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体育课运动过程中,不可缺少负荷量的控制,教师应当妥善安排各节课的运动负荷;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也有必要设置差异性的运动负荷。可是,在具体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并不重视运动负荷的调控,致使学生造成了运动损伤的严重后果。本文从教学实践中分析了有关运动负荷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学 运动负荷 调控
初中体育课的根本宗旨就在于培育强健体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因此,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还需要适当把握各项体能锻炼的负荷量。依照初中生在参与运动时的真实状况来调整运动负荷,才能具备更强的适应性,有益于塑造健康体魄,让初中生适时参与必要的锻炼。
一、调控运动负荷的必要性
运动负荷包含了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依照初中学生的身体特点设置的特定指标,不应当超出强度或者低于最低的强度。在体育课上教师如果设置了过小的运动负荷,那么很难符合该课节的运动要求;如果强度太大,还会伤害到初中生自身的身体结构,情况严重时也会带来很难弥补的身体伤害。由此可见,在体育锻炼时有必要设置最合适的运动负荷,这样做才可以确保参与运动的安全性以及实效性。在体育课上,教师要综合考虑同学们的年龄特征、体能健康的状态以及性别要素等,因人制宜,选择最适合初中阶段的运动负荷,完成体育课特定的教学任务,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优良的身体素质,并让初中体育课充满快乐。初中体育课的关键点就在于调控运动负荷,用这种方式来不断提升初中生具备的身体素质,在繁重的日常学业中增加适量的体能锻炼。
二、调控的基本原则
1.在学生体育负荷调整的过程中,要确保初中生自身的健康。教师需要妥善把握初中生参与运动时的自身规律,不能使初中生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从而造成身心疲劳甚至事故。如果长期在偏高的运动负荷影响下,初中生面对体育课时就会表现出畏难心态,同时也会压抑自身的创造性。因此,设置运动负荷量,基本的衡量指标就是同学们的身心健康。
2.体育课设置的运动负荷应当合理,符合初中生特定的身心规律。初中生身心处在特定的成长阶段中,体育教学就要符合特殊的成长阶段以及身心规律,在调整负荷量时把学生健康视作首要因素,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随时测查学生的脉搏,通过观察以及询问等途径来明确同学们对于体育课的承受度。
3.调整负荷以及控制负荷时,要重视初中生表现出来的体能差异性。这是由于,不同学生具备的身体承受力并不相同,个体需求的差异性也不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就需要设置不同层次的运动负荷,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要求引入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新思路。
三、调控的具体指标
教师可以先确定不同类型训练项目的具体强度,然后再给出对应的负荷量。在训练的领域内,机体能够适应这项运动的临界点就代表了最小的负荷量以及负荷强度,这个临界点也可以称作运动负荷的阈值。初中生如果刚刚参与到体育课的训练中,那么通常可以设置30%左右的最大阈值。生理学相关的研究可以表明:如果人体的心率没有超出130次/min,机体就可以保持很稳定的尿蛋白、血液成分、心电以及血压等。然而,在运动过程中心率如果超出了160次/min,则代表着机体承受了很强的运动负荷,这种状态下也可以确保最佳的健身效果。初中生经过比较剧烈的运动后,还需要适时休息并且确保自身可以迅速恢复,这样做,有助于确保机体锻炼的实效性。
四、控制的具体措施
1.设置适当的负荷量。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就有必要明确班内学生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总量,给出最适合初中生的运动负荷量,并交替安排负荷强度不等的运动项目,妥善把握不同层次的运动强度以及密度,让体育课充满趣味性。
2.勤于调整负荷量。在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经常询问同学们的主观感觉,或者借助科学仪器予以测量,还应当注意查看学生的呼吸是否急促、脸色是否涨红等,通过观察外部现象并且询问感受,就能够得知现有的运动负荷是否过大或者过小,要实时地进行调整,从根本上确保承受适中的负荷量,不会给初中生带来某些机能的损伤。
3.控制各项运动的节奏。初中体育课上,教师针对各项运动都需要妥善控制运动的节奏。在这种基础上,适当调整总的运动负荷。具体的做法为:在教学的初期,教师先要设置较小的负荷量,在这之后逐步提高承受的负荷,然后再逐步降低负荷。适当把握运动中的节奏,会让学生感觉到很舒服,因此也更加能够接受多变的运动负荷。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也有必要设置差异性的运动负荷,在设置体育课的各环节活动时都要注意负荷量的把握,避免过度损伤或者过小的负荷量。在实践中,师生还需要继续摸索经验,注意随时调整控制体育运动的负荷量,进而服务于初中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晨军 对学生体育运动负荷的认识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2,(10),29-30。
[2]汤鸿波 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2,(11),148-149。
[3]熊焰 邱江涛 孔祥宁 运动负荷本质论——运动负荷概念、定义与分类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4),74-76。
[4]俞航天 小学体育课堂适宜运动负荷的实践探索[J].中国培训,2015,(18),262。
论文作者:李小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1月总第3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负荷论文; 负荷量论文; 初中生论文; 体育课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强度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1月总第3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