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教学灵感,点亮地理课堂论文_李新莲

山东省平原第一中学 253100

摘 要:教学灵感,能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一些教学困扰和尴尬,能让自己豁然开朗、妙趣横生。“生活中从来不缺乏地理现象,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行道树干上的“白裙”,苹果树上的“纸袋”,蔬菜地里的“大棚”,教室内冬夏季的“阳光”,祖国各地的“民居”等等,无一不是与地理有关。作为地理人,应该有敏锐的“地理眼”和“地理心”,这会让我们更具有地理情怀。在当今倡导新课改的形势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教师就要大胆尝试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调动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捕捉到随时而来的教学灵感;也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成为“有品牌”的教师。

关键词:教学灵感 地理眼 地理心 品牌教师

流星转瞬即逝,却在天空留下了绚丽的色彩。灵感是世界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维之花,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挖掘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智慧的源泉。落地的苹果,触动了牛顿的思维,让他悟到了万有引力;洗澡时溢出的水,启发了阿基米德,悟出了浮力的定律;飞翔的鸟儿,启发了莱特兄弟,人类的目光从此由陆地上升到了空中,最终实现了飞翔的梦想;在梦中门捷列夫探索出了元素周期表……作为教师,在充满着创造性、灵活性的课堂教学中,面对一个个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学生,更加需要抓住来自教学上的灵感。

教学灵感,能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一些教学困扰和尴尬,能让自己豁然开朗、妙趣横生。教学灵感,有些来自于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有些来自于教师之间的教研讨论……而很多则是来自于教师对某些问题经过冥思苦想无果后,但在某种环境下可能突然脑洞大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教学灵感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升华,是教师超常发挥教学技能的体现,是教学生涯成功的重要展示。那些从来没有找到过教学灵感,只知道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教师,教学是不可能做到驾驭自如、得心应手的,也就注定成不了学生敬重、佩服的好老师。

教学灵感真的犹如一颗流星,一闪即逝。若能及时捕捉,则成为我们宝贵的教学资源;捕捉不到,就像做了一场梦,慢慢淡去。在我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也有许许多多的灵感流露的例子,这些丰富了我的课堂,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激发了我的专业成长,使我更增添了一份对地理教学的挚爱,更加永葆地理教学生涯的青春。

那么,灵感来自于哪里呢?我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谈谈教师如何获得教学的灵感:

一、灵感来源于教师不断探索的精神

探索求是的精神是教师对教学的高度关注。只有时常把教学放在心上,经常思考教育教学中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心中时常都有教学之疑,才会不停地开动脑筋,对意料之中或预料之外的课堂教学问题有应急的能力;才能捕捉到教学上的灵感,迸发出新的教学思维甚至是新的研究课题,也才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

我在设计区域地理《青藏地区》的教学时,根据考纲和学情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特征中的气候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中的河谷农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三个主干内容,各种环节设计感觉都很满意,但对板书有好几种设计,感觉都比较散乱,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日有教学所思,夜有教学所梦”真真切切地用到了我的身上。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夜里3:00左右,朦朦胧胧中脑子里浮现出一种清晰的板书设计,于是马上坐起身来,拿出床头的笔和纸记录下来,然后躺下再次进入梦乡。第二天早晨起来,对“梦”中的设计稍加整理,便是以下的板书:

上课时,我便把它运用到了课堂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在多媒体盛行的今天,得体到位的板书既能突出主干知识,利于把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使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又能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恰到好处地起到妙笔生花的作用。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有时在半夜里,有时在骑车的路上,有时是在与别人的聊天中,还有时是在饭桌上……也因此,我的床头和口袋里时常有笔和纸;而浮现的内容也多种多样,有时是对某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有时是对某个问题的理解,还有时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

二、灵感来源于日常的积累与思考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反思总结、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学的发展就是要不断创新,而不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

我在讲授必修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时,以前都是采用教材提供的嘉兴的案例解决“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这一问题;搜集、提供扬州兴衰的材料,解决“某种运输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这一知识点。但是每次都感觉比较生硬、枯燥,而且缺少学生的思维,处理起来比较生硬。有一次我在组织套题时,无意中看到扬州市再度崛起的材料,脑子里马上浮现出:为什么不把将扬州市发展、衰落、再度崛起的材料进行整合,两个知识点不就一并解决了吗?所以就有了如下的 教学设计:

读图文材料,回答扬州市发展、衰落、再度崛起的原因。

材料:扬州的变迁

扬州南临长江,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有“淮左名都”“富甲天下”的美誉。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繁荣,曾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南北漕运的咽喉、东南第一大都会。到了清代,扬州城市人口超过50万,为当时世界上著名大城市之一。

自清代中叶以后,随着大运河的淤塞,加之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城市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21世纪随着宁启铁路和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的贯通,改变了扬州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扬州再次崛起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

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分析扬州市发展、衰落、再度崛起的原因,深入浅出地完成了“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和“某种运输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的教学。同时又即兴以当地县城为例,让学生推测县城今后的发展方向,并分析原因。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学生兴趣盎然,参与度也非常高,课堂气氛很活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同组教师也使用了这个教学设计,纷纷表示效果很好。

三、灵感来源于地理人敏锐的“地理眼”和“地理心”

新课标加大了对“生活中的地理”的考查,生活离不开地理,同样,地理也离不开生活。作为地理人,应该有敏锐的“地理眼”和“地理心”,这会让我们更具有地理情怀。

2017年北方的天空异常的清澈,蓝天白云尽收眼底,更没有受到雾霾的侵袭。我在感受到天蓝、水清带来的好心情的同时,想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四梁八柱”。作为地理教师,对2017年中央环保的力度之大,应有自己的地理角度的思考。这样,必修三《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就有了更好的素材:通过展示材料,设计了以下问题:今年环保的力度之大,对山西煤炭产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去年的雾霾还历历在目的学生,通过与今年的蓝天白云的对比,更好地体会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国家政策的全面理解。

实际上,“生活中从来不缺乏地理现象,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比如:行道树干上的“白裙”,苹果树上的“纸袋”,蔬菜地里的“大棚”,教室内冬夏季的“阳光”,祖国各地的“民居”等等,无一不是与地理有关。作为一名从事地理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要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生活,让身边鲜活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为我们的地理教学带来灵感,也让我们的地理教学更加光鲜亮丽、趣味横生。

四、灵感来源于“问题开放”的课堂

问题是教学灵感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断适时激发学生的灵感。同时还要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关注课堂生成,利用好一些精彩的生成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而不应该被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羁绊和束缚。

灵感显现的课堂,必然是种种问题开放的课堂,必然是师生互相追问甚至互相“刁难”的课堂。而对于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也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个不经意的质疑,会使教师的教学思路豁然开朗。

在当今倡导新课改的形势下,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教师就要大胆尝试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调动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就会充分展示自己,体现其思维过程,在回答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和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并不断试着引导学生探索,提倡学生勇于大胆怀疑、质疑,鼓励学生多些奇思妙想。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别具一格的思路和展示个性,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式,积极深入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更灵活,使学生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提出超乎寻常、新颖独特的见解。

这样的课堂,看似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但实际上,它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会极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对教材的观点或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允许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思想,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他会带给你惊喜,会给你带来灵感;因他们,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灵感是创造性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既不神秘,也并非虚无。虽然教学灵感的获得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我们如果想通过“守株待兔”就能随手可得,就会像黑格尔所嘲讽的“最大的天才”那样:尽管朝朝暮暮躺在芳草地上,眼忘天空,身拂微风,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他。也正如柴可夫斯基说的:“灵感是一位客人,他从不爱拜访懒惰者。”因此,教学灵感需要我们教师的常思、常想、常琢磨,来自于对所从事专业的热爱,是一个老师的自身经历、知识、智慧、个人素养等综合因素的反映,也是一个教师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成就的积淀。一个教师只有平时不断积累知识,用到时才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教师需要不断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时时把关心爱护留给学生,最终真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捕捉到随时而来的教学灵感;也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成为“有品牌”的教师。

参考文献

汪刘生 《论教学灵感》.课程·教材·教法,2004,03。

论文作者:李新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

标签:;  ;  ;  ;  ;  ;  ;  ;  

捕捉教学灵感,点亮地理课堂论文_李新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