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论文

做好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

杜 铷

【摘要】 当前,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存在网络传播意识薄弱、传播内容刻板空洞、西方价值观冲击和相关人才缺乏等问题,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为此,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意识,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助推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

【关键词】 网络传播 马克思主义 人才队伍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大局。2018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时代,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做好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工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必然要求。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给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应及时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工作。

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面临着传播意识弱、传播内容刻板空洞、西方价值观冲击和相关人才缺乏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意识较为薄弱。思维决定行动,人们的行为模式与处事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自身思想意识的影响与制约。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者网络素养高,则马克思主义可以更好地依托于互联网优势实现传播。但从近几年传播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意识较为薄弱。举例来说,个别新媒体平台负责人未能树立良好的互联网思维,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优势,借助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来拓宽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方面依然较多依靠传统媒体,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这导致社会大众接受渠道较窄,也不能及时接收到传播信息。

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内容较为刻板空洞。我国网民以中青年群体为主。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7.8%。中青年群体思维灵活,喜欢接受新鲜、有趣的事物。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工作要根据这些特点,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中,要将刻板空洞的理论说教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内容,还要注重传播的形式和载体,将理论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会大大提升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受到西方文化入侵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信息资源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传播,受众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因此,受到西方思想渗透和文化入侵的影响,极少数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动摇了理想信念,更无法担当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任。除此之外,部分西方敌对势力更是借助于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对我国进行文化入侵,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论调,一定程度阻碍了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工作。

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工作,需要兼具理论素养和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者自身网络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工作的质量好坏。当前,马克思主义工作者普遍存在着技术水平赶不上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度的问题,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工作的发展。此外,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相对较为保守,仅限于将传统的文字和图片放到网络平台上而已,不能创新技术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展现马克思主义深刻思想内涵。

建立复合型传播人才队伍。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工作需要一批兼具理论素养和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支撑。对于如何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对原有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者进行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培训。由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具有相对较为明显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因此,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效果的显著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可通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既有传播工作者进行集中培训,提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运用、运营能力,使其在传播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发挥互联网优势,实现马克思主义传播朝纵深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引进优秀人才。利用引进人才所带来的新思想与新方法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输入新鲜血液,使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真正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要注意的是,引进的人才应是复合型人才,力求兼具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高水平互联网使用技能。此外,由于新媒体运营平台是内容宣传的决定者与舆论发展方向的掌舵者,因此,还应着力提高运营平台负责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增强网络传播意识,建立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助推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

进一步丰富传播内容、改进传播形式。首先,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工作者应探索将深奥的思想理论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使传播内容紧贴社会公众关心、关切的内容。其次,改进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的形式。结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重点,注重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特点的研究,制作出说唱、小品、公益广告、微视频和微电影等文化产品,推广给社会大众,提高人们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潜移默化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增强对“互联网+”的使用意识。首先,必须增强用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质量,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其次,要着力于提高新媒体运营工作者的互联网思维。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工作要紧扣时代脉搏,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传播深度的增强与范围的扩大。此外,人力、物力与资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合理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因此,新媒体运营平台的领导者还应当在网络传播工作中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与资金支持,确保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工作有序开展。

在她的引领下,从建校之初到现在的14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省中小学师德先进集体、市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校本研修示范校等省、市、县60余项殊荣。她本人也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十五”新课程师资培训先进个人、“十五”课题实验先进个人、省级优秀教师、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市级巾帼建功标兵、“四有”好校长标兵等70余项荣誉。

可以看到,同一节假日对不同客源市场旅游需求的影响不同,这可能与各客源市场距离旅游地的远近、自身人口数量的多少、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

对于生成网络G,原来是接收一个无意义的噪声z,输出一个图像G(x,z)。而对于图像翻译任务来说,G的输入显然应该是一张图像x,而这里不仅接收图像x,还接收文本描述特征φ(t),用这两部分共同生成一个图像 G(x,φ(t))。

加大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力度。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工作中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对此,应当加大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督力度,严把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的关口,力求减少西方文化入侵对人们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第一,从国家层面来说,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督工作,通过防火墙和信息过滤等技术手段对信息内容的来源进行严格把关。第二,从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平台自身来说,要增强自我监督意识,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中应建立同行监督机制,确保网络全行业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合法合规。若存在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攻击、诋毁、扭曲马克思主义的行为和现象,应对该平台和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确保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的合理有序进行。

综上,增强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意识,构建既懂理论又懂网络传播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督和监管,可以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

【参考文献】

①许婕、闫瑞瑞:《“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路径探究》,《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②刘康:《“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准传播策略探析》,《理论月刊》,2018年第3期。

③卢健:《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年第5期。

【中图分类号】 G209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贵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

【注:本文系贵州省高校一流课程建设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017GSJYLXM06)的研究成果】

责编/陈楠 美编/史航

标签:;  ;  ;  ;  

做好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