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结构_基本路线论文

论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结构_基本路线论文

再论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结构论文,邓小平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有其完整科学的体系结构。自党的十三大、十四大、特别是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涵义、历史地位、指导意义、时代精神、体系结构作出了科学阐述之后,我国理论界便从各种不同角度,对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结构作了较为广泛深入的探讨。

探讨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结构,首先要明确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特定对象。

对于构成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毛泽东曾有过精辟的界定。他说:“对于某一些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1](P309)邓小平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所研究的就是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由于诸多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局限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特殊矛盾和问题。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P10、13)十四大报告的这一论述,实际上已经科学地界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对象。如果像界定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那样用一句简明的话去给以概括,似乎可以将其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的规律性的科学。

明确邓小平理论特定的研究对象,懂得它面临的特定矛盾和问题,是研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了解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既杰出继承又创造性地向前发展的关键。既然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规律性的科学,那么,这一理论中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就都同这一特定研究对象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紧密相联,既带有浓重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具有特殊性,又对与中国情况相类似的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具有一定的普通意义,也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既具有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共性,又具有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的突出特色。

1924年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文中,曾给列宁主义下过一个定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3](P185)今天看来,斯大林所下的这个定义,确有一定的合理性,基本上把握了列宁主义的本质,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就在于:没有注意到列宁主义是新的时代精神与俄国民族特色的有机统一,没有注意到列宁后期思想重心已转向对落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没有注意到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之后的列宁主义的新发展。经过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反思,应该说列宁主义的真谛,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俄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应用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应用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从俄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出发,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走向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是由于斯大林给列宁主义下定义时的上述局限性及由此带来的片面性认识,使得原苏联几代领导人在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没有着力分析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特殊国情与世情,以及由这一国情与世情而带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多样性,未能找寻到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自身发展的内在特殊逻辑,反而违背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不断地采取急于求成、超越阶段的错误作法,并将战争环境下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加以僵化和神圣化,强制推行给一些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导致原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上的曲折和失误。毛泽东的晚年虽对斯大林及其后继者的错误有所察觉,但由于复杂的国内外因素,他也犯了斯大林曾经犯过的错误,有些方面还更加严重。邓小平理论正是吸收了上述十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而解决了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中一直未能解决的难题,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明确了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特定对象,有了研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结构的前提和基础,进而应该怎样认识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结构呢?

1987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出版后,前苏联希望翻译成俄文在他们国家出版。考虑到这个书名外国人不好理解,经过反复斟酌,改为《当代中国基本问题》。这一改,改得很贴切。邓小平理论正是反映了他对当代中国基本问题的思考,是他对当代中国面临的新的基本问题所提出的新思路、新观点、新范畴、新的路线、方针、政策、办法、措施的概括和总结。这些概括和总结都从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了邓小平所说的“准确的表述语言”,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步发展战略目标”、“改革开放搞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保证”、“四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国两制”等等。正是这些“准确的表述语言”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范畴和概念,并以这些概念和范畴为基础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按照十四大特别是十五大关于邓小平理论基本内容和科学体系的阐述,构成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总体层次结构是三个: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在这三个结构层次中,基本理论是最基础的,属于一般原理的范畴,基本路线是在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制订的,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是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如果将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理论称之为哲学意义上的“认识理性”,那么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则可以称之为哲学意义上“实践理性”。单有“认识理性”而无“实践理性”,再好的理论,也没有和实践结合、沟通的桥梁和中介,也难以在实践中发挥巨大威力。故此,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基本政策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的区分仅在各自所处的层次、结构及其功能上。而它们各自的内部也都有其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即子系统。

什么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结构中的基本理论呢?这就是党的十四大报告阐述的邓小平理论的九个基本方面,也就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上述九个基本方面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也是十分严谨的。其中观点和观点之间层层相扣,环环相联,构成一个整体性的立体网络。在这个立体网络理论体系中围绕着三大问题展开论述,形成了三个主要层次结构。

第一个层次结构是上述九个方面中的第一个方面,即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里所说的道路不是具体道路,而是思想路线、理论指导。这一层次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论述有关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思想路线的理论,主要的内容是关于怎样科学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告诉人们:“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4](P29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东西、“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5](P11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精髓、活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4](P29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理论,怎样去判断认识的是与非、真理与谬误呢?邓小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4](P28)这样邓小平就用精髓论——实践标准论,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破除了迷信,打开了禁区,为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精神法宝。所以,这一层次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核心层次。

第二个层次结构是上述九个方面中的第二、三个方面,即发展阶段、根本任务的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论述有关社会主义的特征、本质、根本任务、根本目的,以及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主要内容是关于怎样科学看待社会主义,明确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作为理想和奋斗目标的人们,认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始终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未按马克思恩格斯原先设想的在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同时取得胜利,而首先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俄国、中国胜利后,这一问题的认识便显得更为紧迫而复杂。列宁曾坦率地承认:“如果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那么将来终归会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还不能阐述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将来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达到完备的形式——这些我们都不知道,也不能说。”[5](P134)因为他认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6](P466)“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7](P208)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并发展了列宁的上述思想。他曾多次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5](P312)“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搞清楚这个问题。”[4](P116)为了解答这个问题,邓小平首先抓住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从对基本特征的重新分析中,进一步弄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从根本性质上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与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僵化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之间的界线。邓小平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4](P116)“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作法。”[5](P25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P373)邓小平还要求我们准确地判断国情,懂得我们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因此要明确“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4](P252)这样,邓小平就通过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建构,从总体上描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主要轮廓和发展规律,使得我们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有了科学的依据,使社会主义从“天上”回到“人间”,从“空想”回到“现实”,纠正了长期“左”的超越阶段的作法。所以,这一层次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中心内容,实质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上述九个方面中第四至第九个方面,围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论述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理论。这些理论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障论”,主要有政治保证论、依靠力量论、领导核心论等。另一类是“战略手段论”,主要有改革开放动力论、三步发展战略目标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战略论、外交战略论、“一国两制”论等。这些论述解决的是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一系列支柱性观点,具有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广泛具体等特点,起着直接指导、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作用。所以,这一层次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最具实践操作性的层次。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还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也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或核心内容。这条基本路线从构成看,主要是五个要素:

第一,实施党的基本路线的主体: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和核心的全国各族人民。它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领导力量与依靠力量”的理论。

第二,党的基本路线之中心环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和关键,也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战略路线的特殊标志。正像列宁所说,未取得政权前,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战略路线,以夺取政权为目标,主要从事阶级斗争的政治、军事的政治;而取得政权并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的政治,则主要是“经济的政治”。邓小平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同列宁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这一要素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理论。

第三,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前者从领导、道路、政权、指导思想四个方面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不走偏方向,一旦出现偏离就能够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坚决纠正过来;同时,上述四个方面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长期坚持改革开放方针不动摇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因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两个基本点”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以及“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的理论。

第四,实施党的基本路线的立足点、基本方针和方法: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对此邓小平非常重视。1978年,他刚刚复出之后就指出:“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必须发展我们的创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又提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因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业的立足点和精神状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方法,是时刻不能离开的。

第五,基本路线要实现的大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三位一体”的目标,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联系,就反映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规律,即重点性与全面性的有机统一,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片面强调任何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都是不对的,都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就是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阐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它们是有机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总之,正是上述“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三个层次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既较好地解决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为什么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只能是符合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等问题,又明确了我们要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目标是怎样的问题,还比较切实地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在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目标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标签:;  ;  ;  ;  ;  ;  ;  ;  ;  ;  ;  ;  ;  

论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结构_基本路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