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浆冷沉淀物在深度烧伤创面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余恩艳[1](2021)在《尿激酶在慢性创面床准备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尿激酶在慢性创面床准备中对创面渗液、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肉芽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纤维蛋白、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影响,探讨尿激酶应用于创面床准备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06月至2021年4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慢性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7)和实验组(n=25),对照组应用0.9%生理盐水外敷创面,实验组应用5000 IU/ml浓度尿激酶外敷创面,连续用药4天,每24小时收集创面分泌物检测IL-6、TNF-α含量,换药前后对创面行肉芽组织评分和渗液评分,对照组(n=16)和实验组(n=14)共30例患者治疗结束后取创面肉芽组织切片行HE染色评价创面肉芽组织血管生成情况,Masson染色评价创面肉芽组织胶原纤维含量和排列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创面肉芽组织中VEGF、TGF-β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和RT-q PCR检测创面肉芽组织Collagen I、α-SMA的表达情况。结果:52例患者治疗后无严重并发症,治疗第2天两组创面分泌物的IL-6、TNF-α含量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3天尿激酶组创面分泌物的IL-6含量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治疗第4天尿激酶组创面分泌物的IL-6、TNF-α含量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尿激酶降低了创面床炎症反应。治疗后两组创面肉芽组织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尿激酶组创面肉芽组织改善情况优于生理盐水组(P<0.05),治疗后创面渗液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创面肉芽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尿激酶组创面肉芽组织新生血管数量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观察Masson染色结果可见尿激酶组创面肉芽组织中胶原蛋白排列较整齐,而生理盐水组胶原蛋白排列紊乱,尿激酶组胶原蛋白含量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尿激酶组创面肉芽组织中VEGF、TGF-β含量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Western Blot和RT-q PCR结果提示尿激酶组Collagen I、α-SMA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尿激酶可以降低慢性创面床的炎症反应,增加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及VEGF、TGF-β、Collagen I和α-SMA的含量,促使创面床得以改善,使用安全、疗效可靠,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赵亚楠[2](2019)在《羟丙基壳聚糖/大豆蛋白质复合支架的构建及其组织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壳聚糖,作为唯一的碱性多糖,因其生物相容性良好、可生物降解、抗菌性良好、无免疫反应等优良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组织工程领域。然而,壳聚糖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易溶于稀酸,因此大大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羟丙基壳聚糖(HPCS)作为壳聚糖的重要功能性衍生物之一,是在碱性条件下,通过环氧丙烷在C6位置上发生醚化反应得到。它不仅具有壳聚糖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等优点,而且提高了壳聚糖的极性和溶解性,具有吸湿保湿性、抗菌性、吸附性、乳化性、凝胶性和表面活性等,已经应用于组织工程支架、药物缓释、食品果蔬保鲜剂、化妆品保湿剂、污水处理和疾病治疗等领域。因此,进一步充分利用羟丙基壳聚糖的优良性质,开发基于羟丙基壳聚糖的新型生物材料,并扩展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潜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价值。大豆蛋白质(SPI)是一种来源丰富、低成本、可食用和具有多种功能活性的天然高分子。作为绿色可降解的原料,大豆蛋白质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起泡性、乳化性、水化特性等,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营养、包装、泡沫、生物降解塑料和纤维制品等领域。除此之外,大豆蛋白质生物相容性优良,对机体有多种有益作用,尤其是对骨骼健康、癌症预防、胰岛素敏感性、体重控制、炎症、免疫细胞活性和矿物质吸收等,而且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和组织再生的作用。另外,大豆蛋白质作为一种植物蛋白可与其它物质共混制备得到多种类型的生物材料,如膜、海绵、凝胶、微球和纤维等。因此,开发基于大豆蛋白质的新型生物材料,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潜能与相关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因此,本论文以羟丙基壳聚糖和大豆蛋白质为主要原料,本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羟丙基壳聚糖/大豆蛋白质复合膜的构建及其皮肤修复功能研究:采用流延成型工艺,制备一系列环氧氯丙烷交联的羟丙基壳聚糖/大豆蛋白质复合膜;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吸水率和力学性能测试评价其结构和理化性能;通过MTT实验、活/死细胞实验和细胞直接接触实验评价其细胞相容性;通过溶血率测试和复钙实验评价其血液相容性;通过皮肤缺损修复实验评价其作为伤口敷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质可以调控复合膜的吸水性能和拉伸强度,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复合膜材料可以加快皮肤愈合的速度,具有作为伤口敷料的潜能。(2)羟丙基壳聚糖/大豆蛋白质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止血功能研究:采用共混、交联、室温密封静置成型的工艺制备一系列环氧氯丙烷交联的羟丙基壳聚糖/大豆蛋白质复合水凝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吸水率、退溶胀率、pH敏感的溶胀行为、压缩性能测试和流变性能测试等表征水凝胶的结构和理化性能;通过MTT试验、溶血率测试和凝血常规检测评价复合水凝胶的细胞相容性和体外凝血性能;通过新西兰兔肝脏止血模型探究复合水凝胶作为止血材料的潜能。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质可以调控复合水凝胶的孔径大小、力学性能和成凝胶时间;并且可以通过pH值的变化调控复合水凝胶的溶胀性能;该复合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较好的凝血性能,具有作为止血材料的可能性。(3)羟丙基壳聚糖/大豆蛋白质复合海绵的构建及其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评价: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一系列环氧氯丙烷交联的羟丙基壳聚糖/大豆蛋白质复合海绵,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吸水率、保水率和压缩性能测试等对复合海绵的结构和理化性能进行评价;通过细胞直接接触实验、溶血率测试和红细胞接触实验评价复合海绵的细胞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通过CFSE增殖实验、细胞周期实验、ROS检测和qPCR实验揭示不同比例的复合海绵促进RSC96增殖的相关机制。结果表明,复合海绵具有相互贯通的孔结构、良好的力学性能、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以及促进RSC96增殖生长的能力,在神经组织工程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4)羟丙基壳聚糖/大豆蛋白质复合海绵神经导管的构建及其周围神经缺损修复功能研究:根据上述工作,采用模具灌注和冷冻干燥工艺制备SPI含量为50%的羟丙基壳聚糖/大豆蛋白质复合海绵神经导管,联合BMSCs和dBMSCs,构建新型复合型神经导管,评价其对周围神经修复的效果。使用扫描电镜表征神经导管的结构;通过AM染色、免疫荧光染色、qPCR实验和Western-Blot实验对dBMSCs进行表型和功能的鉴定;通过细胞直接接触实验评价该导管的生物相容性;以SD大鼠神经缺损(10 mm)为模型,通过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电生理、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腓肠肌检测综合评价装载有BMSCs和dBMSCs的复合神经导管对受损神经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该类海绵导管具有相互贯通的多孔结构,有利于细胞的粘附生长;提取得到的BMSCs具有较高的纯度,dBMSCs具有雪旺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以dBMSCs为种子细胞的复合型神经导管具有更好的神经缺损修复功能,在周围神经组织工程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综上所述,本工作以羟丙基壳聚糖和大豆蛋白质这两种天然高分子为研究对象,深度挖掘两者的优异性能,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形态的羟丙基壳聚糖/大豆蛋白质复合膜、复合水凝胶和复合海绵。通过化学和物理的方法对三者的结构和理化性能进行表征;通过细胞和血液相关实验系统地评价了三者的细胞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验证它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对不同形态材料的结构、吸水保湿性能、力学性能等的综合考量,将三者分别应用于皮肤全层缺损实验、肝脏止血实验和周围神经缺损修复实验,通过相应指标的系统评价,表明三者分别在皮肤敷料、止血材料和神经导管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初步分析其皮肤修复、止血和神经修复的相关机制,为扩展羟丙基壳聚糖基生物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实验支撑,也为组织工程新型生物材料的开发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周波[3](2012)在《PPAR β/δ对热预处理血管内皮细胞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血管内皮细胞热损伤模型,检测热损伤预处理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 PPAR β/δ表达的变化,观察PPAR β/δ对热损伤预处理HUVECs抗氧化损伤能力的影响。同时观测HUVECs在热损伤恢复过程中抗凋亡基因Bcl-2、促凋亡基因Bax、P53、APAF-1表达的变化,探讨PPAR β/δ对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1)分离培养人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别采用不同的水浴温度(42℃、43℃、44℃、45℃)及处理时间(15min、20min、25min、30min)造成热损伤,以MTT检测细胞存活率,选择使细胞存活率接近50%的热干预温度及时间作为后续实验的热损伤预处理条件。2)以RT-PCR检测HUVECs在热损伤干预后恢复不同时间(1h、3h、6h、12h、24h、48h、72h) PPAR β/δ、 Bcl-2、P53、APAF-1的mRNA表达变化趋势,对上述受热干预影响变化趋势较为明显的基因以Western-blot检测相应蛋白的表达变化;以HUVECs在热干预恢复过程中PPAR β/δ蛋白达到峰值的时间点组细胞作为HUVECs热损伤模型。3)HUVECs在热损伤预处理、特异性激动剂GW0742激活PPARβ/δ受体、以及shRNA质粒稳定转染干扰PPAR β/δ表达后,再进行H202氧化损伤处理,分别使用Hoechst33258染色、流式细胞计数、DNA-ladder凝胶电泳检测各组HUVECs细胞凋亡率的差异。4)分别以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各组HUVECs细胞在热损伤上调PPARβ/δ,或激动剂GW0742激活PPARβ/δ受体及shRNA质粒稳定转染干扰PPARβ/δ表达后,细胞Bcl-2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MTT结果提示43℃,25min水浴组HUVECs细胞存活率接近50%(0.49±0.06),可作为后续热损伤预处理条件。2) RT-PCR结果表明经热损伤干预后HUVECs在恢复过程中PPAR β/δ mRNA表达逐步上调,并于48h达到峰值(2.26±0.12VS.1.0in Control Group, P<0.01),抗凋亡基因Bcl-2mRNA在热损伤恢复的早期(3h)下调(0.81±0.07VS.1.0in Control Group, P<0.01),但在恢复后期(24h)其表达显着上升(1.46±0.01VS.1.0in Control Group, P<0.01); APAF-1mRNA在热损伤恢复早期(1h-6h)下调,12h后逐渐恢复正常,而P53mRNA表达变化不明显。Western-blot检测提示PPAR β/δ蛋白表达在恢复第48h达峰值(3.30±0.13VS.1.0in Control Group, P<0.01)。 Western-blot检测Bcl-2及Bax蛋白表达水平发现Bcl-2/Bax比值在HUVECs热损伤恢复早期(1h-6h)下降(0.48±0.12in3h Group VS.1.23±0.22in Control Group P<0.01),而后期(24h-48h)显着上升(1.85±0.10in48h Group VS.1.23±0.22in Control Group P<0.01); APAF-1蛋白在热损伤恢复早期(1h-6h)下调(0.46±0.09in3h Group VS.1.0in Control Group, P<0.01),12h后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3) HUVECs经热预处理或使用PPAR β/δ激动剂GW0742激活PPAR β/δ受体,均可显着降低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率:(28.86±8.38%in heat pretreated group VS.39.61±6.16in H2O2treated simply group,p<0.01),(33.02±5.12%in GW0742pretreated group VS.39.61±6.16in H2O2treated simply group,p<0.05)。稳定转染PPAR β/δ shRNA质粒则导致HUVECs抗氧化损伤能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升局(46.11±5.86%VS.39.61±6.16in H2O2treated simply group,p0.05)。4)热损伤预处理、GW0742预处理HUVECs均可使细胞Bcl-2蛋白表达增高(1.52±0.27in heat pretreated group VS.1.0in Control Group, P<0.01)、(1.98±0.50in GW0742pretreated groupVS.1.0in Control Group, P<0.01)而HUVECs稳定转染PPAR β/δshRNA质粒后Bcl-2蛋白表达降低(0.24±0.09VS.1.0in Control Group, P<0.01),但仅热损伤预处理使HUVECs细胞Bcl-2mRNA表达升高(1.53士0.11VS.1.0in Control Group,P<0.01), GW0742预处理或稳定转染PPAR β/δ shRNA质粒均对细胞中Bcl-2mRNA表达影响不大。结论:1.成功建立了一种血管内皮细胞热损伤模型,血管内皮细胞在热损伤后一段时间内可恢复正常。2.热损伤可诱导HUVECs细胞PPAR β/δ表达上调,于第48h达峰值。3.热损伤可诱导HUVECs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上调,其变化趋势与PPARβ/δ相似,Bcl-2/Bax比值在热损伤恢复早期(1h-6h)降低,而在热损伤恢复后期(24h-48h)显着上调;热干预对P53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4.热损伤诱导的PPAR β/δ上调可增强HUVECs抗氧化损伤能力,降低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率。5.PPARβ/δ参与Bcl-2蛋白表达的调节而影响细胞凋亡,但PPARβ/δ对Bcl-2的调控可能为间接的转录后调控。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在热损伤后一段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细胞经热损伤预处理后PPAR β/δ表达上调,同时其抗氧化损伤能力增强;热刺激诱导的PPAR β/δ通过上调Bcl-2表达使细胞抗凋亡能力增强为其可能机制之一。
龙骁[4](2010)在《bFGF、HSP70和HSP90在人深度烧伤变性真皮组织内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bFGF、HSP70和HSP90在深Ⅱ°或混合度烧伤患者变性真皮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特征,进一步阐明保留变性真皮修复深Ⅱ°或混合度烧伤创面的理论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组选自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烧伤整形科15例深Ⅱ°或混合度烧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手术削痂创面变性真皮组织,对照组选自同期6例整形手术患者腹部供皮区正常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bFGF、HSP70和HSP90的表达,阳性结果判定参照半定量分级评分法,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正常人皮肤组织bFGF呈弱阳性或阳性表达,烧伤患者在伤后4d和7d经手术切取的变性真皮bFGF表达增高(与正常组比较,P<0.05),伤后11d及≧14d手术患者变性真皮bFGF表达下降趋向正常。(2)正常人皮肤组织HSP70和HSP90呈弱阳性或阳性表达,烧伤患者在伤后4d、7d及11d经手术切取的变性真皮HSP70和HSP90表达增强(与正常组比较,P<0.05),伤后≧14d手术患者变性真皮HSP70和HSP90表达下降趋向正常。结论bFGF、HSP70及HSP90在人深Ⅱ°或混合度烧伤变性真皮组织中表达水平均增高,bFGF、HSP70及HSP90可能在人深Ⅱ°或混合度烧伤变性真皮的复性和细胞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田英[5](2010)在《生肌玉红膏对肛瘘术后愈合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生肌玉红膏外用在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临床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57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生肌玉红膏治疗组31例和凡士林纱条对照组26例。肛瘘术后前3天,两组均采用红粉纱条换药脱腐。从术后第4天,两组分别采用生肌玉红膏纱条、凡士林纱条换药治疗,每日1次,直至创面愈合。观察换药后创面分泌物变化、创口愈合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促进创面愈合、减轻不良反应。治疗组创面分泌物从少到多、再减少直至干净,变化过程与创面愈合过程密切相关。结论:生肌玉红膏煨脓长肉,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张厚勤[6](2009)在《新鲜冰冻血浆和血浆冷沉淀的临床运用》文中研究说明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成分输血,成分输血以其针对性强、制品浓度高、疗效好、方便安全、不良反应少、综合利用、节约血源等特点成为当前输血技术发展的总趋势。随着成分输血的广泛应用,新鲜冰冻血浆和血浆冷沉淀的临床应用日益显现出它的重要。现将它们的临床应用作一分析。
张厚勤[7](2008)在《血浆冷沉淀(CRYO)的临床运用》文中研究说明血浆冷沉淀是使新鲜冷冻血浆在1~5℃条件下不溶解的白色沉淀物,加热至37℃时才溶化。临床上血浆冷沉淀多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以及由于手术、创伤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等疾病。由血浆冷沉淀制成的纤维蛋白粘合剂(ifb6nsealant,FS)具有组织相容性、有效性、安全性和易使用性等诸多优点,因此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外科领域,为生物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血浆冷沉淀的应用研究成为近些年医学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现将血浆冷沉淀的临床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蔡姮婧[8](2008)在《后位单切隧道引流术治疗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肛门后位单切隧道引流术治疗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已经使用十余年,本文通过它与放射状多切口引流术的比较,对它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成都肛肠专科医院2005年9月~2007年10月收治的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的病人共118例,其中36例采用后位单切隧道引流术,82例采用放射状多切口引流术。比较两组术前的年龄、性别、病情情况,术后的总疗效、创面愈合时间、疼痛程度、瘢痕大小、病人满意度、肛门括约肌功能和术后复发情况。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果:术后两组病人的总疗效、肛门括约肌功能和术后复发的情况统计上无显着差异,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瘢痕大小、病人满意度优于对照组,而术后疼痛程度较对照组差。结论:经后位单切隧道引流术治疗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疗效肯定,能有效的保护肛门括约肌,保持肛门形态和功能,形成瘢痕较小,应该作为治疗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的一种合理术式。
杨建英,雷万军,孙先玲[9](2007)在《冷沉淀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冷沉淀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方法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近年来冷沉淀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结果冷沉淀在肿瘤手术、黏膜和皮肤疾病、深度烧伤、多发伤和手术创伤、糖尿病足、自发性气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 IC)和冷沉淀制剂等几个方面应用广泛。结论随着人们对成分输血认识的提高和对冷沉淀研究的不断深入,冷沉淀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赵绍明,杨晓林,冯辉利[10](2005)在《自体变性血浆皮下组织填充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寻找一种无污染、安全的可注射性填充材料,且系自体组织,可重复取材。方法:以胶原蛋白为对照将变性血浆注射到家兔皮下,并于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取材,同一方法处理。结果:肉眼观察两组注射后的局部反应及镜下对照比较,自体变性血浆炎症反应较重,实验组较轻,纤维层数较对照组较多。结论:自体变性血浆于家兔皮下填充后的组织反应及纤维增生程度较人体胎盘胶原蛋白重,且在吸收程度上相近。自体变性血浆取材方便,可重复使用,来源丰富,自体无抗原性,无污染,有希望在体表小面积填充方面取代1代胶原材料,形成新一代自体注射性填充材料。
二、血浆冷沉淀物在深度烧伤创面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浆冷沉淀物在深度烧伤创面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尿激酶在慢性创面床准备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创面床准备在慢性创面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羟丙基壳聚糖/大豆蛋白质复合支架的构建及其组织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羟丙基壳聚糖/大豆蛋白质复合膜的构建及其皮肤修复功能研究 |
1.1 引言 |
1.2 实验部分 |
1.3 实验方法 |
1.4 结果与讨论 |
1.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羟丙基壳聚糖/大豆蛋白质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止血功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实验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羟丙基壳聚糖/大豆蛋白质复合海绵的构建及其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评价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实验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羟丙基壳聚糖/大豆蛋白质复合海绵神经导管的构建及其周围神经缺损修复功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实验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 |
5.1 主要结论 |
5.2 后续工作建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3)PPAR β/δ对热预处理血管内皮细胞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原代HUVECs的培养及热损伤恢复过程中PPAR β/δ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PPAR β/δ对热损伤恢复过程中HUVECs抗氧化损伤能力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PPAR β/δ对Bcl-2的调控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参与科研项目及课题研究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4)bFGF、HSP70和HSP90在人深度烧伤变性真皮组织内的表达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bFGF、HSP70和HSP90在深度烧伤变性真皮组织内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病例资料 |
2.2 免疫组化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4.1 组织切片准备 |
2.4.2 免疫组织化学步骤 |
2.4.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定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bFGF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3.2 H S P 70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3.3 HSP90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FGF的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 |
1 FGF的结构和分类 |
2 FGF的作用机制与调控因素 |
3 bFGF的生物学作用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HSP70和HSP90及其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 |
1 HSP概述(分类、特性) |
2 HSP70、90的结构和特性 |
3 HSP的产生调节机制 |
4 HSP70、HSP90,的生物学作用 |
5 HSP70、HSP90与创面修复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生肌玉红膏对肛瘘术后愈合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研究对象 |
(二) 一般资料 |
(三) 诊断依据 |
二、研究方法 |
(一) 治疗方法 |
(二) 研究要求 |
(三) 观察指标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三、统计方法 |
四、治疗结果 |
(一)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积分值比较 |
(二) 两组术后第7天渗液积分值比较 |
(三) 两组创面分泌物的比较 |
(四) 两组创面愈合过程比较 |
(五) 术后不同时间创口纵径比较 |
(六) 术后不同时间创口最大横径比较 |
(七) 不同时间创面愈合率比较 |
讨论 |
一、疗效与课题设计分析 |
(一) 疗效分析 |
(二) 课题设计分析 |
二、诊断与换药方法 |
(一) 诊断方法 |
(二) 换药方法与创面变化 |
三、生肌玉红膏研究 |
(一) 功效与药理作用 |
(二) 作用机制 |
(三) 应用特点 |
四、煨脓长肉研究 |
(一) 对脓的认识 |
(二) 对煨脓长肉的认识 |
(三) 实验研究 |
(四) 煨脓长肉机制研究 |
五、创面愈合过程研究 |
(一) 辨证分期,内外兼治 |
(二) 现代医学研究 |
六、问题与展望 |
七、本研究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6)新鲜冰冻血浆和血浆冷沉淀的临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组成 |
1.1 新鲜冰冻血浆(FFP)的组成 |
1.2 血浆冷沉淀(CRYO)的组成 |
2 生理功能 |
2.1 新鲜冰冻血浆的生理功能 |
2.1.1 运输功能 |
2.1.2 缓冲功能 |
2.1.3 形成胶体渗透功能 |
2.1.4 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
2.1.5 参与凝血与抗凝血功能 |
2.2 血浆冷沉淀的生理功能 |
3 临床运用 |
3.1 新鲜冰冻血浆的临床运用 |
3.2 血浆冷沉淀的临床运用 |
3.2.1 先天性或获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
3.2.2 儿童及轻型成年人甲型血友病 |
3.2.3 血管性(假)血友病(v WD) |
3.2.4 眼科中的运用 |
3.2.5 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缺乏症 |
4 剂量与用法 |
4.1 新鲜冰冻血浆 |
4.2 血浆冷沉淀 |
4.2.1 剂量 |
4.2.2 用法 |
5 注意事项 |
(7)血浆冷沉淀(CRYO)的临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浆冷沉淀 (CRYO) 的组成 |
2 血浆冷沉淀的生理功能 |
3 血浆冷沉淀的临床运用及适应证 |
4 剂量与用法 |
4.1 剂量 |
4.2 用法 |
5 注意事项 |
(8)后位单切隧道引流术治疗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一般资料 |
2.2.1 年龄 |
2.2.2 性别 |
2.2.3 病程 |
2.2.4 白细胞计数 |
2.3 诊断依据 |
2.3.1 诊断标准 |
2.3.2 纳入病例标准 |
2.3.3 排除标准 |
2.4 治疗方法 |
2.4.1 术前准备 |
2.4.2 麻醉 |
2.4.3 体位 |
2.4.4 手术方法 |
2.4.5 术后处理 |
2.5 疗效评判标准 |
2.6 观察方法 |
2.6.1 肛门功能评价标准 |
2.6.2 术后疼痛评价标准 |
2.7 统计方法 |
3. 治疗结果 |
3.1 总疗效比较 |
3.2 术后换药疼痛比较 |
3.3 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3.4 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比较 |
3.5 术后3~10个月复发(后遗肛瘘)比较 |
3.6 术后满意程度比较 |
4. 讨论 |
4.1 疗效分析 |
4.1.1 总疗效分析 |
4.1.2 术后观察数据分析 |
4.2 本术式的理论基础 |
4.3 本术式的要点 |
4.3.1 正确寻找和处理内口 |
4.3.1.1 内口的寻找 |
4.3.1.2 正确处理内口 |
4.3.2 保证创口引流通畅 |
4.4 本术式的临床特点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录: 综述 |
肛周脓肿的研究与治疗进展 |
1. 古代对本病的认识 |
2. 病因病机 |
2.1 中医学的认识 |
2.2 西医学的认识 |
2.2.1 解剖因素 |
2.2.2 细菌因素 |
2.2.3 损伤因素 |
2.2.4 免疫因素 |
2.2.5 其他因素 |
3. 治疗 |
3.1 治疗原则 |
3.2 非手术治疗 |
3.2.1 内治法 |
3.2.2 外治法 |
3.2.2.1 微创疗法 |
3.2.2.2 中药外敷 |
3.2.2.3 中药熏洗和灌肠 |
3.2.2.4 微波理疗 |
3.2.2.5 基因疗法 |
3.2.2.6 冷沉淀疗法 |
3.2.2.7 抗生素外用 |
3.2.2.8 其他疗法 |
3.3 手术治疗 |
3.3.1 单纯切开引流术 |
3.3.2 一次性根治术 |
3.3.2.1 脓肿一次性切除术 |
3.3.2.2 脓肿一次性切开挂线术 |
3.3.3 保留括约肌术式 |
3.3.3.1 保存括约肌一次性根治术 |
3.3.3.2 保留括约肌挂线术 |
3.3.3.3 缝合内口提脓化腐保存括约肌术 |
3.3.3.4 直肠壁内挂线 |
3.3.3.5 肛尾韧带切断术 |
3.3.3.6 内引流术 |
3.4 挂线疗法 |
3.4.1 挂线疗法的起源 |
3.4.2 挂线疗法的作用机理 |
3.4.3 挂线的时间 |
3.4.4 挂线疗法在肛周脓肿中的运用 |
参考文献 |
(9)冷沉淀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冷沉淀的成分和制备 |
1.1 冷沉淀的成分 |
1.2 冷沉淀的制备 |
2 冷沉淀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2.1 在肿瘤手术方面的应用 |
2.2 在黏膜、皮肤疾病方面的应用 |
2.3 在烧伤方面的应用 |
2.4 在多发伤和手术创伤方面的应用 |
2.5 在糖尿病足方面的应用 |
2.6 在自发性气胸方面的应用 |
2.7 在DIC方面的应用 |
2.8 在冷沉淀制剂方面的应用 |
3 冷沉淀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
(10)自体变性血浆皮下组织填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主要设备及材料 |
1.1离心机: |
1.2微波炉: |
1.3一次性2ml注射器: |
1.4胶原蛋白: |
1.5健康家兔8只: |
2实验方法 |
2.1变性血浆的制作: |
2.2动物实验: |
3结果 |
3.1局部外观反应: |
3.2注射部位的炎症反应: |
3.3注射部位的纤维层变化: |
3.4注射部位的组织学观察: |
4讨论 |
4.1注射性医用材料的要求: |
4.2变性血浆的特点及同类比较: |
4.3变性血浆的效果分析: |
4.4变性血浆的成分特点: |
4.5变性血浆的应用前景: |
4.6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5结论 |
四、血浆冷沉淀物在深度烧伤创面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尿激酶在慢性创面床准备中的应用研究[D]. 余恩艳.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羟丙基壳聚糖/大豆蛋白质复合支架的构建及其组织工程应用研究[D]. 赵亚楠. 武汉大学, 2019(06)
- [3]PPAR β/δ对热预处理血管内皮细胞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周波. 中南大学, 2012(03)
- [4]bFGF、HSP70和HSP90在人深度烧伤变性真皮组织内的表达变化及意义[D]. 龙骁. 中南大学, 2010(03)
- [5]生肌玉红膏对肛瘘术后愈合影响的临床研究[D]. 田英.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3)
- [6]新鲜冰冻血浆和血浆冷沉淀的临床运用[J]. 张厚勤. 中外医疗, 2009(28)
- [7]血浆冷沉淀(CRYO)的临床运用[J]. 张厚勤. 中外医疗, 2008(31)
- [8]后位单切隧道引流术治疗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的临床研究[D]. 蔡姮婧.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9]冷沉淀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 杨建英,雷万军,孙先玲.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04)
- [10]自体变性血浆皮下组织填充的实验研究[J]. 赵绍明,杨晓林,冯辉利. 中国美容医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