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回顾:新技术手段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_图书馆论文

“十一五”期间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回顾:新技术手段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_图书馆论文

“十一五”时期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回顾——新技术手段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一五论文,新技术论文,手段论文,时期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习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采用新技术手段开展读者服务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技术支撑。“十一五”期间,图书馆读者服务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服务模式逐步由提供纸质文献为主向提供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并重转移,从一般性的文献借阅服务向深层次、个性化服务推进,服务手段向读者到馆文献借阅服务与远程网络信息服务并重转变。基于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图书馆服务功能更加强大,服务方式更加人性化;信息传递技术多种多样,获取信息的方式可选择性更强、集成性更高。本文仅就新技术手段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简要概述。

1 新技术手段使图书馆延伸服务功能日趋强大

“十一五”期间,随着图书馆办馆理念的不断更新,新馆建设和馆舍改扩建,总分馆制模式的探索,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更新换代,在完善传统的采访、编目、典藏、外借流通等功能基础上,根据读者服务的需求,图书馆功能得到极大拓展。如总分馆管理、通借通还、图书馆2.0等。

(1)基于信息技术的图书馆总分馆制,有效配置了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国内成功的案例有:中山大学图书馆各学科分馆统一执行总馆的各项政策和业务标准,实现全校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1];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总分馆制,涉及管理体制、资源建设、联合服务、技术平台四个方面[2];东莞市总分馆模式,人、财、物由总馆统一调配,图书统一采购,书目数据统一编制,总分馆之间实行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3]。

(2)图书通借通还。基于网络环境,采用一卡通的方式,方便读者对图书馆文献的利用和馆内消费等,实现身份认证、流通管理、消费管理和统计管理等。读者可以在一个区域内的任何一个分馆办理借还图书手续,不论身居何处,都能享受到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一卡通主要类型有:银行/图书馆一卡通、校园一卡通、馆内一卡通、全城外借一卡通等。主要作用在于减少持卡的数量,方便读者用户;统一规划用户服务与管理项目;减少现金收支,通过转账和扣款方式解决;简化操作;减少设备投资,降低成本;数据共享等[4]。如北京[5]、天津[6]、杭州[7]、深圳[8]等地的公共图书馆和广州大学城图书馆[9]等高校图书馆实现了通借通还,上海还实现了跨公共、高校系统间图书馆的通借通还[10],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3)图书馆2.0理论研究倍受关注,并取得实际效果。如重庆大学图书馆在深入理解图书馆2.0的基础上,采用Web2.0技术构建了图书馆现代管理系统ADLIB2.0,践行着图书馆2.0理念,建立了以用户(读者和馆员)为核心的基于馆员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基于读者的知识服务系统和图书馆知识搜索等[11]。

2 新技术手段使读者获取图书馆文献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1)建立虚拟参考咨询系统,基于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理念,开展以读者为中心的交互式信息服务,正在逐步成为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国内影响较大、并取得很好效果的网上虚拟参考咨询系统主要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组建,全国公共、高校和科研系统86家图书信息机构、300多位参考咨询人员参与的“联合参考咨询网”[12];由上海图书馆联合本地区公共、科研、高校及部分海外图书馆资深馆员建立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网”[13];由中科院系统内的38个图书馆组成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联合参考咨询台”;由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图书馆组成的“CALIS联合参考咨询系统(CVRS)”[14]。这些系统基于互联网,以图书馆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为基础,根据读者用户表单、QQ、电话、电子邮件等提问方式,通过学科馆员和专业人员为广大读者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知识导航、文献检索、文献传递和在线互动等服务。

(2)一站式检索,让读者利用文献信息得心应手。读者可以在一个统一的检索环境中实现对不同数据库、不同数据源的查询,将结果显示在一个统一的检索界面中。避免读者在各类数字资源检索系统之间进行切换,读者不必关心各种数字资源的不同结构,就可全面、准确、快捷地实现众多数据库的同时查询,并且可以对检索到的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如: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的跨库集成检索系统已集成6类近百种不同来源、不同结构的数据源,包括全文数据库、文摘索引数据库、电子图书资源、网络免费资源、联合目录资源以及国内外重要的OPAC资源等[15];CALIS统一检索系统针对中心、各高校图书馆和商业数据库中的各种异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为用户提供一种更好的整合检索服务,检索系统整合了中文数据库120个,西文数据库129个,其中还有很多高校成员馆的自建特色数据库,如敦煌学数据库、巴蜀文化数据库、蒙古学文献数据库等[16];一些馆通过引进利贝斯的MetaLib产品建立统一检索平台,如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等,整合图书馆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包括图书馆OPAC、特藏数据库、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文摘/索引数据库、主题网关、搜索引擎、报纸等[17];也有利用CNKI提供的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15],读秀学术搜索平台[16]实现对国内主要数据库资源与本馆OPAC的统一检索。

(3)元数据检索,为读者利用数字图书馆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利用OAI-PMH互操作协议标准,建立基于元数据规范和自动收割,对象数据分布存贮,跨地区、跨库的数字图书馆框架的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了读者信息搜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CALIS高等学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该项目的成员单位是国内的高校图书馆,采用各成员单位在本地建立自己的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通过OAI-PMH协议集中元数据的分布建库模式,构建统一的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各高校可自行开发本地系统,进行学位论文的提交和检索。作为OAI的数据提供方,本地系统必须遵循OAI协议以及项目所确定的元数据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18]。山西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基于OAI-PMH的元数据收割的山西省高校图书馆联合目录[19];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采用OAI协议机制,利用Arc开放源码,建立了农业科技信息集成检索系统[20];上海大学图书馆运用分布式检索和基于OAI-PMH协议的收集式检索等多项技术,解决了数据库跨库检索的问题[21];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建立了基于OAI-PMH文化共享工程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全自治区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制作的资源进行元数据收割,按照设置的自动运行机制,实现广西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元数据集中、对象数据分散管理,实现全区各级图书馆对全区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利用,并对进入系统的各图书馆服务情况进行监管[22]。

一些公共图书馆通过互联网对本馆持证读者开放购置的商业数据库,使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极大提高,读者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24小时都可利用图书馆的资源[23]。

3 传输技术多样化,图书馆服务网络有效拓展

(1)网络接入呈多种形态。随着图书馆服务功能的不断扩展和读者需求的变化,近年来各图书馆网络接入方式呈多元化趋势,由过去单一接入一个运营商向合作共建多路接入的方向发展,如国家图书馆[24]和一些省级公共图书馆同时接入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和中国移动等多个网络,还接入国家政务外网、有线电视网和党员远程教育网等,实现多路接入,提供不同线路的服务[25],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

(2)信息提供多彩纷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图书馆提供信息已不仅仅是文本,还包含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为解决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多媒体视频信息资源的问题,山东[26]、浙江[27]、广东、湖南、广西等省和自治区图书馆应用CDN+P2P流媒体分发点播技术,建立覆盖全省区的视频点播系统,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视频节目,包括舞台艺术、地方戏剧、名家讲坛、农业科技、热门影视等文化多媒体信息。国家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管理中心[28]和一些省区还建立了网络直播系统用于知识讲座、技术培训和会议召开等,使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功能得到极大提升。

(3)突破局域网限制,拓展信息服务广度。图书馆利用VPN虚拟专用网,采用隧道技术、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和使用者身份与设备认证技术,拓展了信息利用的空间,扩大了局域网的边界。在高校图书馆,通过建立VPN,高效益低成本地通过互联网,将局域网扩展到远程网络和远程计算机,并由此解决了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主馆与分馆资源共享、读者在校外对校内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远程访问等问题[29];在公共图书馆,如陕西[30]、四川、广西等省区利用VPN建立了由省图书馆直达乡镇文化站的计算机虚拟专网,使全省(区)、市、县的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共享由于资源使用权问题不能在公网上发布的信息,省、市图书馆还通过VPN网对市、县、乡镇文化站的服务器等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维护和管理。

(4)利用卫星通信,解决边远地区文化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管理中心[31]和新疆、重庆、贵州、甘肃、青海等中西部地区图书馆利用卫星广播网络,广播和传输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当地群众通过计算机或卫星机顶盒,收看卫星直播节目,或点播存储在计算机或卫星机顶盒里的资源。

4 结合三网融合,为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在利用互联网传播文献信息的基础上,还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和数字电视为广大读者和用户提供服务。

(1)利用移动终端,打造“您身边的图书馆”。根据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2010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全国移动电话用户85,900万户[32]。针对如此庞大的群体,国家图书馆[33]、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管理中心、各省、市图书馆和“211工程”高等院校图书馆[34]纷纷开通移动图书馆为广大读者提供服务[35]。通过登录图书馆的WAP页面,可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内容主要有:本馆概况、馆藏书目、个人借阅信息、短信服务、特色数字资源、数字书刊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还有在线讲座、在线展览等视频资源。

(2)利用电视网络,使图书馆进村入户。国家图书馆和各省公共图书馆将资源传递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相结合,利用数字电视开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当前主要有如下方式:

①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模式。如辽宁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开通专门的模拟频道直接播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二是在未实现数字电视整转的城乡,利用Z9频道,通过推流(Push VOD)方式和专用机顶盒(带160GB硬盘)实现离线式点播;三是利用数字电视技术,在实现整转和具备双向能力的HFC网络上实现真正的在线免费点播文化共享节目[36]。

②IPTV模式。河南[37]、山西、广西等省、自治区图书馆通过“宽带网络+机顶盒+电视机或计算机”,与党员远程教育网结合。以合作共建方式,将资源提供给党员远程教育网,通过该网络实现乡镇和村文化站的覆盖。

③数字电视模式。国家图书馆、杭州市图书馆[38]和广西图书馆与数字电视运营商合作,在有线数字电视中开设相关频道,通过高清机顶盒,以互动方式,选择阅读数字书刊和讲座等视频节目,为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提供图书馆服务。

5 RFID的应用,使图书馆服务项目更人性化

2006年7月,深圳图书馆新馆开放,在全国率先将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运用到国内大型图书馆,使图书馆向智能化、人性化管理方面又迈进了一步。经过几年的发展,随着RFID设备和芯片的降价,几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图书馆开始应用RFID技术,完成图书自助借还、图书智能归架、防盗体系、馆藏定位等服务工作。读者可以不用到图书馆,不受图书馆开、闭馆时间的限制,在社区、街边的一台机器上就能办理借书证,借书、还书,享受图书馆的预借送书服务。深圳市在街区设立了140台24小时自助还书机,读者可享受无差异、无障碍服务[39]。东莞图书馆推出了全国首个无人值守的自助图书馆,服务时间不受主馆开放时间限制,凭总分馆有效读者证就可开启自助图书馆的大门。自助图书馆藏书万余册,配有阅览桌椅、报纸、空调等设施设备,在主馆闭馆期间提供自助借还书和阅览服务[40]。

随着云计算、RFID技术、移动阅读、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技术及“微服务”、“混搭拓展”、“关联数据”等新应用方面的进展[41],新技术手段必将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

标签:;  ;  ;  

“十一五”期间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回顾:新技术手段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