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要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有所作为
鞠春艳 大兴安岭日报社
摘要: 报纸作为存在已久的传统媒体之一,近年来受到各种新兴媒体强烈冲击,在这种媒体融合发展大背景下如何生存和发展下去成为当下纸媒新闻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党报;记者;媒体融合;有所作为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媒体融合”概念后,在新兴媒体强烈冲击下感到迷茫和不安的传统新闻媒体从业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要想在新闻舆论行业改革和发展的潮流中不被埋没,就要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要想获得新生,就要在媒体融合中勇于探索创新。
一、完成纸媒从业思想上的转变
新媒体兴起后各种信息铺天盖地,报纸印刷成本大幅提高,广告营销空间被压缩,诸多因素都让报纸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但冷静思考之后,我们也能发现,在被网络信息围攻的现实社会里,包括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依然有着根深蒂固的优势。
对教学知识生成而言,专题讲授与新教师自学、网络学习与自我反思、读书笔记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突出工科新教师对教学知识的理解、获得、保持、迁移与反馈,促进工科新教师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知识结构的形式保持于长时记忆,并能在应用时有效提取。
(一)弘扬正能量仍然需要传统媒体担纲主角。 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新闻宣传工作被拓展为新闻舆论工作,并且定位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在网络时代各种声音混杂的情况下,党和国家需要我们新闻舆论工作者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在多元多样中掌握舆论主导权。所以,在越来越明朗的形势下,报社记者早已从悲观失落的情绪中走出来,现在需要做好的,是担当起党媒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及时准确报道事实,告诉人们事实真相,描述社会发展真实进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一方区域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二)传统媒体对优质内容生产有保障。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很多人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纸媒与网络相比发布信息明显滞后。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微博、抖音、朋友圈上发布的信息,或者是即拍即传或者是相互转载,文字内容只有极少部分是原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般信息已经不再稀缺甚至泛滥,但思想深刻、见解独到、能为用户提供独特价值的专业优质内容依然稀缺。各类网站上标题党的噱头随处可见,个别网络媒体注重抢时效,许多新闻标题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但主流媒体特别是党报绝不会这样。传统媒体拥有专业化的采编人才队伍、权威的信息渠道、规范的采编流程,推出的新闻作品全部是原创作品,在生产优势内容产品上一直有着绝对的优势。
(二)在报纸内容上出彩要高度重视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针对客观事实发表意见、提出看法、抒发感情、交流思想的一种新闻体裁,相对于事实报道,它的内容更为深刻,观点更为明确。在报纸上用好新闻评论这一手段,一是起到引导作用,旗帜鲜明地表扬先进,针砭时弊,纠正错误的舆论方向;二是起到监督作用,揭露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不良之风和不合理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三是起到表态作用,对新闻事件反映的问题指出症结,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希望和看法。新闻评论的投稿来源,不仅要倡导报社记者编辑人人都当评论员,也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期间亲自为《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撰写评论,4年里先后发表短评232 篇。如果广大党政领导干部都能动笔撰写短小精悍的新闻评论,可以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搭建桥梁,统一思想,推进工作。
仔细研究报纸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纸媒一直是新技术的支持者,从排版印刷到版面设计,每一步变化都是实践新技术的结果。随着互联网传播呈现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发展态势,报社迫切需要掌握新的技术应用,重新建立起与读者的连接方式,才能避免被边缘化、淡漠化。在这个过程中,记者绝不能当“旁观者”,要带着“本领恐慌”的自救意识,主动当好“小学生”“实习生”。
二、进行报纸新闻内容上的挖潜
在检测水泥胶砂强度的过程中,首先应配比一定量的试验样品。通常情况下,会选取500g水泥,1450g ISO标准的砂以及250g水,利使用拌和机进行充分的搅拌,再将搅拌后的混合物倒入标准为40mm×40mm×160mm的棱柱体试模中,再将试模放在振实台上,使其成型。随后,将试验样品及试模一起放进养护箱中进行养护处理,时间为24h,之后将其拿出并放在水中进行脱模处理,并放在水中。经过试验龄期(5d或15d)后,将试验样品从水中拿出,先对其进行抗折强度试验,使用抗折试验机将其折断,再把折断后的每部分用压力机再次进行抗压强度的试验。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既面挑战又时逢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6日出版的第6 期《求是》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明确提出,“主流媒体要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各地党报要争取保持以往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毫无疑问,必须在内容上下苦功夫。
(一)在报纸内容上出彩可适当利用网络信息。 江苏省记协主席在一次题为《新媒体挑战下的报纸内容生产之变》专题发言中提到,“对应网络而言,报纸的高品质新闻,应该是还原真相的高品质,舆论监督的高品质,思想深刻的高品质,人文关怀的高品质,文明进步的高品质。”网上大多数受到关注的新闻,吸纳了众多网民自动转发、自动对比、自动完善,更多的呈现碎片化状态。我们报纸做新闻可以把线上“资源”当成线下“线索”,本着去伪存真、弘扬正能量的原则,开辟以网上信息、舆论为基础的专栏、专版或栏目,记者经过实地调查,采写内容完整性强、权威性高的报纸新闻,求证网上信息,评说网上见解,疏导网上情绪,放大网上“亮点”,这样既可以壮大主流舆论又听取网民心声,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构建“五个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包括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的重大战略,刻画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各项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建设路径,从而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在各个领域落到实处。
(三)在报纸内容上出彩必须加强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最能体现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和影响力,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或核心观点立体地组织新闻要素。其实深度报道一直是深受读者欢迎的办报特色,只是近几年受各种原因影响逐渐走向式微。网络时代的信息碎片化特点常使读者感觉不解渴,《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媒体已经将深度报道当作自己的主打作品和办刊的立足之路。报纸也应该发挥原有的内容优势,在原创报道的完整性、丰富性上进一步挖掘深度。记者要善于思考,挖掘新闻素材的内涵,梳理蕴含在其中的精神和道理,不仅全维度、多视角向读者展示事实的面貌,更要给读者提供解读问题的角度。从体裁选择上,深度报道可以是单发新闻,也可以是系列报道;可以是通讯,也可以是专访、述评、调查报告;还可以是消息、通讯、专访、述评和言论等多种新闻体裁的结合。
三、着手融媒领域技术上的探索
(三)找准自身定位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当前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舆论场上呈现出各种价值观的交锋、各种意见主张的表达,特别需要我们新闻舆论工作者摆清自身定位,既不能对各种呼声置若罔闻,也不能不加分辨人云亦云,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历史上,新闻工作者一直代表党和政府发声,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社会舆论纷纷扰扰、是非难辩时,人们比任何时候都关注党的新闻媒体讲些什么。所以,党报记者必须更加珍惜手中的话语权、报道权和表达权。
(一)运用融媒手段弥补纸媒时效劣势。 “主流媒体要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纸媒上的深度报道在发布时效、传播方式、互动活跃等方面缺乏竞争力,但可以通过报社融媒体平台来互补。记者采写时效性较强的新闻报道如果赶上停报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时见诸报端,可以在报纸微信公众号或其他客户端上推出,缩小报纸与网媒发布新闻时效上的差距。国内许多家报社通过打造数字化平台,已经实现了平面、音频、视频以及动漫等多介质操作,可以将新闻报道内容制作成多种形式的新闻产品,在官方网络平台上发布,方便读者接收阅读。
(二)利用新媒介为深度报道建立链接。 在《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上,读者可以看到光明日报社全媒体总编室推出了图文并茂的“3 分钟速览光明日报”专栏,每一条新闻标题后标注所在版面,下面有百字左右的内容简介,后面就是“阅读原文”的网络链接。报纸在关注某一新闻事件推出深度报道时,也可以制作二维码,在融媒平台上建立阅读链接,感兴趣的读者扫码后能够读到完整的深度报道内容。
(三)掌握新技术为当好融媒记者作准备。 网络信息时代,我们要学会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各个环节中。由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终端对新闻产品形式、内容上要求不同,许多传统媒体开始尝试打破原有的采编流程,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这种变化拆除了采编部门之间相互分割、自成一体的藩篱,因此,记者也要有编辑思维,收集回能生成不同形式新闻产品的素材,编辑也要有写稿意识,对图文视频进行再加工。有人曾说,报纸的生产过程是思想、文化转化成知识产品的过程,现在这个过程又增加了转成技术产品的过程,我们每一位纸媒记者都要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变化,学习掌握新技术,绝不能在温水煮青蛙的状态下被社会无情淘汰。
第一,优化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交通条件和特色农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发展路线,走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之路。第二,当地政府要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学习,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素养,鼓励农民在家创业就业[2]。因此,要改变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农民就近就业和收入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