律主要有: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社会和谐稳定的规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这些规律也是科学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第一,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规律。社会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规律。这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有机体的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必须相互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在唯物史观看来,社会的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生产力是既定的客观的力量,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与水平,而生产关系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否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基础,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又反过来给经济发展以巨大影响。因此,必须注意社会各要素和各领域之间协调和均衡发展,即全面发展。如果离开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会导致社会片面和畸形发展,而且经济最终也无法搞上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始终高度重视我国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特别是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后,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为深入了。江泽民同志就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2](P276)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P57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全面的、高水平的小康。不仅要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富足,而且还要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民主法制完备、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对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认识,对发展的内涵做了更全面的概括,提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可见,科学发展观最基本的内涵就是注重社会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基本规律以及积极吸收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明确地把全面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和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四位一体”的理念,就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基本规律的集中反映,即要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均衡全面发展。

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就必须实现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规律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所说的协调发展,即如胡锦涛同志所强调的:“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3](P850)

推进社会全面发展,还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要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坚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内容。

第二,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必须遵循的另一个基本规律。这一规律是由马克思首先初步阐发的。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联合体”,是共产主义新社会必须而且可以具备的本质特征。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促进的,社会的发展成果最终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所以,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社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社会。

我们党明确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进而深入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2](P295)

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对“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进一步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和根本宗旨。它强调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强调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目标,就是促进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和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3](P465)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及其阐释,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地阐释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P651)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当今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人民群众,也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深刻表明,科学发展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社会全面进步,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得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有真正的可能。同样,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向前发展。

第三,社会稳定和谐的规律。科学发展观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稳定和谐规律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协调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妥善解决人民利益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和谐。这一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利益规律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

胡锦涛同志科学阐述了稳定和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他指出:“保持社会稳定,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5](P697)

这就告诉我们,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序。没有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只有保持稳定,才能达到社会和谐。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很重要的就是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安定有序、社会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

按照社会主义社会稳定和谐的规律,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根本途径是协调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妥善解决人民利益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时期,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增加,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关键是遵循社会主义社会利益规律的内在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好各种利益矛盾。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创新,尽快形成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的更加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善于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要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的分析研究,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转变工作作风,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确保社会安定团结。[6]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第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科学发展观深刻地揭示了这一规律的基本内涵: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们尊重自然规律,要珍惜、节约资源,善待和保护环境,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持续与稳定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根本要求,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关系。同时科学发展观还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做出的正确选择。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同样,这些规律性的认识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同时,还应看到,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还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深化。循着胡锦涛同志关于认识和揭示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的方法和途径的论述,不断在实践中去探索,一定会更深入地获得新的认识成果。

三、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的科学选择

科学发展观在正确反映和科学揭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发展方式做出了科学选择。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7](P15-17)

可见,在发展方式上,科学发展观依据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客观规律科学地选择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既体现了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相联系、相协调,也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联系、相协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也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基本规律。

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规律,提出了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科学发展观提出,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建设就会因为缺乏物质条件而寸步难行。所以必须坚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不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不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没有完善的法制环境,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所以必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文化环境和智力支持。因此必须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文化软实力。大力促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所以必须加快促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管理,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在发展道路上,科学发展观依据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客观规律科学地选择了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深刻地揭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加快生产发展,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文明发展道路的基础环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人民生活富裕,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是推动整个社会走文明发展道路的核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长远大计和应有之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能得到持久永续发展。

坚持文明发展道路,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文明发展道路,就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发展方式的科学选择充分体现了以人民利益为本亦即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P651)科学发展观认为,科学选择我国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把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判断选择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因此,科学发展观是以人民利益为本亦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对我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选择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也在于这一选择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科学发展观依据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规律所选择的社会发展方式和道路,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全方位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显然,只有按照这一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实现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

[收稿日期]2010-01-1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论科学发展的本质与规律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