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对生产力理论的丰富与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同志对生产力理论的丰富与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同志对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邓小平同志论文,理论论文,丰富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对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一,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看待生产力,阐明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与社会主义的联系。其二,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找到了一条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途径。其三,把生产力确定为判断社会主义真伪的标准。其四,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对生产力的刻意强调和倾心关注,是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这一特点的构成,不仅源于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因袭和承继,而且更主要在于他对这一理论做了匠心独运的丰富和发展。了解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深入理解和实践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有重要价值的。

邓小平同志对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看待生产力

把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认识,是邓小平同志对生产力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邓小平同志这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确定,它旨在说明,社会主义不能漠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而应该把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作为自己的最根本的任务来完成。只有使生产力获得高度发展,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确定。它旨在说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发展生产力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不能为少数剥削者占有,而应归属于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在这二者之中,虽然后者具有导控方向的作用,但前者则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它是社会主义根本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这一前提和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就是一句空话,社会主义也就会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所以,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对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社会主义本质中最重要的内涵。离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来谈社会主义,就无异于缘木求鱼,画饼充饥。这样,邓小平同志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把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看待生产力,不仅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逻辑联系,而且也揭示了社会主义之所以能超越资本主义的内在原因。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设定,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理应比资本主义更具魅力和优越性,然而传统的社会主义还没有展示出这种魅力和优越性。究其原因,就在于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生产力还没有获得足够的解放和发展。因此,要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魅力和优越,就必须竭尽全力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②可见,邓小平同志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结起来,就从内原性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所以能超越资本主义的原因,从而使我们更加深化了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既然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内涵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那么,如何才能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呢?在这一点上,邓小平同志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那就是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在以往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革命解放生产力”是一个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确认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结论。然而,在通过革命使生产力获得了解放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还有无解放生产力的必要?如果有,又用什么手段去操作和实施?这是以往历史唯物主义所未提及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他在分析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时确认了社会主义社会仍有解放生产力的必要性。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尽管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但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也会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构成障碍。这就是说,社会主义也仍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毛泽东同志的这种分析无疑是睿智的。可是在如何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上,毛泽东同志却没有做出英明的决断,而是继续沿用了革命解放生产力的理论,提出“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试图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然而实践证明,这种理论不仅无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反而给生产力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邓小平同志借鉴了毛泽东同志的教训,并依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中国的客观现实,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从而突破了革命解放生产力的定论,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改革和革命虽然都具有解放生产力的功能,但改革对生产力的解放与革命对生产力的解放有着不同的内涵。革命解放生产力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发生根本抵牾时,革命阶级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统治及其经济基础,使生产力挣脱旧生产关系的束缚而得到发展。而改革解放生产力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没有根本冲突前提下,统治阶级通过自觉地变革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释放生产力的能量,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因此革命与改革对生产力的解放是有本质区别的。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正是着眼于二者的本质区别。它正确反映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矛盾的性质,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解决了社会主义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范围内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③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同志对生产力理论的又一贡献。

三、生产力是评判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过去所谓资本主义的东西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由此引发了一些人的困惑: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以什么为标准来评断社会主义的真伪?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邓小平同志确立了生产力标准,给人们评判社会制度提供了一个新的客观尺度。

按照传统观念,生产关系是评断社会制度的唯一标准,搞不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有无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看生产关系。因此,我们过去一直偏重于生产关系的构建,甚至无视我国参差不齐、落后低下的生产力状况,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三纯”。似乎生产关系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是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就越有优越性。

邓小平同志对此早就持否定态度。早在60年代初期,他就以幽默的“猫论”来对抗这种错误标准。但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的“猫论”受到了非理的否定和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指导改革开放以及消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困惑,邓小平把他的“猫论”加以理论化,变幽默为严肃,确定以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作为权衡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主张社会主义必须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1987年,邓小平在一次谈话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④这就是说,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不具备发达的生产力就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又把其生产力标准加以系统化,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即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做为检验一切工作得失和权衡社会主义真伪的标准。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生产力标准的一次最完整的表述。

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定,一反过去长期沿用的生产关系标准,即校正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歪曲认识,又正确地说明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我们知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的,它规定着一定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状况。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生产关系就无从建立,即使勉强人为建立起来,也象水上浮萍一样,没有根基和依托,迟早必定垮台。而生产关系作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它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但它终究是第二性的、从属的,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一个社会的发展,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既然如此,判定一种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就不能是生产关系,而只能是生产力。所以,邓小平同志关于生产力标准的确定,就正确地说明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地位和作用,纠正了以往以生产关系作为权衡社会发展尺度的偏颇倾向,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在竭力强调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同时,还对生产力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和丰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提出,深刻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认识和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这种贡献在于:第一,它正确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传统的生产力理论中,生产力由生产者、生产资料、生产对象三因素构成,把科学技术完全排斥在外,更谈不上把科学技术看作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因而他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并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进行了论证。他指出:“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⑤正是基于对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这种巨大作用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当中的第一位的因素来看待,这就正确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丰富了生产力的内容。

第二,这一命题更为精确地指明了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但是,在生产力中,哪一种因素担当了这一终极动力的主角?起到终极动力的作用?以往的理论却没有作出科学的说明,因而对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的研究也只停留在生产力这一笼统的概念上,未能深入地加以揭示。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提出,则明确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它使人们认识到,社会历史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经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实践所充分证明。据资料统计,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作用已高达60%,有些部门甚至达到了100%。这意味着劳动者的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下降,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正迅速上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跻身于世界先列,要实现昌盛繁荣,其所能凭借的只有科学技术。因此,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提出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对我们国家,对马列主义理论的一个很大的贡献。

总之,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做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发展。正是这种创新和发展,才使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坚实厚重的理论根基,才构成了他的理论鲜明特色,并在指导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认真学习研究邓小平同志对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十分必要、非常有益的。

注释:

①②③④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63、142、225、84页。

标签:;  ;  ;  ;  ;  

邓小平同志对生产力理论的丰富与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