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党员队伍建设工作机制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市论文,队伍建设论文,工作机制论文,党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深入推进,上海市党员队伍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是:公有经济中党员数量有所减少,非公有经济中党员数量增长较快,而非公有经济中有条件建立党组织的不多;离退休(退职)党员增多,并向社区集中;党员分散、流动状态加剧,党员的“社会人”色彩愈益浓厚;党员利益分化明显,党员群体的内聚力有所减弱;党员与党组织的关系日益趋向务实、自主和开放。这些变化,既给上海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近年来,上海市各级党组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改变传统的党员队伍建设不适应党员队伍变化的情况,积极构建以党员为本的党员队伍建设的新机制。
一、创新党员队伍建设组织体系:变封闭为开放
在传统的单位制度下,党员队伍建设基本上是围绕单位制进行的。但是,随着单位制的逐步弱化与户籍制度的松动,特别是具有自主性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的大量涌现,使得原有的围绕单位制进行党员队伍建设的封闭模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要求。为此,近年来上海市各级党组织突破传统的行政化的党员队伍建设工作模式,初步构建起社会化的党员队伍建设的新格局。
1、创新组织设置形式,将体内建党向体外建党扩展,把党员队伍建设的触角延伸至新的经济社会领域
所谓体内建党,是指按照《党章》要求:“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中介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这些基层党组织大多具有传统的“体制内”属性,上级党组织对其大多具有人权、事权、财权。目前,这一传统建党模式,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仍然具有战略意义。但是,面对大量具有“小、散、变、杂”特点的“两新”组织,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支部建在连上”的做法已经很难适应党员队伍变化的客观要求。为此,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上海各级党组织开始突破原有的依托单位、依托行政设置党组织的规定,大胆探索把“支部建在楼上”①。1999年6月,上海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党工委针对辖区内楼宇大量涌现,在楼宇内工作的党员不断增多,但楼宇内企事业单位因所有制、经济形式、行政隶属关系、用工制度不同而存在建立党组织难、开展党的活动难、党员教育管理难等问题,在嘉兴大厦建立了上海市(全国)第一个楼宇联合党支部,以此作为“一级组织”对分散在多个经济组织的党员进行管理。2002年8月,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在中华企业大厦又创设了上海市第一个“党员服务点”,作为多个经济组织的党员共同参与的活动平台。这种以属地党组织牵头,以楼宇为单位建立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点的工作模式,后来被统称为“支部建在楼上”。目前,上海的浦东、徐汇、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黄浦、卢湾、静安等楼宇数量较为集中的10个中心城区,都把建立楼宇党支部作为加强“两新”组织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织载体来抓。至2004年12月,上海中心城区797幢商务楼中,共建立独立党支部549个,建立联合党支部145个,建立党员服务点479个。凝聚管理的党员12068名,入党积极分子599名,已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有683名。受“支部建在楼上”成功经验的启发,一些能够覆盖多家“两新”组织的“开发区支部”、“经济园区支部”②、“商业街支部”、“商贸市场支部”等区域性基层党组织不断建立,从而有效改变了以单位为主要单元、按照体制内党组织垂直管理的传统模式,为广泛吸纳分布在不同经济组织、处于流动状态的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构筑了一个包容性强、开放度高的组织体系。
2、创新工作载体,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为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党员提供一个覆盖全市的“铁打的营盘”
党员服务中心是在楼宇党建的基础上,根据上海市社区党员分布广、流动快、自主性强、需求多元等特点,建立的区域性、开放式、专业化的党员队伍建设的工作载体。上海市党员服务中心成立于2002年3月。次年11月,上海市委决定在全市大力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工作。至2005年7月,上海市各区县、街道、乡镇共建立党员服务中心240家,基本实现了上海市党员服务网络在行政区域上的全覆盖。党员服务中心的人员配备,全部采用专兼职结合方式,在资源占有上85%采用共享的方式,从而创建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党员教育管理的运行模式。为了使党员服务中心更具象征意义,更具包容性,更具可拓展性,上海浦东新区梅园新村街道党工委从2003年9月开始以“阳光驿站”作为社区党员服务机构的名称,并以全新的工作理念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就组织建设而言,“阳光驿站”实现了其流动党员“接纳地”、“两新”组织党组织“孵化器”的功能。以“阳光驿站”为依托构建的开放型组织,为流动党员提供了组织挂靠和管理,为“走过路过”或组织关系不在本社区的流动党员提供了过组织生活、参加党的活动的方便,解决了流动党员找组织难和过组织生活难的问题。同时,“阳光驿站”还不断吸引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分子成为党的工作的支持者,直至成为党的新鲜血液,为在“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集聚力量,创造条件。在运作机制上,“阳光驿站”十分强调区域性、开放式、社会化和专业化,以接近非政府组织的运作方式,在商务楼宇、经济园区、中介机构、高档住宅区以及各种市场等“瓶颈”领域建立党员服务联络点,把体内建党和体外运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能够辐射到社会各个角落党员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不断扩大党员队伍建设工作的覆盖面。作为操作平台,“阳光驿站”又充分利用其稳定性、包容性的优势,广泛地整合社区现有的行政资源和上级党组织提供的各类资源,并通过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充分挖掘和调配社会性、区域性公共资源和党组织、党员的自身资源,从人、财、物等方面为“两新”组织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支持和资源保障。
3、创新党务干部选拔机制,采用社会招聘、志愿服务等方式,为情况日益复杂的党员队伍建设配备“职业化”的党务干部
“两新”组织党员队伍建设需要配备相应素质和数量的党务干部。近几年,上海各区县虽然分别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党建”组织员、指导员、联络员,但他们绝大多数是区和街道政府主管部门和党建责任部门的专职干部和居民区支部书记、主任等在职人员,他们本身要承担繁重的本职岗位职责,因此实际可支配的直接用于“两新”组织党员队伍建设的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同时,党员服务中心(点)作为单位党务工作向社会化党务工作过渡的载体,无论是为党员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还是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提供党员联络和沟通服务,抑或是精心组织和策划党内活动,都需要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因此,要提高其工作的水平和层次,客观上也要求淡化行政色彩,走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运作的路子。事实上,早在200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就开始扩大选拔视野,积极探索职业化的党务人才支持机制,以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薪酬设计,公开招聘了一批年富力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党务干事,优化了党务工作者的队伍结构。2003年8月,浦东新区又率先采取政府出资购买党务岗位,实行社会化配置、契约化管理的方式,面向全国招聘了7名党务工作者。这7名党务工作者作为上海市首批“契约式”党务干部,被分别派往陆家嘴、张江、外高桥、金桥等开发区综合党委工作,从而成为上海市区一级地方党委首次以“员工派遣”方式配备的党务干部。2004年5月,静安区又以同样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聘了53名有党群工作经验的楼宇工作者,以解决楼宇党建工作任务重的难题。在上述两区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2005年上海开始在全市推广这种“职业化”党务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此外,上海各区县还根据“两新”组织规模小、行业分布广、人员流动快的特点,以及“两新”组织普遍缺少党务工作者的现状,又积极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长期从事党的工作、有丰富经验的离退休老同志和热心党的工作的同志充实到志愿者队伍中。2000年4月,上海市闸北区彭浦新村街道就利用社会资源,组建了一支124人、90%以上为社区离退休党员的“两新”组织党建志愿者队伍。五年多来,他们在商住楼、专业市场、商业街等“两新”组织集聚地,采取多种形式掌握党员思想状况,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安排无党组织企业的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在目前社区党务工作者还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动员党建志愿者走进“两新”组织,既为退休党员保持先进性、发挥作用提供了舞台,又为健全“两新”组织党组织,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资源支撑。以闸北区为试点,上海将在全市建立一支党务工作志愿者队伍,不断加大“两新”组织党员队伍建设工作的覆盖面。
二、转变党员队伍建设工作思路:变组织本位为党员本位
在传统的党员队伍建设工作理念中,党员适应和服从组织的需要,是与传统的单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计划经济体制党的基层组织在单位之中的轴心位置,决定了党的基层组织掌握着整个单位的政治、经济资源以及所有成员的政治权利、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分配权力,因此不只是党员就连一般的职工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单位)都具有极强的依附性。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党组织“以我为主”的工作思路,不仅畅行无阻,而且还因与党员的个人发展存在高度的关联性而简单有效。但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单位制度的衰微,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党员利益的实现日益脱离组织的空间而趋向多元,导致党员对基层党组织的疏离感增强;另一方面党员群体利益分化加剧,又需要基层党组织发挥整合和协调利益的功能。面对这种变化,上海各级党组织适时转变党员队伍建设的工作思路,初步构建起“服务”与“测评”相结合的党员队伍建设的新机制。
1、建立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的党员关爱机制
在经济社会结构调整中,部分“两新”组织中的党员从组织中获取资源和信息的渠道明显减少,还有部分党员成为弱势群体,出现了困难党员、下岗党员。一些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头下岗、带头动拆迁的党员,由于实际利益受损,产生了失落感和牺牲感。一些在市场中打拼的党员产生了成败与否靠自己的心态。这些现象表明,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党员制度管理和思想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党员需求,必须强化服务理念,为党员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更多的政治关怀。上海创建党员服务中心的本意之一,就是要构建一个党组织关怀党员、服务党员的平台;就是要为转型期较少得到关怀的党员,特别是失业下岗、转制病退、生活困难的党员提供帮助,通过社会性的捐助、党员之间的守望互助,让这些党员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就是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服务环境和服务项目,提供人文关怀,营造浓厚的政治氛围,让走入党员服务中心的党员接受信仰的洗礼,不断增强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作为党员温馨的家园,党员服务中心实行“首问责任制”、“无拒绝服务”,奉行“你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的服务准则,从组织上、工作上、精神上、生活上对党员实施全方位关怀,不仅提供党建工作方面的服务,还设立各类咨询服务、求助热线、职业介绍、党员慰问等项目。虹口区党员服务中心还聘请了50位同志担任党员服务中心督察员,及时把党员群众的需求、意见和建议反馈到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以使工作更有针对性、有效性。浦东新区通过建立健全“阳光驿站”,增设党员联络站和服务站,在全区形成了区、街镇(开发区)和居民区(行政村)、商务楼宇三级党员服务网络,以专业化的服务载体和全覆盖的服务网络,把服务手臂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服务载体创新,设立“阳光基金”,通过党费、街道行政支助和向社区党员募捐等途径筹集经费,专门用于帮助困难党员;针对社区老龄党员比例高的特点,开展每两周一次的“阳光之旅——老龄党员看浦东活动”,让社区老龄党员切身感受改革开放给浦东带来的活力,密切组织与党员之间的关系。浦东各街、镇每年还在政府的救助之外,为本辖区内的100名老党员免费体检。据浦东城区13个街镇的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共为2800名老龄党员进行了免费体检。根据党员群体利益差距逐步明显化的特点,浦东新区还积极开展寓教育于互助的活动,让生活条件好的党员与生活困难的党员结对,身体健康的党员与体弱多病的党员结对,先进模范党员与一般党员结对,年轻党员与年迈党员结对,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结对。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浦东城区13个街镇党员志愿与党员结对10600名。党员之间的互助,不仅构筑了党内关爱互助机制,而且增强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强化了党员对党组织的亲近感和忠诚感。
2、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搭建党员服务群众、发挥作用的平台
以服务凝聚党员,也教育了党员。事实上,党员服务中心不只是“党员俱乐部”,也是党员服务凝聚群众、发挥作用的“亲民大平台”。党员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之一就是“服务群众”,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上海市各基层党员服务中心纷纷建立党员志愿者队伍,走进居民区、商务楼宇、市场、工业园和建设工地等人群集聚的地方,开展医疗、法律、政策、心理、就业等方面的服务,建立“党员群众互助”等服务机制。2004年“七一”和“十一”前后,全市党员服务中心组织了两次以“牢记党的宗旨,服务社区群众”为主题的大型服务活动,共计13000多名志愿者参与,为群众提供服务近10万人次。在浦东梅园社区“阳光驿站”中,就有一支由206名具有专长的党员担当志愿者的“阳光服务队”,直接为广大党员群众解决急难愁问题,现已成为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品牌项目。平凉街道党员服务中心根据社区居民喜爱民间文艺活动的情况,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在文艺团队中的骨干作用和凝聚群众的作用,把群众文艺团队吸引到服务中心,促进群众文艺团队健康成长。虹口区党员服务中心不仅注重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而且还打造了一批以品牌服务为特色的党员志愿者工作室,目前全区已有各类志愿者工作室近40个。这些党员志愿者工作室以品牌服务为特色,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并带动身边的党员和群众骨干,为群众排忧解难,深受党员群众的好评。
党员志愿者开展的各类便民利民活动,在基层社区以最直接的轰动效应和示范效果,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这种活动方式通过鼓励和支持有知识、有技能、有特长的党员积极进入社区各类民间团体或自治性组织,并依靠党员的个人素质和人格魅力去影响群众、带动群众、凝聚群众、实现服务群众的目标,也发挥了共产党员在公共事务中的主导作用,为他们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党员志愿者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方式,协调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差距,满足各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也使传统的单向式的“送温暖”活动向着尊重个人隐私空间和双向互助式的人格平等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党员的教育管理更多地体现了自觉性、主动性,而不是行政性、被动性,体现了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
3、以党员为中心,形成自下而上测评机制
“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效,需要有相应的反馈和检验机制来作保证。近年来,上海市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建立“群众测评党员、党员测评支部”的工作机制,通过制度化的测评,激发组织的活力,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徐汇支行在推进“凝聚力工程”的过程中,根据行业特点,从2001年开始,把对党组织和党员的评价权交给基层、交给群众。群众测评党员,着眼于党员争创“三高一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注重的是激励党员发展进步;党员测评支部,着眼于支部是否严格党内监督,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党员之家”,关键是要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内聚力。测评项目不是让大家简单地回答“是”与“非”,而是根据每个项目的权重赋予不同的分值,由测评党员群众在这个分值内加减评分,变定性判断为具体可感的量化评价。党组织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进步和退步,数字“曲线”一目了然。测评项目确定后,除了问卷调查外,还采取个别访谈、设立意见簿、公示箱、每周行长接待日、监督电话等形式收集意见。每年一次的集中测评并非“一锤定音”,对测评对象的跟踪检查长年进行。党员个人阶段性表现、业务拓展情况、学习技能提升、业务指标完成情况、支部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活动的情况,全都有日常事例为据。而与测评相伴随的整改,无形中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内在动力,每年的后进支部努力赶超先进,没有连续排名最后的支部。而群众对支行近150名在职党员的测评平均满意率,也由2001年的84.27%上升为2003年的92.6%,一批党员成为各个岗位的骨干。通过自下而上查找问题,自上而下落实整改,不仅群众评议党员有载体,群众监督党员有渠道,而且激发了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力,增强了党员的主体意识,强化了党员的自豪感、责任感。这一创新机制已于2004年7月26日起在上海市全面推广。
三、几点启示
1.尊重党员社会生活领域的行动逻辑,实现以服务渗透管理,以关怀实现凝聚。
在基层党组织资源配置功能与党员个体直接利益实现相关度减弱的情况下,上海各级党组织改变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较多地要求党员做什么,转向到更多地关心党员希望做什么、需要做什么上来。通过关心和服务党员的切实需要,实现管理党员、教育党员、凝聚党员、发挥党员作用的目的。这样的工作方式前提是尊重党员社会生活领域的内在逻辑,不是用“为我”的政治权力逻辑去干扰党员社会生活领域的正常运行,而是按照党员社会生活的逻辑运作,在关怀和服务党员中促进其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发展,进而实现党员教育管理的意图,保证党员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是可靠的、持续的。在这个过程中,党员不再是被动地适应党组织,而是在党组织的主动关怀和服务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2.调整基层党的组织形态,突破职工党员的身份尴尬,拓宽党员的活动空间,提高各类党员教育管理资源的利用效率。
党员流动性增强,客观上使原先依托既有组织来建立党组织并实施党员教育管理的模式,在许多场合下难以为继。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各级党组织突破“组织内组织”的单一模式而向“组织间组织”(如“楼寓党组织”)和“组织外组织”(如“党员服务中心”)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按照党员的需求设计安排组织活动,使得党员与组织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开放性、社会化的交流、沟通、互助关系,进而在党员流动加剧、组织联系趋于松散的条件下,帮助党员形成清晰的“组织意识”和群体认同。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上海党员服务中心在帮助、服务党员时,针对的不仅仅是生活、就业等“物质”层面遇到困难的党员,而是扩展为帮助和支持更多活跃在社会生活主流的“两新”组织党员、流动党员、社区党员有所作为、有所发展。它通过激活党员的个人能量,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支持党员在各种生活空间中自主发挥作用,达到联系群众、引导群众、影响社会的目的。对于“两新”组织的党员来说,这样的活动方式既避免了因雇佣地位而难以发挥作用的身份尴尬,又通过社会化活动接触面广的优势,在社会上树立了党员积极向上的形象,比较好地解决了党员活动和“两新”组织党建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
3.开发基层政治空间,真正解决党员的先进性和活力问题。
要真正解决党员的先进性和活力问题,关键还是要对党内自上而下的政治结构进行调整,适度开放和开发基层的政治空间,使党员有施展自己政治能量的机会和场合。在这方面上海的“群众测评党员、党员测评支部”的做法无疑是开发基层政治空间的有益尝试,但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如可以考虑通过基层党内竞选、直选等民主程序,使党员在党的各种岗位上获得发展空间,以此激活党员的政治潜能,调动党员参与党内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先进性;通过鼓励和支持党员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民主选举,让党员与党外人士同台竞争,以此锻炼、提高其动员社会、组织社会、引导社会的能力;通过鼓励党员参与各种维权行动或群体间谈判等,发挥党员协调各种群体利益矛盾与冲突的作用。如此,既可以激活党员的个人能量,促进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也有助于实现党组织政治资源和价值权威的再造,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当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稳妥和有序。
注释:
①在上海,经规划部门认定,具有写字楼功能的大楼、大厦已经成为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楼宇经济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越来越大。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全区50多幢重点楼宇上缴的税收2003年、2004年分别占全区税收总量的39%和43%以上,在楼宇中工作的企业占全区企业总数的85%以上,从业人员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的65%以上。因此,加强楼宇党员教育管理是上海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
②至2004年底,上海市270多个经济园区全部建立了党委、党总支、独立党支部或联合党支部。
标签:党务工作者论文; 上海活动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职业测评论文; 时政论文; 党组织论文; 经济学论文; 队伍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