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炭制剂的研究

纳米炭制剂的研究

徐松琳[1]2005年在《顺铂纳米炭载药制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纳米炭粒子具有良好的淋巴靶向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吸附功能,可以作为载体吸附抗癌药物,具有提高药物在淋巴组织中浓度,延长作用时间、降低血中药物浓度、减少全身不良反应等优点,是一种有广泛发展前景的新型给药系统。本文选定顺铂作为模型药物,对顺铂纳米炭载药制剂进行了研究。本文使用球磨机粉碎法制备纳米级炭粒子,并与化学方法制得的纳米炭粒子进行比较。对粒径、比表面积、振实密度、休止角、吸湿性等指标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化学法制得的炭粒子粒径小,但吸附能力差,不适宜作为吸附药物的载体;而球磨机法制得的炭粒子粒径较小,吸附能力强,适用于载药制剂的研制。本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游离药物的含量和制剂的体外释放,分离效果好,准确快速,经方法学验证,适用于该产品的体外控制。制备了顺铂纳米炭混悬液,考察了纳米炭对药物的吸附模型。采用流室法考察了制剂的体外释放,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设计,筛选出了最佳处方,并考察了最佳处方的体外释药模型。为了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本文对顺铂纳米炭混悬液的冷冻干燥工艺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冻干前后的混悬液进行了一系列制剂学评价,以最优处方和工艺制备得到的顺铂纳米炭混悬液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94±46nm,zeta电位-25.9mv,pH为5.62,24小时累积释药百分率为73.62%;冻干产品的平均粒径为206±51nm,zeta电位-22.8mv,pH为5.55,24小时累积释药百分率为74.65%,室温放置3个月稳定性良好。本文建立了生物样品中顺铂的HPLC分析方法,通过大鼠腹腔注射顺铂纳米炭混悬液和对照液,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结果表明,纳米炭制剂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低于对照液,药时曲线下面积减小,达峰时间延长,说明降低了药物的全身毒性。本文考察了大鼠腹腔注射顺铂纳米炭混悬液和对照液后各个时间点的心、肝、脾、肺、肾、胃周淋巴系统中的药物浓度,结果表明,该制剂在体内对淋巴系统黑染迅速持久,具有明显的淋巴靶向性,且降低了在其它组织中蓄积造成的毒性。证明纳米炭载药制剂可以提高靶组织药物浓度并且能够改变药物在体内组织中的分布。

沓小容[2]2001年在《纳米炭制剂的研究》文中指出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功能,普通市售活性炭仅用作脱色、吸附热源及除味等。本文以微粒球磨机为粉碎器械,加工制备了粒径达100nm左右的纳米炭微粒(以下简作CH),并对其制备工艺、理化性质和制成混悬液后的稳定性及其初步临床应用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同时本文以5-氟脲嘧啶(以下简作5-FU)作为模型药物制备了荷载5-FU的含药纳米炭混悬液(以下简作5-FU-CH制剂),考察了该制剂的体外释药行为,并以5-FU的传统剂型—5-FU注射剂(以下简作5-FU-H_2O)为参比制剂,研究了该制剂的急性毒性、初步药动学和初步疗效学等。 在纳米炭微粒的制备工艺研究中,本文采用单因素考察方法考察了研磨时间、研磨速度、所用大小钢球个数比、活性炭与水用量比等因素对粉碎效果的影响,利用正交设计方法确定了纳米炭微粒的最佳制备工艺,简单考察了粉碎前后活性炭粉末的一些重要理化性质如粒径、比表面积、堆密度、休止角及吸湿性等。同时,在纳米炭混悬液的制备和稳定性研究中,考察了不同助悬剂对混悬效果的影响,确定聚乙烯吡咯烷酮(以下简作PVP)作为助悬剂,并考察了离心加速条件下制备混悬液工艺、批号、PVP浓度及温度等因素对混悬液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冷冻-加热循环实验、室温下留样观察实验及流变性实验。结果反映该纳米炭粉末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制成混悬液后稳定性好,初步应用于临床作为术中指示剂指导淋巴结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清除的效果令人满意。 本文同时制备了含药(5-FU)纳米炭混悬液,采用流释法考察了 5干U处方量、纳米炭浓度和PVP浓度对该制剂的释药情况的影响,并以正交设计实验优选出了最佳处方。同时,本文以5-FU-H。0为参比制剂,对5-FU-CH制剂的急性毒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测得其半数致死量LD。为600mg八g,5-FU-H。0的为Z16ms/ks;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了 5-FU-CH制剂与5-FU-H。0制剂分别腹腔投予腹水癌模型裸鼠的初步药动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FU-CH制剂的AUC小于5-FU-H。0制剂,证明该制剂在外周血浆中浓度低于5-FU-Hzo制剂,提示该制剂在病灶部位腹腔的局部滞留性高于5-FU-H。0制剂。在疗效学实验中,以腹水癌模型裸鼠为实验动物,比较了无治疗组、5-FU-CH组、5-FU-H。0组的生存天数,结果显示5-FU-CH组能较显着地延长腹水癌模型裸鼠的生存天数。

王立伟[3]2006年在《5-氟尿嘧啶—纳米炭微粒缓释系统治疗小鼠肉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5-氟尿嘧啶—纳米炭微粒缓释系统治疗小鼠肉瘤的实验研究 纳米炭是指粒径在10—1000nm范围的纳米级活性炭微粒。当活性炭粒子直径降到该纳米级后,会获得一些特殊性质,具体表现为:粒子表面积剧增,可达1480m2/g,吸附能力大大增强,稳定性大大提高,因而具有功能性缓释性;淋巴趋向性;局部滞留性;制剂可吸附于肿瘤表面;毒副作用小等特点。本研究充分利用其以上特性,将纳米炭作为药物载体携带化疗药物而制成具有淋巴靶向性的药物缓释系统,将化疗药物运至瘤区后持续释放,在局部达到有效浓度并维持一定时间,以减轻对全身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指数。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氟尿嘧啶纳米炭缓释系统用于小鼠S180肉瘤移植瘤模型瘤内局部给药的抗肿瘤活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通过观察氟尿嘧啶纳米炭缓释系统在小鼠S180肉瘤移植瘤模型局部给药后的移植瘤及外周血内的药物浓度—时间变化,比较其移植瘤内与外周血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同时比较其与单纯氟尿嘧啶瘤内用药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组间差异,证实该系统治疗实体肿瘤的高效低毒作用,第叁部分我们旨在将前两部分得到的研究结果,应用现代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编程,建立可供参考的小鼠瘤内给药的数学模型,模拟小鼠瘤内给药的药物释放规律,得到一定用药剂量下的血药浓度及瘤内药物浓度,预测该剂量下的全身毒性和治疗效果,由此合理掌握用药剂量,构建从动物模型到人的临床应用的桥梁。具体方法及结果如下: 第一部分:氟尿嘧啶纳米炭缓释剂瘤内注射治疗小鼠肉瘤的实验研究 在该部分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建立小鼠S180肉瘤移植瘤模型的昆明小鼠80只,随机均分为8组,分别为正常组,荷瘤模型对照组,氟尿嘧啶注射液静脉注射组,氟尿嘧啶注射液瘤内注射组、空白纳米炭混悬液瘤内注射组及氟尿嘧啶纳

苏玉珊[4]2003年在《示踪纳米炭和载药纳米活性炭制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淋巴道转移是肿瘤特别是癌常见的转移途径。在癌症的手术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对某些局部淋巴结进行大面积的廓清,但由于术中这些淋巴结显示不清而无法清除干净,导致癌症的复发,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损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指示淋巴结的术中指示剂。活性炭不仅呈黑色,而且具有很强的吸附功能,可以吸附抗癌药物。将其制成纳米级粒子后注入局部组织,通过缺如或不完整的毛细淋巴管的基底膜和细胞连接间隙以及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载到局部淋巴管和淋巴结内,并在淋巴结内滞留较长的时间,在将淋巴结黑染的同时,它可以将其吸附的抗癌药物缓慢释放到周围,达到药物清除淋巴结的作用。 本实验首先采用激光诱导乙炔裂解反应制备出了平均粒径为36.3±6.7nm、粒度均匀的示踪纳米炭,通过能谱分析及X射线衍射证明该纳米炭为炭黑,并对其质量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利用超声分散的方法将其制成示踪纳米炭混悬剂并考察了制备工艺。通过质量评定及动物的安全性实验初步证明了该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由于示踪纳米炭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吸附性能差,故本实验组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球磨机粉碎法制备出平均粒径为126±78nm的纳米活性炭作为抗癌药物的载体,同时兼具

徐松琳, 王东凯, 高斐, 刘莱, 徐飒[5]2005年在《顺铂纳米炭混悬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质》文中认为制备了顺铂纳米炭混悬剂并对其吸附特征和体外释药性质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纳米炭对顺铂的吸附力强,该制剂体外释药0~10h符合零级释药模型,10~24h以一级模型释药。

屈红玲[6]2005年在《抗肿瘤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综述了抗肿瘤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靶向制剂除了传统的多相脂质体制剂外,尚有一些新兴的靶向制剂,如脂质体靶向制剂、纳米粒淋巴示踪剂、单克隆抗体药物偶联制剂等。这些新兴的靶向制剂必将给肿瘤的治疗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孟强[7]2006年在《国产纳米炭吸附丝裂霉素的制备及直肠癌淋巴转移靶向治疗的研究》文中指出转移、微转移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不能治愈的主要原因。淋巴途径转移是直肠癌扩散的主要渠道之一。根据结直肠癌的转移特性及其他实体瘤淋巴化疗研究成果认为直肠癌的淋巴化疗可能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国产纳米炭吸附和解吸附丝裂霉素实验,确定制备淋巴靶向制剂的最适配比工艺。然后经临床试验研究,探讨应用制备的淋巴靶向制剂进行直肠癌淋巴化疗与持续静脉化疗和区域缓释化疗在区域淋巴结内的药物浓度和分布,淋巴结内转移肿瘤细胞的病理学变化、对免疫的影响及近期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在国内最先获得了国产纳米炭吸附丝裂霉素制备的最适配比工艺,初步证明了直肠癌淋巴化疗可以在肿瘤可能转移区域淋巴系统内形成高药物浓度,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调整CD4~+/CD8~+比值发挥抗肿瘤作用。该研究为直肠癌淋巴化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董怡民[8]2003年在《纳米活性炭载药制剂的药动学和抑瘤效应的观察》文中认为目的 研制具有良好的淋巴趋向性、良好的药物吸附和缓释效应、无毒、粒径为纳米级的活性炭微粒,对其主要性质、载药性和体内外的释药效果及对移植瘤小鼠的抑瘤效应进行评测,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1) 采用透析法和流释法检测100nm的活性炭混悬液对5-FU的吸附和释放效应,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5-FU的浓度,检测波长为265nm。 透析法:在扩散池中间固定透析膜,膜两侧分别装3ml纯化水和3ml含药混悬液(C3%,PVP2%),37℃恒速振荡,扩散池的套管通入37℃温水。当扩散至平衡时在纯化水侧吸取50μl样品,稀释适当倍数后于265nm检测吸收度,由标准曲线计算出5-FU的游离浓度。若前后2次值相近或相等,则认为游离药量与吸附药量达动态平衡。5-FU量由小至大,考察一系列点,绘制活性炭吸附5-FU的曲线。 流释法:处方:5-FU 75mg3ml~(-1)(药典规定处方量)、活性炭9%、PVP7%的混悬液; 释药条件:温度37℃,水流速3mlmin~(-1),记录每小时流出的液体量并取样,稀释后265nm测吸收度,求出药物浓度和累积释放百分率。 (2) 透析法检测50nm的纳米炭混悬液对HCPT的吸附和释放效应,

杨瑞, 王淑君, 张颖[9]2009年在《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的研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介绍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的研究与展望。方法根据近年来31篇相关文献,对淋巴示踪剂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并对开发亚甲蓝纳米制剂作为淋巴示踪剂进行了展望。结果与结论亚甲蓝纳米给药系统作为淋巴示踪剂,将为临床肿瘤的治疗开拓新的视野,注入新的活力。

许志亮[10]2014年在《纳米炭混悬液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近年来,由于甲状腺体检被广泛推广,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甲状腺全切(近全切)的同时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已逐渐成为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标准手术方式。但甲状腺中央组淋巴结清扫存在甲状旁腺功能损伤的风险,如何成功避免此一风险成为甲状腺外科研究的热点问题。近来,淋巴结示踪剂纳米炭混悬液被成功应用于膀胱癌、胃肠道肿瘤、乳腺癌淋巴结清扫术,最近两年,纳米炭混悬液也被开展应用于甲状腺癌淋巴结示踪,纳米炭混悬液可将颈部淋巴结黑染,以指示中央区淋巴结,方便手术的开展,手术顺利地进行可降低手术的风险并提高手术效率,评估纳米炭混悬液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价值成为必要。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因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切除(近全切除)并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病例,入选标准:肿瘤直径小于2cm,未侵犯包膜,术前影像未见明显异常肿大淋巴结。其中,术中使用纳米炭混悬液行淋巴结示踪病例45例(淋巴结示踪组),术中未使用纳米炭混悬液病例49例(空白对照组)。比较淋巴结示踪组与空白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测定术前、术后一天、术后一周患者血钙及PTH水平并进行比较;计算清扫的淋巴结数目,并计算黑染淋巴结的转移比例;比较前哨淋巴结的转移率及真实淋巴结转移率的相符合情况;评估患者术后声音嘶哑、呛咳及低钙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校正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淋巴结示踪组与空白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声嘶、呛咳、血肿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淋巴结示踪组术后手足麻木症状发生率较空白对照组降低(P<0.05)。淋巴结示踪组与空白对照组术后一天PTH水平(P<0.05)及血钙水平(P<0.01)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一周PTH水平两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纳米炭示踪组切除淋巴结数目为(9.4+2.3)枚/例,空白对照组为(7.9±2.1)枚/例,两组淋巴结切除数目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0.604,P<0.01);纳米炭示踪组切除淋巴结转移率为12.5%,空白对照组为11.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χ2=0.022,P>0.05),纳米炭示踪组黑染淋巴结转移率为14.2%,未黑染淋巴结转移率为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4,P<0.05)。纳米炭混悬液淋巴结示踪组中45例患者中只有SLN转移有7例;非SLN转移而SLN无转移(假阴性)4例;颈部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N0)18例;既有SLN转移同时非SLN又有转移16例。SLN发现率为100%,准确性为91.11%,敏感度为85.16%,特异度为100%,假阴性率为14.81%,假阳性率为0%。结论术中使用纳米炭混悬液并未增加手术的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术中使用纳米炭混悬液提高了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数目,同时有助于识别甲状旁腺并保护甲状旁腺功能,是一种安全可行的现代医学技术手段。纳米炭混悬液用于甲状腺癌的前哨淋巴结活检,其准确性及敏感度尚有待提高,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进行临床实验验证。

参考文献:

[1]. 顺铂纳米炭载药制剂的研究[D]. 徐松琳. 沈阳药科大学. 2005

[2]. 纳米炭制剂的研究[D]. 沓小容. 沈阳药科大学. 2001

[3]. 5-氟尿嘧啶—纳米炭微粒缓释系统治疗小鼠肉瘤的实验研究[D]. 王立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6

[4]. 示踪纳米炭和载药纳米活性炭制剂的研究[D]. 苏玉珊. 沈阳药科大学. 2003

[5]. 顺铂纳米炭混悬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质[J]. 徐松琳, 王东凯, 高斐, 刘莱, 徐飒.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5

[6]. 抗肿瘤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J]. 屈红玲. 时珍国医国药. 2005

[7]. 国产纳米炭吸附丝裂霉素的制备及直肠癌淋巴转移靶向治疗的研究[D]. 孟强. 第二军医大学. 2006

[8]. 纳米活性炭载药制剂的药动学和抑瘤效应的观察[D]. 董怡民. 中国医科大学. 2003

[9]. 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的研究与展望[J]. 杨瑞, 王淑君, 张颖. 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 2009

[10]. 纳米炭混悬液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D]. 许志亮. 武汉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  

纳米炭制剂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