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现代管理思想_儒家论文

儒学与现代管理思想_儒家论文

儒家学说与现代管理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儒家论文,管理思想论文,说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当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本文对儒家学说与现代管理思想关系从八个方面进行论述:一、仁爱为本,二、人伦关系,三、义利并行,四、中和思想,五、诚实信用,六、勤俭节约,七、刚健自强,八、天人合一。

【关键词】 儒家学说 管理思想 优秀文化 伦理道德

江泽民总书记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号召“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思想文化,培育新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的伦理道德传播到世界各地,而对亚洲各国和地区的影响最为深远。西方学者研究认为:亚洲经济的起飞和企业管理的完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根植于儒家伦理道德的力量。

本文将揭示儒家学说与现代管理思想的关系,并加以比较。目的在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便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儒家学说与现代管理思想的关系,可以从八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仁爱为本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义道德,把仁爱看成是维持社会秩序和做人的根本。孔孟之道将仁与人联系起来:“仁者人也”(《礼记·表记》载孔子言),“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这可以说是一种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孔子主张“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在《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术语是“仁”,达108次,其次为“礼”,有74次。孔子反复阐述“仁”是做人的核心,“礼”是做人的行为规范,两者不可分割,认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仁”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每个人都具有爱人的思想感情,才能达到“人恒爱之”的和谐境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最可贵之处。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荀子说得更清楚:“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荀子将仁义作为人之所以值得尊重的根本原因。

仁的具体内容,在《论语》中有不同的解释。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针对学生中不同情况分别加以讲解。另方面也说明“仁”含意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其内涵十分丰富,需要反复地、从不同角度加以论述。当然“仁”自有其基本的蕴含。子张问仁,孔子回答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用现代话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五种品德,实行得了,就体现出“仁”。因为庄重,就不至遭受侮辱;宽厚,就能获得群众拥护;诚实、讲信用,会得到别人任用;勤敏,就能使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孔子指出:“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花言巧语,伪善的面孔,这种人的仁德是不会多的。孔子认为“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论语》中记录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向其他同学解释这句话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总结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忠恕”,再概括为一个“仁”字。如何实现这个“仁”字呢?孔子采取推己及人法,从积极方面说,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即“忠”;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答仲弓问仁),即“恕”。在另一则对话中,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因为忠是具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未必每人都做得到;宽恕别人,比较容易做到,故这里只讲“恕”。

东方型企业管理重视人情化管理,施行以德为本的管理哲学,关心职工个人生活,嘘寒问暖,待人厚道。有记者问香港大企业家李嘉诚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他特别强调从古代哲学思想中吸取精华,主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职工利益着想,不断改善待遇。所以在他的企业里,行政人员的流失率很低,这跟西方企业职工流动很大形成鲜明对比。

日本企业盛行终身雇佣制,培养大家庭感情,都是贯彻仁爱为本思想。松下公司在不景气的年代,也不肯解雇员工,做到有饭大家吃,充分体现关心职工的仁爱之心。松下老板松下幸之助甚至说:“身为领导者,要具有爱护竞争对手的同情心,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他认为:“仁慈之心,可以说是整个东方受儒教影响下最优良的传统。”我们常说人们要奉献爱心,学习雷锋精神,也都是在实践仁爱道德。

二、人伦关系

人伦关系,即中国古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自从人类过着群居生活而成社会,社会生产关系和生活秩序的维持,不可不讲究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古人对人伦关系,有着深刻的体会,并提出一套细致而具体的安排。孔子着重提出“仁”的概念。从字形上看,“仁”字拆开来看,即二人之意。仁德,讲究二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推而广之,就涉及到家庭、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孔子认为最重要的有五对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当然最早的还可以追溯到《尚书·舜典》中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见《左传·文公十八年》),但只侧重于家庭的血缘关系。到孔孟时代,扩大到社会各方面,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规定了封建等级和尊卑之分,这是属于消极意义的东西。

在人类历史中这五种关系是长期存在的。在当代,我们应采取平等、相互尊重的观念来加以处理,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意义。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还是必要的。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处于一定的地位,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应该遵守相应的道德义务。这对于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在人伦关系中,儒家特别重视父母同子女的关系,即所谓“父子有亲”,“父慈子孝”。“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历代统治者总是强调“以孝治天下”。从一个人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可以推断他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只有对自己的父母能够孝顺的人,才能对国家忠诚。故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个逻辑推论有一定道理。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办了一个松下商学院,重视应用儒家学说于企业管理培训。该学院每天学习日程中安排有:6时30分,全员集合,点名之后,各个学员面向故乡,遥拜父母,心中默念:“孝,德之本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语出《孝经·开宗明义章》)7时50分,商业道德课,通过学习《大学》、《论语》、《孟子》、《孝经》,确立经商之道在于德的思想。(据《参考消息》1993年6月13日)

1924年梅奥教授等领导进行霍桑试验,发表人群关系学说,认为企业管理应重视人际关系的优化组合,职工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从而奠定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这是管理学划时代的大事,是泰罗科学管理的补充和发展。其实,我国古代儒学已发现社会中存在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且提出若干有效的对策。当然儒家的人伦关系只是朴素的理论,与近代工业社会创立的人际关系学说有很大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但儒家注意研究社会现象的创新思维是可贵的。

社会学家费孝通根据中国社会情况,曾提出人际关系“差序格局论”。据他分析,中国人的社会观念中,以家族、亲戚为核心,划一个圆圈,然后扩大为朋友、同乡、同学、同事,一个圈子一个圈子扩大,亲疏有别,交往次数不同。这些生活圈,相互交织成一个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不认识的人想进入一个新的生活圈,颇不容易。中国企业人事关系的安排,往往受到这种社会生活圈的制约。

三、义利并行

有的学者,根据《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就断言孔子很少谈到利,因此推论出孔子不追求财富。“罕”是少的意思,说孔子少谈利和命运还可以勉强成立,在《论语》中“利”只出现6次,“命”指命运不足10次。但“仁”则不然,孔子谈得最多是仁了,这句话与孔子的思想产生矛盾。于是学者加以重新解释,有的认为“罕”字,读为轩,轩即显的意思,因此这句话就变为:孔子很明显地谈到利,命与仁(见清人黄式三《论语后案》)。这样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而得之,不处也。”意思是说:富与贵这是人们所追求的,故有其正当性,但必须用正当手段获取,才符合道德。孔子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这几句话很形象地反映孔子追求富贵的强烈愿望:如果能获取财富,即使担任市场守门人,执皮鞭守护,也心甘情愿;如得不到还是干我的教书本行。这些都证明孔子也热衷于追求财富,只是主张君子谋利取之有道。《荀子·大略》中也指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义利并行,是工商业活动的基本道德原则,企业家经营应该用道德来约束自己,不可制造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工商业是以追求利润为前提,但工商业者追求利润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否则必将遭到社会的谴责,失去信誉,结果是自我毁灭,因此必须用仁义道德来规范企业谋利的行为。中世纪,不论中外社会,手工业产品上大多刻上工匠的姓名以示负责。如果发现粗制滥造的假货,一经查出,行会组织就要出面处罚造假货者,轻则游街示众,重则赶出行会禁止经营。

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商界领袖、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深受儒家学说影响,写过一本书,名为《论语与算盘》,认为《论语》是“商业圣经”。它阐述东方“士魂商才”者经商谋利立身的道德信念。要求在谋利中要讲究义气、道德,这种义利合一的思想,对日本企业经营管理影响深远。涩泽荣一说:“我想再次强调,谋利与仁义之道是一致的,我并且打算以《论语》和算盘作为我的指导方针。”1931年涩泽荣一去世后,日本为他立铜像纪念。铜象的造型是,一手持《论语》,一手持算盘,正突现了儒商的形象。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句言成为东方企业家的座右铭。儒商主张“以德为本”,而西方商人则多重“以利为本”,这是一般习惯的说法。可是进入50年代,经济生活国际化、多元化,义利两者有合流的趋势。为什么这样说呢?西方是法制社会,经商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社会责任、公正平等、契约关系、消费者权益、生态环境保护等都化为法律条文,其具体内容已含有以德为本的精神。儒家主张以德为本,不取无义之财。工商业者要重视德财兼顾,义利并行,“义以生财”。

四、中和思想

对中庸思想,误解较多。有人认为它是折衷主义,调和矛盾的妥协论调,实在是未能领会“中庸”的真正含义。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朱熹解释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四书章句集注》)程颢、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河南程氏遗书》卷七)儒家把中庸作为一种哲学基本原则看待。客观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存在各种力量的矛盾,如何作到均衡,照顾全局,避免走向极端,实属必要。《论语·尧曰》中引用尧的话说“允执其中”。《礼记·中庸》进一步发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在事物发展的动态均衡状态中,若偏向一端,没有他端作牵制,必然走向极端,破坏原有的平衡局面,由此可能产生动乱事件。中庸思想相当于当代的政治学阐述的均衡论早期朴素的提法,中庸思想在实践中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

《礼记·中庸》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指的是对立各方面的联结,调和,平衡,渗透等,是对立物的统一过程。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荀子说:“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及人和,而百事不废矣。”(《荀子·王霸》)要办好企业,必须了解本身的条件,善于掌握市场机遇,更重要的是内部职工的友爱合作共事,不可产生内耗,人和十分重要。荀子说:“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即是说优化组合之后产生合力形成新质,这种新质发生的作用,超过事物单纯相加的总和,必然产生巨大的力量。

日本企业家注重企业职工的和谐共事,培养大家庭情感,忠心耿耿献身于企业。索尼电器公司总裁盛田昭夫所著《日本造》一书中说:“日本公司的成功之道,并无任何秘诀和不可与外人言传的公式,不是理论,不是计划,也不是政府和政策,而是人,只有人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日本经理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与员工之间健全关系,在公司内建立一种人员亲如一家的感情,一种员工与经理共命运的感情。”

五、诚实信用

《论语·述而》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教育的内容有四,即历史文献、重视社会实践、对人要忠诚、与人交讲信用。这里孔子强调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要教学内容,正所谓“主忠信”。孔子门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忠与信是每日都要自我检查的,可见其重要性。

中国古代商业道德有“童叟无欺”的信条,做生意要诚实,不二价,特别对儿童老人不能欺骗。中国人重承诺,一旦答应做的事,决不改悔,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重视契约关系的西方社会,对中国人的口头承诺的商业道德十分敬佩,乐于与之建立往来。香港大企业家李嘉诚说:“一个企业的开始意味着一个良好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就像做人一样,忠诚,有义气,对于自己每说出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个承诺,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并且要能够做到。”(《李嘉诚传》)。

日本三洋公司总裁井植薰在回忆录《事成于思》中讲到,在他遇到困难时,有位中国人丁先生慷慨借一亿日元给他,连一张借据也不要,利息不要,完全凭个人信誉。事后井植薰感动地说:“一亿元借款,在日本即使是兄弟之间,如没有借据也是不会借的,而且丁先生在战争中曾饱受日本陆军的折磨。”中国人讲信用和宽恕的道德,深深地打动了日本人,中国人是讲信用的民族,在世界享有很高的信誉。

市场经济要讲诚实和信用道德原则,它同样是维护经济运转的必要约束手段。可是当前做生意不讲信用的现象比比皆是,所谓“三角债”,始终困绕着我们的企业和银行。不少企业视合同契约为一纸空文,根本无约束作用。由于信用丧失的严重现实,逼着只好将交易方式退回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始状态。

50年代,我们曾经重视信用,强调有借有还,企业欠银行贷款不还,银行可以从他的账户上扣还。1958年搞“大跃进”,可以说是信用制度的一次大破坏,为了大炼钢铁大会战的需要,发动群众有钱出钱,有物献物,形成大面积挂帐和无帐可查,到1962年不得不清理遗留债务。“文化革命”时期,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根本无信用可言,债务拖欠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对信用的重视也还不够,结果是三次较大规模地清理债务。近几年又出现三角债现象。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了从法律制度上建立一种稳定的信用关系外,还要从道德观念上加强教育,唤醒诚实信用的意识,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化约束机制。这种道德力量有时比法律制裁还起更大作用。有位企业家说:“企业领导者的信用,是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也是一种无形的财富”。

六、勤俭节约

勤俭创业兴邦兴家,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为历代学者所歌颂。《尚书·大诰》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教诲。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将节约作为道德修养的基础。李商隐的《读史》诗也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朱伯庐的《治家格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已成为中国人的座右铭。

勤俭节约,艰苦创业,已成为绝大多数企业家成功的重要前提。台湾和香港一些大企业家,都是亲自动手勤俭创业的。台湾最大的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他出身贫苦,童年时三餐吃不饱,跟随母亲到车站捡煤块、木头回家作燃料,稍大为人放牛,半工半读,小学毕业后就辍学了。可他创业发大财后,并没有财大气粗摆阔气,而是一切从俭,坐飞机经常坐经济舱,穿衣很朴素节省,企业内部处处提倡节约,宴会也从严控制,公司的经理、处长一律不配专车,乘车一律据业务需要统一调派。

松下辛之助创业发财后,同样严格执行勤俭办企业的方针,虽是至亲好友,一视同仁,派内弟进植岁男往东京搞销售,只准许购买三元一床的麻纱蚊帐。他说:“大企业家要珍惜一张用纸。”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富甲天下,但他精打细算过日子。亲自审查成本开支,他要求成本计算到小数点以下三位数字,厉行节约。如对油桶的盖子这种小事,也不放过查问。1879年,他写信给一个西部大炼油厂经理,质问道:“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火油,要花一分八厘二毫,而东部炼油厂干同样的工作,只花九厘一毫。”要避免浪费,提高生产效率,争取适当利润,这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原则。

经济学家鼓励人们消费以刺激生产和繁荣市场,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特别是资源的浪费。作为个人来说,必要的量力而行的消费应该提倡。作为企业来说,对生产原料的使用和管理,要精打细算,降低成本,不可浪费社会资源财富。人类的贫困往往来自缺乏物质和对已有物质的浪费,后者尤为严重。

当前,浪费现象触目惊心。据统计,京、津、沪三城市各种娱乐场所总数已近万家。高档次的消费是不问价钱的,一次进入,少的花三五千元,多的上万元,寒酸一些的也要一二千元。世界名酒人头马,在中国销售量增长最快,如1993年比1992年增长30%。近万元一瓶的路易十三,1993年就卖出六千瓶(1994年7月16日《经济参考报》)毛泽东同志说:“贪污和浪费是最大的犯罪。”铺张浪费必须坚决制止。中共中央关于“九五”计划建议中指出:“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领域,都必须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粮,千方百计地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消耗。”

七、刚健自强

孔孟主张积极有为的生活态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强调人的一生,就是学习自强的一生,就是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达到社会要求的目标。“子曰,吾十有五而致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又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罕言》)要做到智仁勇,才能达到道德的要求。孟子进一步指出要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

易传提出刚健的生活原则,宣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大传·乾卦·象传》),即是要积极前进,永不退缩,努力克服困难,勇于进取。儒家这种精神,在历史上对于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起到激励鼓舞作用,在今天仍然有深刻的启迪。

儒家教育人民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但是道家和老庄哲学则不然,他们主张逃避现实生活,作“逍遥游”。佛教徒则看破“红尘”,不重视今生,而追求来世。这些都是消极的人生态度。儒家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之后,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崇高理想,提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主张舍生取义的崇高品德。中国历史上充满着可歌可泣的志士仁人,他们勇于牺牲为国捐躯,用生命的鲜血谱写出壮丽的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范仲淹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应该发扬。

《礼记·大学》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赞扬革新思想,主张除旧布新,这是儒家一个值得重视的观点。《周易大传·革卦·彖传》还主张社会变革论:“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天地应时而变革,形成一年四季,商汤、周武王应时而分别革夏桀、商纣之命,是顺天应命。改革必须应时,掌握时机,才能成就大业,强调变革是自然界与社会的普遍规律。中国历史上的变法维新、农民起义、人民革命,反对暴政,反对邪恶势力,坚持正义斗争精神,就是“日新”思想的表现。

八、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儒家认为天道与人道相互沟通为一体,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水乳交融的统一体。儒家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要依靠人为的仁义礼智进行改造人为的天性,使之向善,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孟子则主张人的天性本善,人义礼智是人为建立的,但出自人的天性,可以自我修养完善,可以实现天人合一。中国哲学讲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等。道家也有类似儒家的观点,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天、地、人三者一道贯通。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追求的人生理想境界,使自然和社会生活实现和谐协调。恩格思在《自然辩证法》也有相同的观点,主张“人类和自然的和解”。人类必须适应自然环境,不能破坏自然界平衡,否则将遭受自然界的惩罚。恩格斯指出,很多地方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结果这些地方今天竟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贮存水分的中心。他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当代德国教授波尔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和谐和顺应,在目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情况下,儒家学说有先见之明,值得赞扬。这反映西方哲学家研究东方哲学的兴趣日益浓厚。

我们进行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布局计划,必须考虑自然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生态是否遭到破坏,这就要求我们讲效益的时候,不能忘记生态效益,不能只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儒家学说跟现代经济管理思想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深入研讨其间的关系,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有助于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的完善和发展。

标签:;  ;  ;  ;  ;  ;  ;  ;  ;  ;  

儒学与现代管理思想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