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评价及其思考_高考论文

高考语文评价及其思考_高考论文

高考语文评价及其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语文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考试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考试的社会当中。语文高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必然从属于和服务于母语文化结构,同时必须对这种文化结构和社会角色予以充分的理解和认同,只有这样,才是课改理念,才能合理地确定高考内容,实现语文教学评价以及选拔人才的目的。

高考语文试卷虽然作为考试内容的基本呈现形式,但集中体现了教育对民族文化和母语教学的认同程度。它具有三个特点:

1.文化特征的凸现者。高考语文试卷通过归纳、概括、综合等具有认识意义的方法来展示民族文化的实质内容和知识价值,并付诸考试实践。也就是说,语文高考试卷本身反映的是出题者的一种理解和驾驭能力。一方面,它必将一种文化内容提炼为考试内容,并能对其基本特征进行描绘;另一方面,它又必将考试内容以题目形式呈现出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试题内容反映了命题者对母语教育的认知能力,试题质量反映了命题者对考试内容的把握和控制水平。

2.思维品质的体现者。优秀的语文试题往往反映了命题者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恰到好处的表述,展示了优秀的思维品质。我们评价和甄别试题优劣不能仅仅依靠几个数据,更重要的是从试题与考试内容关系、题量与思维之间的兼容性以及赋分的科学性等方面说明问题。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能够抓住语文本质的东西以及其内在规律,检测深层思维能力。同时,还表现为一种启人心智的亲和力。

3.能力考查的实现者。要使语文能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区别,就需要建立良好的检测系统。高考语文具有较强的选拔功能和评价功能,试题设计因此以主观题为主,这样可以通过追问形式达到择优目的、评估目的,题型结构与考试内容有一定的对应性,如涉及综合性和思维力度等内容,需要一定的容量。不管是语言运用,还是阅读写作,都应有恰当的题量来完成评价任务。当然,主观题评分标准不易操作,易造成评分标准的失真,所以适量的非主观题起到了能力考查和客观评价的调控作用。

一、近几年高考语文的特点

从整个高考的发展态势来看我们语文试题的走向,它与课改精神是一致的,具有“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所谓“稳”是指试卷结构形式的稳定,所谓“变”是指试卷内容的变化。

1.稳中有变,平中见难。与前几年试卷比较,近年试卷仍然贯彻高考改革的一贯精神,紧扣《考试大纲》,保持了历年试卷的主要特色。从试卷的稳定性尤其是从题料和设题的难易性方面静态地观察,试卷总体难度似乎与前几年试卷相当,甚至显得平易近人(如选填虚词较之于选填近义词,理解《地球气候》较之于《沙尘暴》,理解《乡土情结》较之于《门》),但是从变化角度尤其是答题要求方面动态地观察,更倾向于学生综合“内功”的考查,故而试卷难度实际上有所提高。

2.紧扣考纲,落实基础。近年试卷从两个方面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一是字音、字形、词义、成语、虚词、文言实虚词、句子、名句默写等纯粹的语言基础知识,二是根据语境对上述知识加以再现、比较、理解、推断等语文基本技能。因此,回归课堂,抓纲务本,是值得语文教师重视的问题。

3.渗透综合,贴近生活。近年试卷综合性、现实性特点非常突出,这是以往试卷的延续,也是今后命题的一个方向。综合性表现在兼顾各种主要的语言现象和形式,兼顾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社会生活现象,兼顾道德、情感、心理(如文言文中的历史人物、古诗中的乡思情愁、现代文中的真诚情感、作文中的人生感悟)等人文素养;表现在全面考查学生的必要的语文基础状况、能力与发展状况,既有较低的能力层级,又有较高的能力要求,既重视科学性逻辑性,又重视文学性形象性,还重视人文价值性;表现在相关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应用,如2003年第25题“改写提示语”,既考修辞语言应用能力,也考联想与想像思维。

4.重视运用,追求发展。近年试卷对高考命题的“重运用,求发展”这一基本思想加以继承并创新,对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强。听、说、读、写是我们母语必备的语文能力,除听力外,其他三种能力在高考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考查(主观表述题在某一意义上讲,其实就是对“说”的考查)。试卷还从较高层次考查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与创新性,这突出表现在古诗鉴赏中对诗眼的理解、手法的分析,以及在写作方面的要求。学以致用,是语文的根本任务;全面发展、有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近年试卷注重运用,追求发展,可以说是充分地体现了语文教育的规律,要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综上所述,近几年试卷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了高考改革精神,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既对今后语文教学和高考复习备考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又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有利于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二、从语文高考看课堂教学缺失

语文高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评价手段之一。课改精神、素质教育与高考评价并不矛盾,如果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转轨,那么,其教学质量决不害怕高考的严格检验。我们认为:真正的语文素质教育,不怕高考;害怕高考的语文教育,决不是素质教育。因为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仍然以良好的教学质量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保障。然而,经过近几年的考试评估,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1.缺乏语文能力培养 语文教育目标是全方位的,语文素质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高,都必须着眼于阅读大量文本,培养语感,提升能力。从阅读中获取信息,从信息中学会阅读,并从阅读中感受写作,从写作中提高素养。但每次高考结果表明:当今语文教学培养语文能力不够,大多语文教师惯于采取”考什么,教什么”的办法应对高考,由此带来学生阅读内容狭窄、思维定势、能力单一等弊端。自然而然地,学生也无法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的语文高考。那么,如何培育语文能力来适应高考?这是目前值得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所谓学习能力,是一种适应一定学习活动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语文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掌握语文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教师一定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克服以往学生某些语文学习能力被一而再再而三强化训练,而另一些语文学习能力却被忽视、被淡化、以致留下空白点的弊端。

2.缺乏教学过程评价 由于语文教师的目光总是盯住终结性评价的高考,所以,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过分重视学习结果的一次性评定,而忽略了学习过程的评定。国外先进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除了要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外,重要的两点是要掌握认知策略(能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形式态度(学习中的意志举动等)。而这两样东西靠一张试卷是测量不了的。另外。从语文测试功能看,它除了评价以外,还有诊断、强化、调节等作用,这些作用总起来说是用来帮助学生语文学习的。相对语文学习而言,校内各类测试,其成绩报告应该用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也应该从测验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语文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态度。班级内的任何学生有了学习趋势,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教师就应当给予评价。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把每一个语文测试成绩当做奖励惩罚的手段,考试的分数成了惩罚学生的鞭子,而不是学生跳一下便可摘下的桃子。而且过分强调标准化,过分强调成绩的横向比较而忽视个人纵向比较,结果,很多学生不是把它看成取得进步的策略,而是看成可能使自己遭到失败的克星。近年来一些模拟试卷本身玄妙莫测,学生很难回答得完全符合标准答案,老师却依标评价,极大损害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这种情况在高中毕业班中比比皆是。这不得不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评价过程。

3.缺乏人文精神渗透 今天语文教育提倡人文性,但不是为了人文而人文,也不要“机械的人文性”“生硬的人文性”,更不能把人文性体现为一种课堂活动中的“光环的小摆设”。

人文性,“其实就是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是如同空气般地充满着我们课堂教学的空间,随手即可拣来的东西。过去,我们过多关注的是教材,是高考的教学任务,是课堂教学的流水线,是为了让课堂教学圆满达到目的方法,是语文训练和落实,而忽视的则是最应该关注的对象——人。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学才过分地注重课堂活动的完善,注重双边活动的配合,注重学生的作业表现,而“精神关怀”永远只是课堂活动中的附属品。语文教学被抽去了最具有语文味的内核,成了一种物质化的语文教学,却缺少了精神关怀的语文实践活动,不管它怎样去强调“学生主体性”,但其内核仍然是知识中心、教材中心、考试中心或教师中心,这样的语文教学必然是程式化、模式化和工具化的教学。语文式的精神关怀启示我们:语文教育中体现人文性,并非是完完全全的课堂设计,而是如同轻轻拂面的和风,如同倾听自然的天籁。这样的人文性,就是弥漫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让人感动、让人激励、让人幸福的空气,是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的空气。不管是在阅读中,也不管是在写作中,更不管是在讨论中,我们都应渗透人文的关怀、人文的思想。

4.缺乏“内隐”创新思维 有些语文老师不知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提升高考语文能力,仍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沿用过去的习惯性思维进行教学。

教师的习惯性思维是一种观念沉淀,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者称之为“内隐理论”。行动理论的内隐理论表明,教师的内隐理论与教学生活相关,只有经过教师本人的行动,才有可能使内隐理论发生改变。内隐理论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新课程也要求教师成为教育教学胸研究者。因为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论、新方法以及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用的,也是教师的内隐理论无法解决的。

新课程积极倡导实践研究: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中的问题;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假设与反思,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检验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不断更新自己的内隐理论,进行语文教育理论和教学策略的新建构。

三、语文教学的突破口

面对语文教学的缺失,如何提高语文素质?语文教师应当怎样进行语文评价?笔者认为,应当着重以课改理念研究语文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问题,以之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在目前情况下,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视学习态度的评价 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同学,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教育评价》)如果说在理科学习中需要积极情感参与的话,那么母语学习更需要情感参与。祖国语言如此丰富多彩,它有如此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优秀的文学遗产,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过程学习评定要引入情感目标的评价,这是十分重要的。情感目标是指学习中区别于认知目标的因素,如兴趣、愿望、意志力、鉴赏力、态度等,国内有的教育家称之为“非智力因素”。这是因为:人的认知水平会影响情感,情感也会影响人的认知水平。教师除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外,还要关心他们对待语文学习的情感和态度,“作为评价的一部分,教师应始终注意认知领域中那些产生于学习的行为,如阅读、写作、演讲等。因为这些行为往往是朝着情感成果发展的重要迹象。”(《新课程评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2)看学生是否通过学习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是否对语文学科抱有积极的情感,是否在尽可能多地获取相关的信息,能否在教师指导下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等。态度有了变化,即使暂时不能在学习结果中体现出来,总会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如有积极态度的学习,他们终究会在语文学科中跨出坚实的步子,反之则最终会影响语文高考的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或态度的评价,要坚持客观公正,这是毋需赘言的。如果评价不客观公正,不但失去评价的意义,而且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但仅此是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不可预测的变量。教学的每一环节都包含着评价,因此教师的态度至关重要。尤其语文学科的评价更为复杂,除了真伪判断(如诗句的默写、作家作品的记忆、文言实词的解释、熟语的辨析等)外,更多的是价值判断(如对某文段的赏析,作文的评价),所以学生很难作“非此即彼”的回答,教师必须用心细加判断才能恰当评价。

2.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是一般课堂中常见的现象,如果说对于数理学科来说这种评价还有一点合理性的话,那么对语文学习而言,就不合理了。因为语文学习大多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指导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比得到一个简单的分数更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促使学生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的许多“变量”,其中包括“过程变量”“结果变量”“支持变量”等能力倾向的变量,这些变量,教师都应该考虑加以评价。尤其是“过程变量”的能力倾向,它们包括一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例如教师的教学方案、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环境、师生态度等,这许多变量在一张试卷中是难以评价的。通常情况下,“过程变量”的评价是由别人来完成而不是由教师来完成的,但教师自己应当有评价自己教学过程的能力和欲望,用以改变教学方式。至于对学生学习能力倾向的变量,教师应当加以注意和评价。教师应当不断发现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3.重视学习方式的变革 为了使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落到语文教学实处,首先要通过综合实践课程,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得到保证,加强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实践课程的实效性。其次,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积极采用尝试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课题作业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对培养语文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高考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它与课改方向一致,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点不应有疑问。有了这一基本思想,才能不为现实中的种种“风”所主宰。“教亦多术”“考亦多术”,一名教师只要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心目中有了学生,通过不断的努力,教学的方式就会丰富起来,过程评价的方法也会多起来;心中有了人,教学中的评价也不致成为冷冰冰的一把钢尺。我们在追求教育评价科学性的同时,千万不可忘记它的人文性、艺术性。为了使中文教育量化,使那些“隐含的信息”变得清晰和牢固,必须高考评价;为了使评价促进语文教学,则师生必须共同努力进行课改。从这一点而言,高考语文实际上也是一种师生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对话。

标签:;  ;  ;  ;  ;  ;  

高考语文评价及其思考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