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维度研究论文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维度研究

陈庆斌

(黑龙江大学《外语学刊》编辑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 全球化正加速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化人才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际化背景下的新内涵入手,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三个主要途径:设置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核心的语言文化类课程模块;增加本土化教学内容;创设多元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只有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维度融入课程体系中,打造培育人才的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才能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素养;跨文化交际

顺应21世纪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国家各个领域的深入合作,这是中国参与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无疑将扩展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将加速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早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与沿线各国开展各个领域合作的框架和构想,提议“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可见,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世界公民”(globalcitizen),使我国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一、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素养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美国教育委员会(A m erican CouncilofEducation,简称A CE)对全面国际化(com 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做出以下定义,“高等教育全面国际化是一项战略性合作进程,旨在协调和整合高等院校的国际政策、国际项目和国际战略,使高等院校发展成面向全球的国际化教育机构”。简·奈特(Jane K night)从高等院校和国家发展的层面提出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定义,受到学界普遍认可。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指“在制定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功能时,或者在高等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融入国际的、跨文化的以及全球的维度”。可见,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融入国际化和跨文化维度,使国际化维度和跨文化维度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超越地域和国家的局限,获得国际视野。

总之,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迅猛崛起与广泛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了现实社会中一个显著的时代特征。信息化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学校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媒介可以迅速收集到许多与学校教学、管理相关的资讯内容,并通过采集、归纳、传送、分析等步骤,形成良性的循环,逐步完善学校的管理。

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渐从高等学校发展的边缘地位转变为核心地位。在我国,国际化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战略转移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以及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术水平、改善师资力量和优化课程设置的途径和手段。

(二)国际化人才的素养

国际化人才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工作,这就需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通晓国际惯例,了解不同文化的传统、习俗、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国际化人才还需要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国情,“将语言与外事、外贸、涉外法律、金融、旅游等方面的知识相融合”,以便能跟上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成为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国内学者也对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的素养进行总结和阐述。苏庆伟和蔡宝来认为,国际化素养包括知识、能力和意识三个维度,其中能力维度包括外语沟通能力、跨文化思维能力、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刘岩认为,国际化能力是多种能力整合的表现,主要包括三种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思维能力和全球能力。李媚、贾文健等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指出,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的素养包括:国际化思维能力、外语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海外背景经历、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精神、抗挫折能力及民族文化定力。

再一封信,杨小水突然就说离了婚的表姐怎么怎么了。苏楠估摸着,时间这么长了,常江可能是弄丢了其中的一封或两封信。还有一种可能是,常江根本就没收到那封讲她离婚的信,或许是邮寄的过程中遗失了。

美国大学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简称AAC&U)指出21世纪通才教育的三大核心内容包括:全球化知识、对个人和社会责任的道德承诺以及跨文化技能。美国大学协会的调查显示,全球知识、全球参与、跨文化知识、跨文化能力是各个专业领域和所有专业教育中必备的学习成果。

跨文化能力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交际者能够超越文化的屏障,在两种文化身份中自由转换,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Deardorff提出的金字塔形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在学界影响力很大,该模型将跨文化能力分为四个层次,由底层到顶层依次为态度、知识与理解和技能、预期的内部结果和预期的外部行为,下一层是上一层得以实现的基础,见图1。

二、国际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国际化人才素养的基本构成要素目前仍存在一定分歧,但他们达成的基本共识是,跨文化能力是国际化人才素养的重要组成维度。

高等学校应该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丰富的语言类课程资源。在全球化的今天,来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们要想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成功的交际,外语能力是基本要求,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惯例或传统。洪堡特曾指出:“学会一门外语或许意味着在迄今为止的世界观领域中获得一个新的出发点。”掌握一门语言就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新窗口。为满足国际化背景下的跨文化沟通需求,国际化人才必须精通一门外语,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第二外语甚至是第三外语。传统上,一般要求外语专业学生掌握第二外语,对非外语专业学生一般不作要求。但是,国际组织和大型跨国企业一般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精通或熟悉两门或者两门以上的外语将使学生更具竞争力。基于此,我们建议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以针对外语专业学生开设第三外语课程,针对非外语专业学生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语言课程资源,以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特点和个人兴趣做出选择。

图1跨文化交际能力金字塔模型

然而,在国际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化人才是具有“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并参与创建和平和公正的世界。这就要求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体在服务于特定公司或社会时不仅要遵循其所在的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而且要超越狭隘的局部利益和地区利益,从更高的视角——全球利益和世界公民意识出发,调整自己的交际行为,使之既符合局部利益又不违背整体利益。简言之,全球化时代具有“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应该具备以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具有多样化、广博的世界观;(2)通晓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国际维度;(3)能够使用外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4)表现出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适应性;(5)具备终生的全球化素养。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总体培养目标的以外语院校为主,大部分高校只是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育培养目标的一个维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我国高校中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胡文仲曾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非一门或几门课程就能完成,它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除此之外,还需要课外及实际工作各方面的配合”。基于此,我们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适用于我国高等学校特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这既是我国高等学校国际化进程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我国高等学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 OECD)也明确指出“全球化素养指能够从多视角批判性地分析全球性问题和跨文化问题;能够理解文化差异如何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评价和认识产生影响;能够出于对人的尊重,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有效的交际”。

(一)设置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核心的语言文化类课程模块

根据山东省墙夼水库由既独立又相互连通的东西两个水库组成等特点,分析调洪演算理论方法,给出水面线数学模型和算法,建立双库调洪演算的计算模型,改变了以往只能双库合并调算计算最高洪水位的情况,实现了东西两库联合调算,使得调算出的洪水位更合理,更可靠。由此调算的成果,被应用到墙夼水库大坝安全鉴定设计洪水复核报告中,其洪水复核报告成果已得到了山东省水利厅专家组的一致认可,通过了评审验收。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要求课程设置国际化。开设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核心的语言和文化类课程是高等学校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跨文化交际课程系统讲授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和常识。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定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文化价值观念体系、亚文化现象、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跨文化交际的策略及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等。跨文化交际课程一般采用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双语授课形式,这就使英语学习从传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扩展到基于内容的学习(content-based learning),从而拓展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与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倡导的特殊目的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Purpose,简称ESP)和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简称EAP)转向相契合。同时,学校可以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相关参考电子书籍、课程讲义、电影片段和视频等教学资源放置于网络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访问、浏览,方便进行自主学习。

为了提高分析的准确度,将已知项目中任务的经纬度坐标和价格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到任务定价关于任务点经纬度的函数关系,即

此外,高等学校还应该开设文化类课程,将交际实践类、区域国别研究等类型课程纳入课程体系。高等学校可以根据文理科学生各自的专业特点,开设英国历史与文化、美国历史与文化、法国历史与社会、跨入新世纪的中美关系、英文报刊文章选读、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概况等课程,使学生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具有基本的了解,获得全球化思维和跨文化思维能力。

(二)增加本土化教学内容

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既要将外来文化引进来,也要将本土文化传播出去。我们要培养国际化人才,要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以广阔的视野、包容的态度学习和借鉴异域文化中的精髓”,使其融入中国文化。国际化不等同于西方化,国际化必须立足于本土化和民族化。随着全球化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无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力军,他们担负着“让世界理解变化中的中国”的使命。国际化人才不仅要熟悉“中国情况”,还要具有“中国情怀”,“中国情况”为国际化人才的工作提供基础,“中国情怀”则为国际化人才的工作提供方向。因此,高等学校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对本土文化知识体系的传授,使大学生加深对本土文化习俗和传统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其身份的文化维度,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culture identity)。除了中国传统文化外,还要加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现当代文学艺术成就等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综合性大学可以利用自身学科的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开设中国哲学思想、现当代中国作家名作选读、唐诗宋词赏析、茶道、东北民俗研究、中国书法作品鉴赏等双语选修课程。

(三)创设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良好的“泡菜效应”,学生生活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获得丰富的跨文化交际体验,这是课堂学习的有效延伸和扩展。多元文化的校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为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提供实践平台。需要指出的是,多元文化不仅指英美文化,还包括其他多种文化。可以尝试在学生活动中心开设“跨文化咖啡厅”(intercultural cafe),提供多语种报纸和杂志供学生阅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休闲环境中交流和讨论近期的国内外时事。同时,可以在图书馆里开辟“文化角”,将以全球化和跨文化交际为主题的书籍、电子资源整合起来,方便学生集中查找、学习和交流。

A:可以了解整个印刷行业的发展和变化情况。世界顶尖的印刷企业都会参加这种比赛,通过这个比赛可以了解到其他企业的优点,也可以了解到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发展是怎样的。我们一般都会派技术人员去现场学习。

具有外语专业优势资源的高等学校还可以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外语角”,邀请外籍教师和外国留学生参与,每期设定相应的主题供参与者讨论和交流,使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发生碰撞,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开拓视野;可以开展俄语沙龙、俄语歌曲鉴赏、普希金诗歌赏析、俄语原声电影展映周、俄语听写大赛、俄罗斯美食体验节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俄罗斯文化和风俗习惯;开展法国经典文学作品赏析、让·雷诺系列电影展映与赏析、卢浮宫经典展品欣赏、法国美食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开展好莱坞经典电影赏析、格莱美获奖歌曲欣赏、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系列讲座和圣经故事专题讲座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异域文化;还可以举办“跨文化交际主题电影周”活动,放映具有典型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影片和纪录片等,加深学生对跨文化冲突的理解,帮助他们通过现象看本质,探察跨文化交际失误和冲突的深层原因。

学校领导对教育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是提升学校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质量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部门后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为此,教育部门要积极向学校负责人宣传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对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让学校各级管理人员都能够深刻认识到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对学校师生成长以及学校长远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学校负责人要充分发挥出领导带头作用,通过上级带动下级的方式来引导全校师生重视对教育专项资金拨款的重视。

留学生和外籍教师是校园内重要的文化资源。但是,目前在高校中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般分别归属于不同的教学单位,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都相对独立,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没有交集,一方面导致留学生被隔离在中国文化之外,无法真正融入校园生活,无法深度地“浸没”在中国文化中从而获得充分的文化体验;另一方面,这种生活和学习的隔离,也使校园文化过于单一,缺少异域文化元素。高等学校应该尝试打破行政壁垒,充分利用在校外国留学生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使他们通过参与全校范围内的文化和体育活动,真正地融入校园生活。为留学生提供与中国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和建设校园文化生活的机会,使留学生与中国学生通过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体验,彼此加深了解、互相交流和互相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同时,多元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也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丰富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体验。在促进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方面,上海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 Shanghai)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他们将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按照各占50%的配比安排宿舍,使来华外国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文化碰撞中各取所需,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正如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Lehman所言,留学生与中国学生配比各占50%的不是一个硬性要求,各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调整配比。这是一个非常有建设性的思路,也给管理者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该校创新的学生管理思路为我国高校探索如何促进外国学生与我国学生的跨文化沟通提供了借鉴。

四、结语

我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对我国参与全球化进程发挥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结果则以外部形式表现为高等院校、企业、学生及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只有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维度融入课程体系中,打造培育人才的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American Councilof Education.Mapp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U.S.Campuses 2017[EB/OL].http://www.acenet.edu/new s-room/Documents/Mapping-Internationalization-2017.pdf,2017.

[2]Knight,J.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ed:Definitions,Rationalesand Approaches[J].Journal for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Education,2004,(1).

[3]Leask,B.Assessment,Learning,Teaching and Internationalisation——Engaging for the Future[J].ALT Journal,2011,(11).

[4]Green,M.F.Measuring and Assessing Internationalization[EB/OL].http://www.nafsa.org/epubs,2012.

[5]樊维夏,龙晓云.国际化人才的外语素养研究[J].科技风,2013,(3).

[6]苏庆伟,蔡宝来.论基于国际化素养的同时课程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5).

[7]刘岩.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力概念分析框架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5).

[8]李媚,朱志良,于端云.国际化人才标准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3,(22).

[9]贾文健.外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标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3).

[10]Deardorff,D.K.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Journalof Studie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2006,(10).

[1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

[12]陈建文,刘正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该融于语言教学各环节[J].外语学刊,2016,(6).

[13]吴承义.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校外语专业转型发展新篇章[J].外语学刊,2018,(6).

[14]王松,刘长远.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J].外语学刊,2016,(5).

[15]朱小超.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黄山学院学报,2017,(8).

[16]Lehman,J.S.以创新和开放为中心的教育[R].第二届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研讨会(上海),2018-11-17.

作者简介: 陈庆斌(1978-),女,博士研究生,副编审,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基地专项)“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建构研究”(JD2016001);黑龙江省高校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实践”;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际化教育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2016B07)

编辑∕杨波

标签:;  ;  ;  ;  ;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维度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