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教学”的应用与思考_思维障碍论文

“问题探索教学”的运用及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教学应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问题探索教学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成功。

关键词:问题探索教学 激疑 认知结构 发散思维 布鲁纳

近年来,长沙市数十所中学在市教科所的组织下从普通中学到重点中学、从初中到高中进行广泛的“问题探索教学”的教改实验,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笔者根据教改实际及自己的体会略抒鄙见,抛砖引玉。

一、基本思想及“问题探索教学”的结构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问题发现教学”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成为自主而自动的学习者。其基本结构是三阶段六环节。

上述三阶段六环节可化为下列具体的方法:

(1)观察实验;(2)测定数据;(3)记录现象和结果;(4)发现问题;(5)提出问题;(6)通过若干问题相互激发,按教学目标及认知结构重新组合问题;(7)独立思考问题;(8)小组讨论问题;(9)师生共同探究;(10)发现规律,得出正确结论;(11)强化概念,理顺知识点,形成迁移能力。

二、教法的应用及其思考

本文以长沙市十四中学某老师所执教的初中《化学》第四章第2节“溶解的过程”为例。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完成蒸糖、硝酸铵和浓硫酸分别溶于水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溶解后的现象,量出温度变化的数据。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唤起思维活动的反响,实验提供事物变化发生的条件、现象、结果,呈现直观的事物众多属性并在人脑中产生信息储存、传递,激发大脑的分析,创设问题的情境。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实验激发了兴趣,产生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物质的世界观。

2.发现和提出问题

根据对演示实验(或学生自己实验)的观测,学生踊跃发言,提出一系列问题,如:

(1)蔗糖为什么能溶解?

(2)为什么三次溶解都要用到玻璃棒?

(3)加入硝酸铵后,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下降?而加入浓硫酸后溶液的温度会上升?

(4)如果将两种溶液混合,温度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为什么加入硝酸铵后,烧杯底部的玻片被吸起?

(6)为什么加入硝酸铵后,溶液呈现片刻的混浊现象,而加蔗糖、浓硫酸又无此现象?

(7)这两种水溶液温度变化是从空气中吸收(或放出)热量还是自身的原因?

(8)水溶解硝酸铵和溶解浓硫酸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9)蔗糖、硝酸铵、浓硫酸溶于水后变成了什么物质?

在课堂中,无疑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重点,有些是非重点甚至与教学目标大相径庭(称为非有效问题),有些问题很容易回答,有些则不然。但这些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似会非会的情境中,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实现向教学目标的顺利过渡。如何实现这个过渡?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改实践,认为应注意“两忌三明确”。

忌漫无边际。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又要引导学生有的放矢,不可任其涣散,这就需要相当一段时期的培养与训练,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抓住问题的实质和核心,提高学习方法和效益,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忌牵强附会。问题与问题之间既要体现各个知识点又要体现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解答问题既要体现科学性又要体现学生已有的认知层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生思维连续性和掌握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目的。对于有些问题可通过学生自行问答,教师作出评价[如问题(2)],当对某些问题尤其是非有效问题[如(6)]教师应简洁地给出正确的结论,切不可为一非有效问题而纠缠不清,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效的重点问题上,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

“三明确”指明确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结构和明确认知梯度。

如上述提出的9个问题,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重新改组成下列两个核心问题:

(1)溶解有几个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2)物质溶解后,溶液中含有哪些微粒?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学生提出问题,改组材料,积极思维,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出现第一次思维高潮。

3.假设与讨论

问题已经很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应是什么?教学中可经过如下三个步骤:

(1)精读教材——独立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精读教材,独立思考,圈住疑难点。教师巡视,初步了解自学情况。此时教师尤应引导差生自学,避免敷衍了事现象。由于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带着问题并有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经验在求知兴奋中探索。从物质众多属性中汲取本质属性,初步形成化学概念,从而出现第二次思维高潮,许多问题由此途径可以得出较为满意的结论。有些问题仍产生困扰。这时,学生中出现两种心态:一是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结论,体会成功的喜悦,强烈的表现欲令他们欲言又止。另一个是某些问题模棱两可,茫然不知所措,急于想解开问题的“症结”。这样,“独立思考”在问题探索中起到了“起、承、转”的作用。

(2)小组讨论——交流探索

教学中的“四星组”围绕问题相互交流讨论从中受到启发。一般地认为,确定一名组长,(组长可轮流当选),组长应做适当的讨论纪录,每组在讨论中推荐一名发言,其他的成员随时补充更正。

(3)共同讨论——引向深入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环节。学生思想集中,情绪高昂。小组与小组之间往往发生激烈的辩论。每个问题有时会派生出几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高潮迭起,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与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a.注意信息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的信息反馈,自评教学效率,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为下步的驿疑搜集素材。信息反馈不仅限于师生间的线性往来,而且形成学生间、师生间、小组间广开信息源的三维空间教与学的调控场,使之有利于教学思想化、情感化及相关心理品质的优化。

b.注意鼓励并带动差生的积极参与。一个班集体中,学习程度难免参差不齐,个性特点各有千秋。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劣除了智力因素外,更主要的是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责任且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让他们理解学习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懂得优胜劣汰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明白化学与生活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尊重和爱护他们,帮助克服其心理障碍。在课堂中鼓励差生回答能够回答的问题,保持动力与意志力,变依赖观望为积极投入。

c.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具有发散、流畅、敏捷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和提出问题,独立分析、判断问题。在讨论中,如果讨论不能进入问题的实质,教师可适当“点拨”,激起矛盾,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事物的内部联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宽思维。

有必要指出的是,精读与讨论的先后顺序问题是很重要的。笔者以为,应该视教材内容的特点、难易程度及学生基础情况而定。一般地来说,内容较为简单,思维性较强,学生基础较好的宜先讨论后精读,这样就可避免学生在讨论中照本宣科,学生思维出现依赖性而使问题的探索表面化。反之,难度大、基础差的宜先精读后讨论,这样为讨论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之较为顺利地进行下去。

4.释疑

通过讨论,我们初步得出结论,结论的正确与否还需检验,既可用实验来验证也可通过教师用精辟的分析、对比、概括得出规律性结论。教师的精讲消除模糊思维。强化概念的理解,使整个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和结构化。如本节内容可作如下归纳:

两个过程的吸热、放热的多少决定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升降变化。

溶液包含溶剂分子、溶质分子(或离子)、水合分子(或离子)

三、效果与讨论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应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生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形成过程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标准要求下,“问题探索教学”具有推广的价值。

1.让学生成功,使他们体会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问题探索教学突出表现了让学生成功这一教学主旋律。

(1)尊重学习者。

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教法而忽视教与学的有机联系,片面追求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者认知过程。教师“注入式”地教,学生机械地接受。“问题探索教学”遵循教师的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学习与创造。

(2)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取决于高素质的人才,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是教育。“教育是以完善人格为目标的,只有人格,才是把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统一起来的价值的本质所在。”意志品质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在学习中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仅不能发现问题,而且难以自主地去探索问题,遇到问题也会因困难而却步。在“问题探索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自评及与他人的交流,培养自控、自强的意志品质,促使个人特点(个性)的创造与发展。

(3)成功会使学生保持兴趣。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确实如此,在中学生学习兴趣上,实用性和肤浅性占有一定的位置,但由于兴趣促使他们通过艰苦的努力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这种成功后的乐趣是不言而喻的,这种乐趣持久稳定地保持又推进外来动机顺利地向内在动机转移,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使兴趣→学习→成功得到良性循环。下表是长沙市十四中学实验班与对比班中考成绩统计比较。

实验班与对比班中考成绩统计

班级 平均分 优秀率 标准差 分化程度

实验班 80.164.3%

10.9 13.6%

对比班 74.248.9%

10.7 14.4%

注:优秀率指80分以上者,标准差

从上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平均成绩、优秀率明显高于对比班,分化程度也得到一定的缩小。可见,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问题探索教学”很有实施价值。

2.培养学生科学的方法。

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对学习者来说,在主动地学习,探索和运用已有的知识活动中,产生新的领悟,也是一种发现。

(1)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

重视实践,尊重事实,逻辑推理,找出规律,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观。

(2)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问题探索教学”通过实验得到感性知识,引出问题,问题的讨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心理过程思考问题。

其次,在培养学生的个性、集体观念、参与意识及口头表述能力等方面也体现了该教法的优越性。

3.促使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作为教师如果没有精深渊博的知识,很容易在课堂上被学生问“倒”,没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就很难驾驶学生。因此,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有效的组织教学手段,在口头表述能力及随机应变能力、处理教材结构的能力等方面都应具有较强的素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问题探索教学法固然有其许多优点,但也有一些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有待进一步解决。如:1.可操作性难度较大。2.如何使学生提的问题尽可能地与教学目标问题接轨?3.如何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系统化和条理化?

标签:;  ;  

“问题探究教学”的应用与思考_思维障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