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走进课堂,回归学生的思维--新世纪数学二年级教材(版)分析_数学论文

让创新走进课堂,回归学生的思维--新世纪数学二年级教材(版)分析_数学论文

让创新走进课堂 把思考还给学生——新世纪(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上册论文,二年级论文,课堂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的总目标阐述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不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诸方面获得相应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数学的教学必须让创新走进课堂,把思考还给学生.本册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数学内容,呈现方式有利于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为学生提供有用、有趣的数学内容

本册的教学内容从目录上看有九个单元,主要的知识点有:乘除法的认识;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及应用:观察物体;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时、分、秒;以及认识象形统计图和可能性的初步认识.目录标题以数学知识为主线,突出了教材设计的特点,每一个单元的二级标题是以活动方式和情境出现的,体现出要通过组织数学活动来学习有关的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上,数与计算和其他内容穿插安排,主要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学习内容多样化,并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

二、通过“数一数”“分一分”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体悟乘除法的含义

1.数一数与乘法

第一单元的标题为“数一数与乘法”,突出通过数一数来认识乘法.教材中的“数一数”等实践活动,目的是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一对多”的问题.如一张桌子4条腿,一个人有2只手,一辆汽车有4个轮子等,我们在数数的时候,可以2个2个地数,4个4个地数,5个5个地数.也就是说,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可以用乘法表示的问题,而学生只学过加法,只能用相同数连加的方法进行计算,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教材安排了“数一数”“儿童乐园”“有几块积木”“动物聚会”等情况,通过多次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乘法的含义.

2.分一分与除法

第四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主要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括思考对于认识除法意义的重要性.等分是除法的本质含义,开展“分一分”活动是学习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

教材安排了三个“分一分”活动.“分桃子”“分苹果”是分数目比较小的东西.分糖果因分的数量比较多,一次分得一样多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可以分几步完成,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最后得出结果,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学生的分法可以是多样的.

除法算式就是相应的等分活动的数学概括.教材设计了“分香蕉”“飞行表演”等情境,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体会除法的含义,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猴子,通过分一分,得出每只猴子有6根.这一等分活动,用等式表示为12÷2=6.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编制熟记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学习乘除法的“传家宝”,《课程标准》中对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有明确要求,第一学段结束时,每分钟正确计算8~10题.

本册教材的乘法口诀是分两段来进行的.乘法口诀(一)是2~5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二)是6~9的乘法口诀,采用的是“大九九”共81句.分两段的目的是分散记忆的难度,先通过乘法和除法熟记2~5的乘法口诀,2~5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小,相对好记一些,而6~9的乘法口诀虽然数目比较大,但是新的口诀越来越少,9的乘法口诀只有“九九八十一”这一句,而旧的口诀又得到相应的巩固.

除此之外,乘法口诀这部分的编制有以下特点.

1.每一部分口诀都是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的.

例如,第10页,创设“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通过数奥运标志五环图的环数,引入编5的乘法口诀;通过一双筷子2根,准备就餐摆筷子的情境引入编2的乘法口诀.这样安排,便于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用连加算出得数,为主动探索编乘法口诀作准备.

2.5的乘法口诀作为起始内容进行编排.

因为每只手都有5个手指,这是人人都有的学具.数数时经常5个5个地数,与学生的学习经验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掌握口诀的编制方法.

3.在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中,逐步扩大学生探索的空间.

在编制2~5的乘法口诀时,一般都安排实物情境图,填写相同数连加的得数,并先作出2~3句编制过程的范例.6~9的乘法口诀则要求学生独立编制.这样安排,在教学时,从师生共同编制过渡到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逐步扩大学生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口诀编排设计上注意体现一定的规律性,便于启发学生找联系、找规律来记忆口诀.安排形式多样的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计算表内乘法.

例如,第16页学习3的乘法口诀时,教材安排了“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引导学生找规律.第72页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安排了想一想,并在小组交流6×8=6×7+□=6×9-□,帮助学生找相邻的口诀之间的联系,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熟记口诀.

另外,教材设计了新颖的富有童趣的练习.除了一般试题对口令等形式外,还安排了“小动物找新家”“谁射中的气球多”“找座位”等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表内乘法.

四、通过有趣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这部分内容的应用问题没有设例和配有专项练习,但是教材非常重视乘除法的应用.首先乘、除法的认识都是从实际情境引入的,本身就是应用问题的学习.另外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加强乘除法知识的应用.

1.练习中配有富于童趣的、图文结合的、或有多种信息、有时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有时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例如,第19页第2题,已知每层楼大约高3米,这座大楼高多少米?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图中找到另一个信息.第3题,要想得出这辆玩具汽车多少钱?需要通过售货员和顾客的对话——小熊付给大象3张5元和1张10元,大象回答:“正好”,而得出这辆玩具汽车25元.第4题从图中看到各种食品的单价,要求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这不仅是乘法含义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除法中第45页第4题图中呈现有28人需要租车,大客车限坐10人,小汽车限坐4人,可以怎样租车?答案有多种,只要求学生说一说,不要求每个学生能说完全.第56页第5题,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一张方桌围坐4人,2张方桌坐8人,两张方桌拼在一起,围坐6人,从而推想出3张、4张、5张、6张呢,引导学生用列表找规律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以上问题都和传统应用题呈现的形式和要求不一样,没有应用题的类型,不要求学生说程式化的语言,立足于知识的应用,初步学会一些数学思考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实践活动等栏目,应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第17页数学故事,从连环画中看到淘气买一套故事书,付给售货员20元,一套6本,每本3元,售货员找给淘气5元.淘气在想:“找得对吗?”淘气经过思考后对售货员说:“我还给你……”这就需要应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数学故事可以沟通数学与语文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22页数学游戏,你问我答,要从情境图中找出问题,本身就是数感的培养,进行回答时要应用所学的知识.教材中还安排了实践活动,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和除法问题,以上这些都体现了乘除法知识的实际应用.

另外全册安排了三幅大情境图,节日广场、月球旅行、人类的好朋友,综合应用有关部分所学的知识.

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时间和空间观念

1.教材安排了看一看(一)、(二)两个活动.看一看(一)通过观察讲桌,使学生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讲台,最多看到三个面.看一看(二),观察几个正方体搭成的简单物体,让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并进行辨认.以上内容都是要通过全体学生亲自参加活动,从而获得体验.

2.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如:太阳从东方升起,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实际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具体情境中,给定一个方向(东、西、南或北),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用四个方向进行描绘.

3.教材通过实际情境图“我们赢了”,2001年7月13日晚上10时零8分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钟面.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数学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各种具体活动,如数心跳、读书、写字、拍皮球,使学生对1分、1秒具有亲身感受,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2)作息时间表进一步深化对时、分、秒的认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3)“月球旅行”以一个科学幻想的故事,引导学生复习时、分、秒的知识,为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

六、通过有趣的猜测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存在不确定现象

本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不确定现象,教材通过有趣的猜测活动:抛硬币、摸球,使学生感受到不确定现象.这里要强调的是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活动,使学生具体感受:什么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什么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至于可能性有大有小,这是以后几册的要求.

七、通过整理与复习,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学习能力

“整理与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本阶段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这部分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你学到了什么”,这是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总结与反思.二是“我的成长足迹”,这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与态度的总结与反思.

标签:;  ;  

让创新走进课堂,回归学生的思维--新世纪数学二年级教材(版)分析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