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组织建设”总思想探析_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江泽民同志“组织建设”总思想探析_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试析江泽民同志“组织建党”的大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泽民同志论文,思路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组织建党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体和主干,列宁曾经指出:“党应当是组织的总和(并且不是简单的算术式的总和,而是一个整体)。”[1]江泽民指出:党的力量在于党的团结,在于党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2]我们党是世界第一大党,有6600多万党员,有近400万个基层党组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成统一的整体,这是巨大的组织优势。着眼于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江泽民集中全党智慧,在与时俱进的理论探索中创造性构设了民主集中制、队伍建设、基层党建和执政基础相统一的组织建党大思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建党学说。

一、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历来是以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为基础来把握党内民主和集中的辩证关系的。与前人相比,江泽民对民主和集中问题及二者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的认识都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第一,在民主问题上,江泽民突出强调了发展党内民主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了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江泽民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3]这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个新的重要观点,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一方面,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发展党内民主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原则,这是我们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战胜各种困难进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另一方面,党在民主问题上曾经有过的一些失误,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的家长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王明一伙的独断专行,都差一点葬送了中国革命。建国后,自1957年开始,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毛泽东的个人专制逐渐取代了党中央的集体领导,最终酿成了“文革”这场民族灾难。事实证明,没有党内民主,就没有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坚持和发扬得好,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事业就充满生机、蒸蒸日上;什么时候党内民主遭到破坏,党就会犯错误,党的事业就会遭到严重挫折。我们党在一个有着数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专制传统根深蒂固而民主意识淡薄的东方大国执政,要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发展党内民主,可谓任重而道远。当前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发展党内民主,关键在于制度建设的保障。江泽民指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力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4]这是现阶段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从这一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出发,我们要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形式和途径,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加强全委会对常委会及其成员的监督,从候选人提名、差额选举、基层党支部的“两推一选”等各方面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开辟和创造党内民主新途径,健全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机制,推进党内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实现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切实监督。

第二,在集中问题上,江泽民强调:“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5]体现了他对党内集中问题认识新的理论高度。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多民族国家,我们党是一个有6600多万党员、近400万个党组织的大党,如果没有统一领导、统一意志,就会成为一盘散沙。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多样化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如果我们思想上不清醒、工作中不注意,是很容易搞散的。因此,必须在发展党内民主的同时,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一致,任何个人和局部,都必须统一在全党全国的大局下行动。要认真执行党章的规定,坚持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原则,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决反对自由主义和分散主义,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

第三,从民主和集中相统一的角度着眼,江泽民强调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党内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证。这种高度民主和高度集中辩证统一的制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上的体现,也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在组织制度上的创造性运用。这一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充分调动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党中央领导下,集中全党的正确意见,团结一致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对此,江泽民设问到:“我们这样一个有五千万党员的大党,靠什么组织起来并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呢?很重要的是靠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6]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力量,不仅在于全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集中统一,而且还在于这种统一是由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的组织统一和行动统一来保证的。我们要团结和凝聚全党的力量去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民主集中制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表明,民主集中制贯彻得好不好,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为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个人独断专行和无人负责、软弱涣散现象,江泽民这样要求全党:“全党同志都要增强民主集中制的观念,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本领,努力掌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领导艺术、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并通过“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来“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7]这就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统一的高度,深刻揭示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时代内涵。

二、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程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而且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关键是要选好人、用好人。为政之道,要在得人。我们的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要在国际风云变幻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江泽民强调:“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8]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我们肩负着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更繁重的任务,而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错综复杂。我们党要真正做到“三个代表”,永葆自身的先进性,始终坚定地站在历史潮头,团结带领人民完成21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课题。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基本目标,“要求党的高级干部,不仅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而且首先要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我们要建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就是由具有社会主义政治家素质的领导骨干带领的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9]这从业务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方面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全面的要求。从这一要求出发,要认真贯彻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注重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人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广大中青年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希望,代表着我们党和国家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的状况,取决于党的中青年领导干部的状况。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以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力度,着重帮助他们加强党性修养、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工作。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即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强团结为重点,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出好主意,用好干部,不断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自身的提高和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加强,而且关系到党领导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性工程。

三、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它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是实现党的领导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改革的推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要依靠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目的就在于健全和发展党的每个细胞,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使党提出的各项任务的实现具备更加巩固的基础。

江泽民历来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放到党的建设的全局中来认识和考虑,并多次强调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战略意义。他深刻指出:党的工作,党的战斗力,表现在哪里?我看首先表现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上。不然,中央的领导作用从哪里来?如果党的基层组织统统都淡化了,我看总书记就一定会变成“空头司令”。没有广大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最后,我看我们党的战斗力就是空的。力量的源泉来自哪里?来自基层。他多次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是党的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我们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群众、纪律严明、富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他很形象地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比喻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建立的经济、社会组织日益增多,生产经营形式日趋多样化,人员流动日益频繁。这些都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内容、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一些地方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有的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有的基层党员干部作风不正,脱离群众,甚至违法犯罪。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在总结多年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指导方针:第一,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用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这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进行革新和创造,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这是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方法。第三,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弘扬正气,反对歪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基层党组织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这是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手段。第四,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规划,又要抓紧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这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性措施和根本要求。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进一步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0]当前,要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到实惠的有效途径;搞好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党组织建设,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积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和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高度重视社区党的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大在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全面做好机关党建工作和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等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党建工作网络。

四、坚持“两个先锋队”,巩固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所谓“两个先锋队”,就是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阶级,党的先进性是建立在工人阶级先进性基础上的;同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奋斗目标、利益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目标、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斗争。由此可见,这“两个先锋队”是统一的。正是这种统一性,才能充分体现我党的先进性。因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1]

两个先锋队不仅构成了我们党的先进性的现实内容,也决定了我们党拥有巩固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众所周知,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一个政党能否夺取政权,能否巩固执政地位,关键在于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于是否有巩固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绝非空穴来风,它离不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支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从中国工人人数少、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思想建党”学说,确保了农民出身党员占大多数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立了巩固的工农联盟,很好地解决了“两个基础”问题,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当前,我们党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长期执政,面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如何进一步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又一次作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摆到了全党面前。而“两个先锋队”的科学概括,对我们党因势利导地解决这一重大的时代课题,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众所周知,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动,我国出现了面广量大、人员众多的新的社会阶层,对这些新生的社会力量究竟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政策?具体地说,是把他们吸收和凝聚在党的周围,还是“不准革命”,把他们推到党的对立面?对于他们当中的优秀分子是吸收到党内来,还是把他们关在党的大门之外,甚至视之为阶级异己分子来加以压制?能不能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实在太大了。前苏联东欧共产党之所以失去政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不能代表工农群众在深刻变化的社会条件下不断发展的利益要求,特别是失去了青年和知识阶层的支持,从而大大削弱了其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这说明,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条件下,一个政党能否采取有效手段来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直接关系到其前途命运。正是从“两个先锋队”的科学高度出发,正是从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与党的前途和命运出发,江泽民指出:“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各方面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12]这一论述,彻底打破了发展党员问题上“唯成份论”的窠臼,从理论上科学解答了事关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现实问题。当然,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并不是一哄而起,降格以求,而必须坚持标准,严格把关,保证质量,慎重发展。对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而言,党员的标准是统一的,这就是江泽民所指出的:“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13]党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和纲领组织起来并为这个理论和纲领而奋斗的阶级组织,因此,阶级出身、社会成分是应当注意的,我们党历来把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作为入党对象的重点。但也不能由此走极端,把阶级出身和社会成分当成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一切自愿接受党的理论和纲领并愿意始终不渝地为之奋斗的人,都应该吸收到党内来。党的先进性并不表现在唯成份论的“关门主义”上,而是要坚持组织入党和思想入党的统一,在严格把关的基础上,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加强教育,严格纪律,把社会各阶层符合条件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来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锻炼其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沿着“两个先锋队”和“两个基础”的逻辑分析开去,财产状况与政治状况的关系这个以往长期纠缠不清的问题也不难得到正确的说明。毫无疑问,“穷则革命富则修”的论调是荒谬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财产也不断增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江泽民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14]相比于以往“越穷越革命”、“越富越反对”式的旧观念,这一新的政治标准的提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其科学性也显而易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不能是赤贫的无产者,财产与剥削、落后,贫穷与革命、先进,并不能划等号,而应该对具体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到党的建设上,对这个问题,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崇富仇贫,错误地以经济实力强弱、社会地位高低作为吸收新党员的标准;一种倾向是仇富崇贫,不加分析地把有合法财产的人一概排除在党的大门之外。

以上四个方面就是江泽民同志组织建党的大思路,这四个方面是有机互动的。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组织建设的根本原则,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组织建党的根本制度保证;队伍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主载体,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后,必须靠德才兼备的干部去执行;基层党建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基石,一旦基础不牢,就会地动山摇;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是党赖以生存和发展、增强其凝聚力和影响力、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的根本依托。这四个方面的有机互动,赋予江泽民组织建党思想以“完善制度、加强队伍、夯实基础”相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并将对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发挥积极而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标签:;  ;  ;  ;  ;  ;  ;  ;  ;  ;  ;  

江泽民同志“组织建设”总思想探析_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