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标准”与新世纪(版)历史教科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之一_历史教科书论文

“历史课程标准”与新世纪(版)历史教科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之一_历史教科书论文

《历史课程标准》与新世纪(版)历史教科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标准论文,新世纪论文,历史论文,历史教科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传统文化民族化、生活方式个性化、环太平洋地区崛起和妇女走上领导岗位将是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特点,它对人们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增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力争以创新的精神,取得未来竞技场上的入场券。为此,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把素质教育作为主旋律,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世界潮流发展的需要。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就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由此应运而生。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有以下六个主要特点:

一、体现了义务教育的精神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这就要求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而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又必须是最基本的、基础的,不能过多、过难、过深、过偏,牢牢把握住基础教育下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方向。同时,按照知识传递广延化的原则,新的课程标准又应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考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时应该达到的基本目标,又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能力,发挥他们的特长,尊重他们的个性,为其今后获取更高的学业成就创造条件。

二、体现了新的时代发展要求

课程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实行人的全面发展,而“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未来社会竞争中对人提出的四大素质要求。因此,新的课程标准中注重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突出以人为本,关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命运,在追求真善美的前提下,塑造健全的人格;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要求学生从了解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中,理解民主与法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的意识;增强国际意识,要求学生在认同祖国历史与文化的前提下,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在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传统,以利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意识;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程标准制定者还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口与自然资源,社会与环境意识,战争、和平与发展等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这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精神,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构建了以学习主题为主要形式的人类文明史新体例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按年代顺序的方式来学习历史。《历史课程标准》则把“内容标准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从而构建了一个以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学习主题为基本单元的历史学习新模式。

运用学习主题的方式,有助于把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学习内容的内在结构相联系,有利于展现文明历史的特点。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历史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社会形态划分历史教学阶段的方法,而是用“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以及“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九个主题来统率从170万年前到1840年前的历史,这种方式从时序上说基本上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但又可以不按王朝序列,甚至可以淡化王朝序列。以主题方式划分中国古代历史有助于整合历史上的重大问题,集中展示中华文明的来源、进程和它的发展成果,把众多五光十色的历史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变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旧体系。

运用学习主题形式,更能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适应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比如,在“中国古代史”内容标准中设有“统一国家的建立”一个主题,下有四个具体目标: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用“统一国家的建立”为主题来总结秦汉时期这段历史是非常恰当的,因为:这一主题上承夏商周“国家的产生”,说明两个时期紧紧相连,也说明秦朝的统一是在“兼并六国”原有“国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秦朝统一后实行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仅巩固了秦朝的统治,也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汉朝大一统为扩大统一国家基业做出了贡献;秦朝是中国统一的开始,由此中国统一的地区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统一大业越来越发展;秦朝末年发生的陈胜吴广起义说明,在统一国家的态势下,在国家统一的时期里,甚至在国家统一的初期,依然存在着矛盾与对抗、冲突与战争;国家统一后,中外交流得到发展,以至促使张骞通达西域、班超副使出使大秦、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两汉对西域实施有效的管理;统一国家的建立自然离不开统一国家的缔造者,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也就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议题,“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也就成了这一时期高层次的内容目标。所以,“国家统一”是秦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抓住“统一国家建立”这一主题就能贯穿这一时期的全部历史。这一主题结构线索清楚,内容集中,重点突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更好的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利于改变‘难、繁、偏、旧’的现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基础教育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和少而精的原则。

四、《历史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历史课程的性质决定它具有整体综合性、时空交叉性、实践应用性、个体差异性以及自主探究性的特点。因此,《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是在课程“内容标准”内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价值,提倡学生参与教学。如在“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一目中,建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根据教学用图,想像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其二是通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活动建议”,提出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教学内容的设想,重视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实际是要求编写教材时,在呈现方式上要尽量多样化,为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设立“活动课”作铺垫。如依照“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和“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两条建议,结合有关史实,就可以编写一节“学习与探索”的活动课:寻访“丝绸之路”(新世纪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这就从时空结合上进行探索,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条件。

其三是在课内练习方面强调理解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注重情感在学习中的调控功能。《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识记、理解和运用,从《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历史知识内容分量上说,前者所占的比例最大,后两个层次的分量相对较少;但从能力的要求上说,重点应是后两个层次,要求引导学生学会探索性学习,希望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现实问题,并进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如在“近代化的起步”这一主题下,建议“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收集洋务运动的有关资料,谈谈自己对洋务运动的看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主题下,要求学生“就‘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进行辩论,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其四是《历史课程标准》“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通过课外活动发挥创造在学习中的实际效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如“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写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

探索式学习历史的方式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理论的要求。在课堂学习中,只有充分体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提倡互尊、互敬、互助、互动、互相促进,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五、《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空间较大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民族间存在着不少差距,城市、农村、内地、沿海、东部与西部之间都存在着差距,同一地区不同学校间也在教育程度上、知识水平上、心理素质上、思想认识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教科书体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为适应各地需要留有余地。对学习内容只提内容标准,而对具体知识点不作过多、过细的要求,允许在“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的前提下,各地“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也可“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同时,“可以对内容标准中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建构,编写不同体例的教科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有较大的空间,有利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实行弹性教学,可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满足。《历史课程标准》这种编排方法可操作性强,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义务教育的要求,也符合时代精神。

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评价体系

为了改变以往评价体系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倾向,这次《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评价建议,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建议建立教师、学生、校长和家长参与的评价体系,并要求科学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教与学做出定性、定量的价值判断。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历史课程标准》在新世纪版历史教科书中得到认真贯彻。

新世纪版《义务教育历史实验教科书》,是由国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于这套历史教科书的主编直接主持了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编委中很多是课程标准组的核心成员,因此,他们能准确把握和理解《历史课程标准》,能较好地体会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思路。从这一层面上说,新世纪版历史教科书就是直接落实《历史课程标准》的实验课本。按照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新世纪版历史教科书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认真贯彻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1.从理念上,改革了历史教科书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转为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从结构上,改革了历史教科书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的倾向,转为教材体系的综合性、均衡性和应对学生程度的伸缩性,进而构建了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新体系。

3.从内容上,改革了过去常见的“繁、难、偏、旧”的现象,力图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精选终生学习中必备的内容,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尽力避免历史知识专业化的倾向。

4.从学习方式上,改革了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和机械训练的状况,要求变死记硬背为探索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个体行为为合作交流,变机械训练为发展历史思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信息。

5.在教学方式上,要求历史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改进教学手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才能面对新的挑战。

标签:;  ;  ;  

“历史课程标准”与新世纪(版)历史教科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之一_历史教科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