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症候的规律分析论文_马驷超1,曲博2,边文超3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吉林长春 130000;2.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 吉林长春 130000;

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02例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的分析,探寻其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资料调查的方法,对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02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观察记录。结果: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以脾肾阳虚、脾肾气虚为主,标实证以血瘀证为主。结论: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有一定规律,其中脾肾阳虚兼湿浊证及脾肾气虚兼血瘀证是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分布类型,有利于临床对其探寻中医中药治疗规律的研究。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各种原发及继发的慢性肾脏疾病进行性恶化,引起肾脏排泄、调节、分泌等功能的衰退,水与电解质代谢失调,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的一类临床综合症。慢性肾衰竭发展的终末阶段即为尿毒症,亦称为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ESRD患者必须依赖肾移植、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来维持生命。但透析治疗仅解决了水液及部分毒素的负担,却不能改善患者的全部症状,中医药的治疗此时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治疗需要辨证论治,而中医证候特点是临床辨证施治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对102 例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的初步研究,以期分析其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今后进一步开展中医中药辨证论治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选取 2014 年 5 月至 2014 年 7 月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透析室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 102 例ESRD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62例,年龄最小 24 岁,最大 93 岁,平均年龄(58.32±16.19)岁;透析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124个月。平均透析时间(28.93±23.48)个月;在原发病中,高血压肾病 25 例,糖尿病肾病27例,慢性肾小球肾炎35 例,药物损害导致间质性肾炎2例,多囊肾2 例,慢性肾盂肾炎1例,原因不详者 10 例。

1.2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2005年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患者GFR降至10%以下,Scr>707umol/L,同时已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本证分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5种中医证候,标证分为湿浊证、湿热证、水气证、血瘀证、风动证 5 种。本证:(1)脾肾气虚证。主症:腰膝酸软,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次症:脘腹胀满,大便不实,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2)肝肾阴虚证。主症:头晕,头痛,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次症: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淡红少苔,脉沉细或弦细;(3)脾肾阳虚证。主症: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膝酸软。次症: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不实,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弱;(4)气阴两虚。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次症: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细;(5)阴阳两虚。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膝酸软。次症:夜尿清长,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脉沉细。以上证型诊断需具备主症 2 项或主症 1项,次症 2 项即可。标证:(1)湿浊证。主症:恶心呕吐,肢体困重,食少纳呆。次症:脘腹胀满,口中黏腻,舌苔厚腻。(2)湿热证。主症:恶心呕吐,身重困倦,食少纳呆,口干口苦。次症:脘腹胀满,口中黏腻,舌苔黄腻。(3)水气证。主症:水肿,胸水,腹水。(4)血瘀证。主症:面色晦暗,腰痛。次症:肌肤甲错,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涩。(5)风动证。主症:手足搐搦,抽搐痉厥。

1.2.3 病例入选标准:

(1)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2)血液透析时间>3个月患者;(3)调查合作,病例资料完整、准确。

1.2.4 病例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有脑血管病失语,不能回答问题者;(3)精神不正常,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者;(4)肿瘤晚期及多脏器严重衰竭患者;(5)不愿配合调查的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包括采用优质蛋白、低磷饮食方案;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降压治疗;纠正贫血等。血液透析治疗:透析频次2~4次/周,每次4 h。

2.2 观察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根据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证候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要求,制订出中医证候临床资料调查表。进行中医四诊信息的临床资料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既往史、个人史、就诊及治疗史、基本症状(主症、次症)、舌象、脉象等,建立数据库。

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计数资料用频数(构成比%)表示。均数比较:若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否则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单一证候分布情况

表 1 显示,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单一中医证候本证比较,脾肾气虚型(44.1%)、脾肾阳虚型(25.5%)与气阴两虚型(13.8%)、肝肾阴虚型(11.7%)、阴阳两虚型(4.9%)比较,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脾肾气虚与脾肾阳虚 2 个证型是ESRD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本证的主要分布类型;表2显示ESRD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单一中医证候标证比较,血瘀证(41.2%)与湿浊证(24.5%)、湿热证(19.6%)、风动证(2.9%)及水气证(11.8%)比较,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血瘀证是 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标证的主要分布类型。

4.2 中医证型组合情况

表 3 显示,102 例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组合情况,脾肾气虚兼血瘀型为24例,脾肾阳虚型兼湿浊证为 15 例,与其余各组比较(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脾肾气虚兼血瘀证和脾肾阳虚兼湿浊证是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组合情况的主要分布类型。

5 讨论

本资料表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ESRD正虚以脾肾阳虚、脾肾气虚为主。标证以血瘀证及湿浊证为主。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位主要在脾、肾、肝三脏,后期可及心、肺。血液透析作为肾功能衰竭的替代治疗手段,可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及多余的水分,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从而出现别于透析前的中医证候学改变,血液透析的过程,属中医“祛邪”的过程,每次透析病人透析之后,表现为全身乏力、头晕、口渴等症状,其病证由实转虚,而透析间期,由于肾气衰败,不能气化,以致小便排出较少,水液代谢异常,而使水湿、浊毒逐渐积聚,其证又由虚转实。反复的水液代谢异常,致使湿浊排泄不畅,脾虚运化无力,湿浊粘滞,即可表现湿浊证。气虚血运无力,阳虚寒凝均可致血瘀,久病入络,成为血瘀,而虚、湿、毒都可不同程度地导致血瘀。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因此,治疗该病应抓住上述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对于本虚证应以健脾补肾温阳为主,对于标实证则应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化浊为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164.

论文作者:马驷超1,曲博2,边文超3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

标签:;  ;  ;  ;  ;  ;  ;  ;  

10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症候的规律分析论文_马驷超1,曲博2,边文超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