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一种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素质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转变任务时对素质教育性质的定位,也是国家及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认识的出发点。

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说就是教育模式,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教育模式有如下解释:

教育模式(educational pattern)

①教育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体式样。日本村井富把社会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的教育模式概括为:手工模式,农耕模式和生产模式。手工模式把教育比喻为制作东西,把儿童当做被制作的粘土,可捏造成型;农耕模式把儿童比作植物,具有自然生长力,强调儿童自然成长;生产模式把儿童看作材料,把教育看作工厂,经过一定程序把儿童加工成国家有用的人才,其共同点,都不把儿童当人看待。他主张现代教育应该是人类模式,即把儿童当人看待。

②反映某个国家教育制度上的特点的模式。如苏联模式,强调国家办学,集中统一……

③某种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模式,反映活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和杜威的教学模式。〔1〕

就是说,从不同的层面可以概括出不同的模式,而村井富所归纳的四种模式,前三种与第四种又有本质的区别,尽管理论出发点不尽相同,却颇近似于我们今天的对两种模式的区分。在查有梁教授的专著《教育模式》一书中则主要把模式看成是一种研究方法,他对教育模式的解释是:

教育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对教育过程组织方式的简要表述。

这里是把教育模式看成是一种对现存或待创造的客观事物的表述是一种认识方式。然而他又说:

教育模式,推上,有理论基础;推下,有操作程序。模式处于理论与应用的中介。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模式能够承上启下,所以意义重大。

可以把模式(模型)方法表为:

〔2〕

这显然主要视模式为一种理论建构,一种科学的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在查教授的定义中反复强调了模式的可操作性特点,强调模式与实践联系。

其实,在中国传统语汇中,“模式”本来就是“事物的标准样式”的意思。所以,教育模式,固然可在由人们依据一定理念去构建创造,而更多的则反映了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全过程的认识,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教育模式可以有多种层面的区分方法,当我们说素质教育是种教育模式时,意指它是一种宏观的教育模式。宏观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思想的区别在于,宏观教育模式是一种具体的式样,是在一定教育观念或公开或隐蔽的指导下形成的,包括制度、结构、内容、方法和管理评估等等在内的教育活动系统、操作系统,是一个正在运行或者可以付之运行的教育范式。

强调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是为了强调素质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强调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去完成实践、共同创造这样一种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新型教育。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可以着重从理论上阐述;而教育模式则只能存在于实际生活中,存在于社会教育实践中,并且应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进。所以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素质教育一定会表现出当前的时代特点,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指示,关键是“面向现代化”,而素质教育,恰正是基础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依据三个面向的指导,在广泛借鉴前人与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也只能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条件下才会逐渐形成。从有人类教育活动以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教育的理想目标,只是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那里,才第一次揭示出人畸形、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才科学地说明了人的发展与他所处的时代、他人及历史的辩证关系,并说明了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条件下社会分工与多数人的片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也才寻找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今天在做的事情主要不是重新构建教育理想,而是探索实现教育理想的具体途径。强调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正是突出了这一努力的重点所在,当然,在探索过程中,人们又必然会加深对理想的认识与理解,也必然会有新的发现与创造。

2.作为教育模式,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也可以归纳出许多具体的操作样式。那么,把今天的基础教育分成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这样两个基本类型是否合理呢?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是否真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呢?

1990年8月,在泰国首都曼谷组织了一次地区性研讨会, 探讨亚太地区教育如何改革,如何适应21世纪要求等问题,包括中国、日本及前苏联等26个国家的高级官员与专家参加了讨论。会后,由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助理总干事、驻亚太地区总办事处主任贾·罗伊·辛格先生汇总了讨论情况,提出了个人的报告《21世纪亚太地区教育展望》,在这本书中,辛格先生提出了在教育中存在“两种对立的模式”,(当然不排除其间有个双方相互重合的“灰色”区域),他概括的这两种对立的模式有四个方面的差异,列表对比如下:

第一种模式 第二种模式

A:"教育的目的培养并促

"教育的目的应该仅

进受教育者多方面的发展,仅限于读、写、算基本能

如体能、情感、智力、社会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

能力和道德水平等." 4—5年的教育,熟练地

掌握这些技能".

B:"教育的目的是为受教育

者提供一种较为宽泛和自

"教育的目的在于受

由框架内的高质量、高水平 教育者集中学习几门挑

教育"."设想中的普通教育 选的课程".

应该:

"集中培养学生的智力而

1.恰当形式的综合教育 完全排斥或不重视学习

…… 的其它方面."

2.帮助受教育者理解并使

"集中培养技能和能力".

用人类的不同认识方式 "强调通过考试挑选人才

…… 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竞争

3.在教育结构中最大限度

能力".

地认识并使用各种教育途

"以经济活动的指标衡量

径,以拓宽受教育者选择的 教育的价值".

"根据'赶超'式思

C:"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教育 维和计划,教育几乎完全

以及任何有关它的体系必

成为用系统的术语描述

须以人为核心."

的一种技术模式"(要不

这意味着"优先培养和开发 要联想起"升学率"之类

受教育者个人和集体的创

的指标系统?——引者

造力,""给予受教育者高度 按)于是,"强调教育活动

的自由,""实行创造性教育 是塑造教育者行为的重

方法","强调学习过程就是 要手段","按照商业企业

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包括师 模式建立教育体制,从而

生之间、学生之间和学生与 使公众对学校的支持明

社区智者之间的交往." 显减少","加强社会两极

分化的趋势".

D:要"勾划未来的教育,人

们需要更新观念",要"进一 "社会问题一般要依

步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和

靠技术手段和机构控制

责任",因而要"明确认识到 加以解放,而不依赖于教

当代社会和发展中出现的

育",对社会问题的认识

问题",对民族文化的"多元 "忽视了跨国和国际环

性有更强烈的意识","积极 境."〔3〕

参与全社会和社区的各种

当然,辛格先生没有讲素质教育,也没有讲应试教育,但从他的对比中,我们是否可以看出在世纪之交,世界上有许多人(至少是亚太地区有许多人),正在思考着同我们一样的问题呢?他们所批评的“模式”及他们所欲创造的“模式”,同我们的思考结果是否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呢?实际上,在“开发人力资源”的口号中,世界各国对本国教育都在进行彻底的检讨,当然由于国情、教情不同,其批评的矛头指向并不一致,而基于近似的对未来世纪的预测,各国对新的教育模式的构想,及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估计,则不无相近之处。

一些国家的教育改革计划不但有教育目标、教育观念的原则性说明,而且包括学制、学校责任、课程设置、时间安排、教学大纲、评价方法以及老师培养管理等等各方面的详细规定,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教育模式的改革。如瑞典、日本、美国、韩国……都在进行类似的研讨,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教育改革计划,目的都是企图创造出一种能够迎接21世纪挑战的新的教育,新的教育模式。

所以,从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出发,提出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不但是参照国际性的对迄今为止的基础教育主流活动方式反思的成果,要求在迎接信息时代时,基础教育应该且必须有个大的变革;而且是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教育多年来思想与现实差距过大的实际状况出发,提出的在一个历史时期内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总目标,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教育条件下真正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创举。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改革,素质教育是在现阶段实现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的具体途径与核心要求,所以它是一种从观念制度到操作、反馈评估的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是从教育的领导、管理到社会对教育的监督与期望目标都须进行调整修正的社会性教育改革,是必须由政府牵头操作的教育改革。这一方面说明这场改革的全面性、彻底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这场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这场改革的中心任务,是创造“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是创造一个以有效的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是创造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儿童、少年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主动发展,促使每个受教育者在与社会发展目标和谐一致的前提下,主动开发潜能,争取为人类、为国家做出最大贡献,并幸福美满地度过一生的教育模式。因此,它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4〕

3.素质教育目标的提出,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它使我们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努力,进入了一个比较规范,计划性、操作性与检测性也都更强的阶段。

首先,素质教育目标的提出,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在迎接21世纪世界经济竞争时,在迎接即将来到的加入世界关贸总协定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的挑战时,我们除了走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条“必由之路”以外别无选择。因此,是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不是教育发展首先提出了转变的需要,是时代变化促进了教育的变化。

在这里,关键是客观地估计“转变”的现实条件,也要充分认识未来社会发展对“教育转变”的急切需求,充分认识未来世界经济竞争的巨大压力,还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力量并真心实意地依靠这一力量,说“教育救国”、“教育兴国”,在今天的中国是有理由的,因为我们已经解决了国家领导权问题,解决了国家政权的人民本位问题。

其次,素质教育目标的提出,也反映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认识,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当人类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当世界各国逐渐在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包括代际之间的公平与同代人之间的公平)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取得若干共识时,当世界进入信息时代,“国际互联网”号称要改变世界,而发达国家争先恐后地力图占领中国市场时,留给我国人民的赶超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也格外紧缺,只有抓住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大计,才有可能以较小的代价与较短的时间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转变唯智主义教育思想,转变应试教育模式,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促进人的社会责任感,创造性与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促进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成长的重要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努力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历史组成部分,是一个阶段性目标。

第三,素质教育目标的提出,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改革的整体性、社会性特点有了新的认识。教育本来就是人类社会为维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创造的公益事业,教育活动的成效大小本来就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关注教育,关注教育改革一直是人类社会的特点。在我们这个提倡共同富裕,主张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支持与参与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命线。但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下,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变成了专门家、专业工作者的事情,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注并没有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也没有形成有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同时,一些群众中间的陈旧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也没有受到重视和进行科学的疏导,这就造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大教育的某种疏离、脱节甚至相悖的现象,这也是影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影响我国国民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要转变领导者、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也要转变社会观念,转变家长与学生的观念,不但要从宣传上舆论上加强转变观念的力度,而且要从制度上,从教育活动教育政策的运作与施行上,保证观念转变的方向,汩罗、招远、大连都是恰当地运用招生政策、重点学校改革等等杠杆,促进社会观念转变,并使整个基础教育工作逐步纳入素质教育轨道。所以,素质教育不但是教育工程,而且是社会工程,是需要全方位操作的社会工程。

这种整体性与社会性还表现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上。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在目前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首先,是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的任务。但是,没有整体教育结构的合理调整,没有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科学的发展,没有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确立,换言之,没有儿童、少年在义务教育以后充分可选择的较宽松的发展机会,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实施也是不牢靠或说是不可能持久的。

因此,素质教育一定是个社会性的教育改革计划,是必须在全社会的参与支持下才有可能进行下去的。

第四,在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目标的同时,已经规定这一教育改革的领导者与保障者是各级人民政府,这就使这一包含大量教学内容、方法、管理、评价改革要求在内的教育改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它是政府行为;这也使素质教育与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激励教育、情境教育等等学校教育模式改革划清了界限。素质教育是全局性、整体性的改革,而其它种种教育改革,是学校内部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教育模式。有人说,教育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用一种模式取代所有模式,也不宜只提倡一种模式,对前述成功教育等等模式而言,这话是对的;但是模式要分层次,不能把不同层次的模式并列,而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这个层面上,只能提倡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因为这是时代进步、时代发展的需要。

强调素质教育的政府行为性质,是为了保证素质教育作为全局性整体性教育模式改革的运作条件,是推进这项改革的基础,也是保证改革目标的前提。从国家教委目前实行的以县为单位区域推进素质的实施策略看,从一些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看,只要抓住这个环节,即使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尚不宽松,各地区的人民政府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只要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努力促进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而且领导者又比较开明,敢于承担压力为学校松绑,那么学校的校长教师同样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归根到底,实施素质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发展条件。政府、社会、学校教师,都应该而且可能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释:

〔1〕顾明远主编:《中国教育大辞典》,第一卷,第23页。

〔2〕查有梁:《教育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3〕拉贾·罗伊·辛格:《21世纪亚太地区教育展望》,第36 至38页。

标签:;  ;  ;  ;  ;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