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突破_沈阳经济论文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突破_沈阳经济论文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突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基地论文,东北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路径

携手合唱一台大戏

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的东北工业,不仅所有制相同,支柱产业也相近。从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角度看东北工业,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整合各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是东北国有企业走出重复建设、摆脱投资低效率的重要一步。

记者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采访时,正赶上各省酝酿“十五”规划的思路。几乎所有被采访者都强调东北三省应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国有经济区域分割的状况难以改变,各省仍无法完全按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调整发展思路。

东北三省的传统支柱产业大同小异:辽宁省的支柱产业是石化、冶金、电子信息和机械工业;吉林的支柱产业是汽车和石化,并着力把电子、医药、食品三大优势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黑龙江的支柱产业是机械、石油化工、食品及饮料,并培育电子信息、医药和新型建材三个新增长点。

在进行结构调整和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时,东北三省也集中在现有传统产业上做文章,就目前的工艺进行按部就班的改造和产量上的扩张;有什么就扩大什么,而以市场为导向的考虑很少。规划的重复,必然引起产业重复,像辽、吉、黑三省都不约而同地把石化工业作为今后发展的支柱产业:大连市提出根据全市石油加工能力达1200万吨的现状,装备新上60万吨乙烯项目,吉化计划将已达60万吨乙烯的规模继续扩大,盘锦乙烯正在把16万吨扩建到36万吨;抚顺石化计划把18万吨扩建到45万吨等等;这些企业都想利用各自已有的资源向深加工方向拓展,难保不会出现新的重复建设。

同时,传统产业重组过程中过分注重量的扩张,缺少质的飞跃。一汽集团经过多年的努力,基本上把三省汽车企业联合起来,加快了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但与此同时,东北航空、兵器行业又新建设了一套汽车工业体系,并且产品结构向趋同的方向发展。哈飞公司原主要生产微型车,目前正准备向轿车方向发展,并已开发出样车,配套的新发动机项目已开始建设。一汽原来把微型车企业改造为轻型车主机厂,但今年又开发出新型微型车,开始投放市场。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汽车企业均把产品主攻方向放在竞争激烈的燃油汽车等传统产品上,一汽正向超百万辆规模努力,哈飞集团也计划把微型车产量目标定到2002年15万辆。而对有可能代表汽车未来发展趋势的电动汽车、新燃料汽车等新产品,企业却没有投入较大的精力研制。

在高新技术领域也出现了发展方向趋同的现象。东北三省医药工业特别是生物基因工程制药发展较快,哈尔滨、长春、沈阳、通化等地均把生物制药作为抢占市场制高点的突破口,众多企业都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研制开发,很多是在同一类药或同一产品上竞争,比如干扰素、红细胞生长素等。哈医药集团总经理刘存周向记者呼吁:这种现象是一种高层次的重复建设,如果长期这样持续下去,将会给国家造成更大的浪费。

东北三省不少有识之士认为,无论改造传统产业还是发展新兴产业,必须建立区域规划和省际协商的新机制,打破目前三省规划部门互不了解情况、长远规划频繁撞车的现状。如东北三省都想在玉米深加工上做文章,而吉林省在淀粉等产品上已形成在全国领先的规模和实力,如果其他两省从开发淀粉下游产品入手,就可以形成一个深加工的产业链条。

所以,突破省及部门利益和区域壁垒,携手共唱一台大戏已成东北三省的共识。从搞活国有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全局出发,东北三省正逐步推动区域优化和合作。辽宁省积极配合一汽集团的资产重组,沈阳金杯汽车、大连柴油机厂在加入一汽集团之后,均由亏损大户变成盈利大户。同时,辽宁转而发展汽车配套行业,至今形成较有规模的产业优势。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面临最主要的挑战是对传统的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进行根本改革。辽宁探索把辽河化工和锦化集团跨地区重组为华锦集团,但至今运行一年多了,资产不能划转、班子不能统一。辽宁省经贸委主任王华彬介绍,这必须进一步让企业从财政、税收、劳动就业、干部管理甚至户籍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制约解脱出来,形成合力。

大集团要当“领唱”

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原有的行政区划已经打破,所以东北三省应探索区域合作的新途径,其中以大企业集团为龙头进行资产优化重组,逐步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企业集团,是重要的途径,有很多工作可做。

在黑龙江省重工业城市齐齐哈尔市,四家近在“咫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各建有一套完整的煤气发生体系,造成大量资产闲置,能源浪费严重。据测算,每年因此至少损失数千万元。

这四家企业都位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的富拉尔基区,分别是中国一重集团、北满特钢公司、黑化集团和黑龙江玻璃厂。距离最近的两家企业相隔只有一两公里,最远的也不过三四公里。这四家企业原来的隶属关系和行业各不相同,都按照“大而全”的思路各自建了一套煤气发生装置。四家企业煤气生产能力总量达每年14亿立方米左右,其中生产能力最大的是一重集团,每年可生产煤气6亿多立方米,而生产能力最小的企业每年还不到1亿立方米。

重复建设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资产大量闲置,同时,生产分散,能耗高,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一重集团煤气生产能力现在过剩三分之一,燃气分厂的人员最多时曾达到500多人,精简后还有300多人,每年运行费用近亿元。而且,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不得不超量生产煤气,多余的煤气排空放掉。与一重集团距离最近的北满特钢的处境也不例外,煤气分厂约有400职工,29台煤气炉现在只开了12台,但运行费用居高不下,每年达9000万元。同样,黑龙江玻璃厂也只开动了3台煤气炉,其余两台长期停产。即便如此,黑化集团目前还要建设3号煤气炉,建成后的煤气生产能力还将扩大。

解决重复建设,打破旧有的条块分割格局,建立发挥区域优势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形成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大企业集团应当勇挑重担。中国一重集团总经理李叔彦最近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他结合本厂的实际算了一笔帐:如果4个厂打破各自封闭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专业化社会化的分工协作,进行资产重组和能源综合利用,仅煤气一项一重集团每年就可省下一半的运行费用,等于增加了数千万元的效益。目前,这家企业希望从更大范围内进行国有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大力推行资产一体化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所在,大连市机械系统很多企业原来都自成体系,每个厂都有铸造、锻造分厂或车间。记者采访时大连市正在实施专业化重组方案,关闭原在市区的大重集团、大连起重机厂、大连叉车总厂等企业各自的铸造、锻造分厂(车间),集中转移到郊区,以大重集团为主,采取企业共同投资的方式重组成新的铸造和锻造公司,有效组合了企业资源。

让企业成为区域优化的主体,改变单纯依靠自我配套的生产方式,根据市场需求,有取有舍地联手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是东北国有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吉化与抚顺石化都是自成体系的“大而全”式企业,一直强调企业内部配套,很多装置低负荷运行。今年以来,两家企业从区域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入手,重组原料供给方式。吉化集团停开自家的丙烯腈装置,转向购买抚顺石化的原料,不但减掉了企业因丙烯腈装备运行造成的1亿元亏损,也使抚顺石化丙烯腈装置实现高负荷生产,提高了效益。吉化集团总经理焦海坤介绍说,东北大型炼化企业都相距不远,企业结构关联性很强,区域优化的潜力巨大。

“突破”装备工业拉动转型

在东北采访,众多专家和企业人士认为,东北传统工业复兴的希望在装备工业,面对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素有我国“装备部”之称的东北装备工业,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东北应抓住这一机遇,尽快提升装备工业整体竞争力,以承担起老工业基地转型和升级的主导力量。

“国家装备部”需要更新“装备”

中国一重集团总经理李叔彦指出,装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以设备制造为龙头,一方面联系着材料、电子和零配件加工等行业,一方面带动其它各行各业的生产水平发展。正是装备的现代化促进产业的现代化。

从“一五”开始,东北逐渐形成了冶金成套设备、石化成套设备、电站及输变电成套设备、机床等一批门类齐全,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龙头产品。但是近年来,东北的装备工业发展步伐迟缓,主要企业生产均呈下降趋势。辽宁机械工业的年产值已经从过去全国的第二位退出前5名的行列,中国一重集团的年合同额从九十年代初的20亿元下降到目前的13亿元,以“三大动力”闻名的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长期开工不足。

就在东北装备工业生产萎缩的同时,全国装备工业市场却在不断扩大,从1987年到1997年的十年间,全国进口设备比重由18%升至49%,汽车、石化、纺织等行业进口的高技术装备占70%。目前,全国数控机床市场,每年近20亿美元的需求量,仅有1/3是国内企业生产的,2/3是进口的。国内企业提供的装备不但是低档的,其中的数控系统全部来自国外。

然而,面对日益扩大的市场,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差的国内装备工业满足不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目前,东北主要机械产品中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机械工业制造技术及装备仍处于机械化生产为主的阶段,与国外以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化、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生产阶段,大体还有15年至20年的差距,机械产品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造成一般机械产品严重积压,市场急需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装备工业的薄弱影响了工业的整体素质,一向被称为工业基础雄厚的辽宁省,近来却被南方的投资者说成是“工业基础薄弱”。1996年底,广东科龙集团投资1.76亿元,同辽宁营口冷藏箱集团合资兴建年产60万台冰箱的生产厂,科龙集团最初的计划是利用辽宁企业门类多,零部件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准备除冰箱的43个主件外,其余200多个配件全都在辽宁委托有关企业加工,然而两年多来,科龙集团寻求配套企业颇费苦心,发现在技术、质量上能够与之配套的企业实在难寻。

高技术含量、决定国民经济发展后劲的装备及零部件工业发展滞后,制约着工业各行业开发能力的提高,严重影响着国内产品的竞争力,出现国内企业“出大力挣小钱”的局面。在沈阳机床集团,一台普通机床售价4万元,低档数控机床售价14万元,高档数控机床的售价高达200万元,而每年的高档数控机床产量却少之又少。沈阳机床集团总经理姚俊喜谈起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每年,台湾的企业都要从集团购进大量低档的普通机床,然后加上数控系统,再销往全球,增值部分是普通机床价格的几倍。

中国一重集团是东北最大的母机厂,记者最近在鞍钢即将竣工的热连轧改造工程现场看到,新轧机生产线上的大型设备大多并排写着中国一重与一家国外企业制造。据介绍,一重加工的设备重达8000多吨,占工程设备总量的3/4以上。但最后算帐,这项投资40多亿元的工程,一重只拿到2.5亿元,其余大部分投资被用于购买国外公司的软件控制技术。重大成套装备的关键电控技术落后于人,使东北的装备工业只能担当起“打工者”的角色。

重装备“软”提升形成后发效应

把小巧的智能化软件技术,嵌入粗重的工业装备之中,使得传统大工业依靠高新技术注入新的活力,这一全新的发展趋势,将使装备工业产生跨越式的后发效应。也使装备工业成为老工业基地改造任务繁重的东北最有发展潜力、最应优先发展的传统产业。

辽宁省计委副秘书长胡建军介绍说,随着光电技术、光磁机电一体化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在装备工业的广泛应用,装备工业已经成为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最紧密,发展变化最快的传统产业之一。

东大阿尔派公司是辽宁一家在九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软件公司,去年开始介入制造业,生产数字化医疗设备CT,一跃成为我国唯一的CT生产制造商。作为一家软件企业成功打入高新技术的制造业,关键是凭借发展嵌入式软件,建立虚拟工厂,实现了软件与硬件的结合,打破了一直由国外厂商垄断国内数字化医疗设备市场的局面。

东大阿尔派制造的医疗CT,只有核心的软件部分和产品的总体设计由公司自己开发,其他所有硬件设备均外包给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等国内知名机械制造厂生产,同等型号的机器比国外每台售价低近一半。今年,东大阿尔派公司又采取同样方式相继开发出螺旋CT扫瞄机和数字X射线机等,形成了数字医疗设备产品的系列化和产业化。

东大阿尔派公司的做法,为装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启示。总经理刘积仁认为,软件产业的渗透性强,能够应用在一切传统产品中,提升传统产品的档次。重大装备智能化可以成为我国的优势,利用制造业的人力成本低与智能化的高附加值,综合提升竞争能力,从而带动其他工业各行业同步发展。

加快电子控制的关键技术开发,提高电控技术在装备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是带动我国装备工业上水平、上档次的捷径。大连重工集团在港口、冶金机械制造水平上居国内先进水平,但电控技术在产品的销售收入中还占不到10%,产品竞争只能停留在依靠降价这样的低层次上。从去年开始,大重集团重点对电控技术进行攻关,使自己产品的电控技术销售比重提高了一个百分点,就使企业产品的盈利水平大大提高。

重大装备国产化是装备工业起飞的基石

目前,我国老工业基地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设备严重老化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只有10%达到国际九十年代水平。在全球性的新一轮结构大调整中,我国工业要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到下个世纪初,全力实施产业升级和重要企业大规模技术更新改造。

巨大的商机摆在装备工业面前,需求增长要求率先提升装备工业水平,使其能继续在下一世纪“装备”我国国民经济,而提升装备工业水平的关键是实现重大装备的国产化。

近年来,东北装备工业的发展,都是伴随着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而成长起来的。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生产的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火电机组,就是通过给国内企业装备,初步实现了成套设计、成套制造的国产化,使我国在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制造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由于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比重并不高,使东北地区装备工业的总体水平,仍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石化企业需要的千吨级加氢反应器国际上只有两三个国家能干,中国一重集团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在容器炼钢、锻造、焊接等主要工艺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国内产品需求不足,造成一重目前的生产能力一年只能生产两台。据有关人士介绍,今后,我国石化行业将大规模地提高工艺水平,预计有14家较大的石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其中7家马上需要大型加氢反应器。如果不加大对装备工业投入,国内设备需求转向境外的状况将更严重,而国内企业也会很快丧失市场与改造提高的机遇。

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首先要转变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培育我国骨干企业作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总承包商。基于我国装备工业技术水平尚存有很大差距的现状,国家的一些大型重点新建项目或技改项目,往往是国外大商社或大财团总承包,但它们仅制造高精尖的核心部分以及供应机电配套件,绝大部分主体零部件分包给国内制造厂合作制造,结果使国内的装备工业并未得到关键技术。东北一家电站集团在由国外总承包商拿到的我国电站建设项目中,一般只能获得机械制造部分的合同,而占总投入近一半的电子控制技术,则由总承包方直接采购。因此,由我国骨干企业作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总承包商,到国际上采购所需的成套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才能真正达到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

其次,切实推进装备工业的战略性改组,提高装备工业整体竞争实力。当前,国际重大装备市场上通行“交钥匙工程”,即由一家大型企业或几家企业联合总承包重大工程项目,建成后一次性交付业主使用。而我国分割过细的行业界限,也使得分属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企业之间、缺少设备成套设计,无法进行成套设备的组合,竞争乏力。事实上,东北的装备工业企业拥有很强的配套能力,由于涉及分属不同城市,不同部门,无法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如沈阳生产的阀门、水泵是石化机械的动态部分,大连大冷集团生产的制冷部分是石化机械的静态部分,国内市场占有率都占50%以上,两者合二为一,就是石化通用机械成套设备,但一直很难进行资产的有效组合。

第三,建立数字化系统设计中心,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广泛吸收国有、非国有的大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加入,形成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技术联合体,选择能够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替代进口等关键产品的重要核心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不断推出高新技术向企业转移,提高国产装备的竞争力。

整体优化有进有退

优势互补转变运行机制

国有资产过于分散、国有经济战线过长,是造成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去年的一项课题研究发现,“八五”期间,辽宁对国有经济投入分别比江苏、山东多334、309亿元,是全国投入国有经济最高的省份之一;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却分别比上述两个省分别少2061、677亿元,致使辽宁在“八五”期间的发展速度仅居全国中游水平。研究的结果让辽宁省重新审视搞活国企的思路,单纯就国有经济抓国有经济,必将影响整个辽宁经济、包括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

刚刚结束的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发表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使东北三省开始把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背景下来思考。

如何调整国有经济比重,却让人颇费思量。依靠社会资本投资,增大资产总量的“分子”来调整结构,见效慢,时间长,还会出现重复建设。通过“减少分子”,即出让国有资产,发展还不十分壮大的非公有制经济尚买不起资产庞大的大型国企。

对此,东北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探索与优势民企资本对接,把国有经济“有进有退”引入实质阶段。它一方面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一方面,又介入民营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沈阳机床集团是我国最大的机床制造企业,他们在国有企业改组改制过程中,引入其他所有制成份,形成企业多元投资主体,迅速提高国有企业绩效,摆脱困境。沈阳机床集团经过对全市民营龙头企业进行慎重选择,最终与东宇集团达成合作意向。东宇集团是沈阳一家近年来快速发展成熟起来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以生产工业及民用电气设备为主,产品结构同机床集团相近,资产总值达12亿元,去年企业完成总产值4亿元,实现利税近亿元。

1998年下半年,沈阳机床集团探索与东宇集团进行局部合作。由东宇集团对机床集团下属的辽宁精密仪器厂实行托管。即机床集团将企业的经营权以合同形式委托给东宇集团有偿经营,合同期为3年。托管前,辽宁精密仪器厂因产品无市场,每年都亏损200万元,职工长年开不出工资。托管后,东宇集团大力调整精密厂组织结构,同时,依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向精密厂转移了调制解调器、工业控制用的变频调速器、高楼给水、电梯等四项自己企业的储备项目。东宇集团在不投资建新厂的情况下,利用精密厂原有生产能力迅速将技术转化为商品推向市场,同时,精密厂的存量资产也被充分激活。仅半年多时间,企业经营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目前全厂的月销售额300多万元,超出历史最好成绩60%多。

合作,初步显现出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对接的优势,双方决定进行更大范围的资本对接。今年7月,沈阳机床集团与东宇集团、东宇电气等5家企业合资组建沈阳装备工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亿元。沈阳机床集团拿出控股子公司沈阳机床股份公司55%的资产纳入新公司,占新公司资产总额的49%,东宇集团、东宇大厦、东宇电气3家法人企业出资股本占45%,北商技术出资股本占6%。新公司形成多元的投资主体,共同建设我国数控机床开发制造基地。

国有企业引入民营资本,首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沈阳机床集团在“八五”和“九五”期间,一共投入8亿多元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达400台套,率先具备了批量生产数控机床的工艺装备优势,尽管民营企业发展很快,但要达到国有企业巨额存量资产的规模,还需经过长期的积累。而东宇集团也拥有国有企业所不具备的机制优势和人才优势。东宇集团利用企业灵活的机制,广泛吸纳人才,目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600名,其中硕士、博士就达140人,而沈阳机床集团硕士生仅有13名。重组后的新企业采取现代企业的分配、用工机制,组建雄厚的科研力量,开发先进的机床数控系统。其次,由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合资组建的企业,就可以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一个全新的空间之下,避开原来国企内部的束缚。沈阳机床集团总经理姚俊喜说,在新公司内,可以真正按照规范的公司制来运作,由我任董事长,东宇集团总裁庄宇洋任总经理,实现了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法人治理体系。

介入混合经济提高资本效率

针对东北出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进行资本对接的探索,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宋冬林认为,这是从搞活国民经济的角度来搞活国企的探索。市场是着眼于全社会配置资源的,国有资产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因此,国有资产重组不仅要着眼于国有经济,更要着眼于搞好国民经济,在全社会范畴得到优化。

近年来,老工业基地沈阳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已经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1997年的45.3%上升到目前的53.7%,并涌现出沈阳和光集团、同联集团等一批有实力的民营龙头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处于领先优势,带动形成了民营科技的产业群体。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国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结合,打下了基础。

沈阳化工集团通过向民营企业投资,介入高风险、高回报行业,共担风险,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和盈利能力。去年,沈阳化工集团向民营企业沈阳保龄宫娱乐发展公司参股,合资收购了沈阳建设银行一栋停建多年的大楼,组建昊源物业管理公司。随后,化工集团又参股民营企业沈阳万华投资公司,使企业在从过去单一的化工行业,涉入房地产及物业等领域,避免了独自跨行业经营的风险。至今,沈阳化工集团投资民营企业的两个项目已获利2000多万元。

东北的国有资本还通过股份制吸引和组织社会资本,有效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吉林省通化市是近年来新崛起的一座“医药城”,“八五”期间,医药工业年创利税占全市工业利税总额的一半。通化医药工业发展的关键是适时地对一批重点医药企业进行股份制改组,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规模优势。到去年底,这个市先后有17户医药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其中东宝集团、金马药业、白雪山药业等公司成功上市,共募集社会公众股金5.4亿元。上市医药企业把募集的资金投入到新产品开发中去,相继开发出镇脑宁、东宝肝泰等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新产品。通化东宝集团投资1.2亿元,开发治疗糖尿病的基因人胰岛素,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第三个能生产人胰岛素的国家。

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任务繁重的辽宁,积极利用国内外证券市场对国企改革、改造与改组的“助推器”作用,截至今年上半年,辽宁省共有49家上市公司,其中有国有大中型企业26户,发行和配股共筹集资金194亿元。证券市场的强大融资功能有效地改善了众多上市企业的资产结构。调查表明,在全省上市募集的194亿元资金中,有近100亿元用于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使老工业基地的设备水平、产品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培育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并涌现出东大阿尔派、大连大显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辽宁省还通过支持优势企业股票上市,走出了一条上市企业利用募集资金兼并困难企业,帮助困难企业摆脱困境,加速优势企业低成本扩张的新路子。辽通化工利用企业上市募集到的巨额资金以注入资本金、承担债务的方式兼并了锦西天然气化工厂,成功地实现了“双赢”,被业界称为“辽河模式”。据统计,辽宁全省股票上市募集的资金中有20亿元用于企业兼并重组,盘活了相当数量的存量资产,促进了一批企业组织机构的调整。

高起点培育新兴替代产业

东北要在下个世纪初实现经济的大跨越,靠旧有产业支撑是难以达到目标的。东北三省正用市场经济模式多途径兴建新兴替代产业,争取在下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中,抢占国内外市场的制高点,以重新塑造东北新的产业优势。

高起点切入实现跨越式发展

发展高技术产业,必须逐步掌握关键技术。从我国目前的产业情况看,只要瞄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高起点切入”式引进,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消化吸收变为自己的,其产业完全可以做大。

大连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是国家实施“八五”计划中的“全国录像机专项工程”,由全国9家企业联合投资组建,总投资近15亿元。1992年组建之初,华录主要生产录像机关键件。但由于国内市场变化,产品销售不畅。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华录与日本松下合资,进行“高起点切入”式调整,重点是引进国际上数字化的视听信息产品关键件,重新定位主导产品方向。

中国华录松下电子公司副总经理张坚志说,如果华录不进行“高起点切入”,生存下去很困难。去年,华录公司开始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数字光盘和DVD关键技术,针对机芯和集成电路技术难点,组织国内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现已基本消化吸收。今年是中国华录产业调整的最后一年,他们在实现大幅度减亏的基础上,又确定了下个世纪初的产品发展方向:以数字化关键件CD光驱、DVD机芯、高级汽车音响机芯为主导产品,成为国内最大的生产销售基地。同时,为了避免中国华录原生产线中部分设备的闲置,他们今年还将成立大连华录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与美国相应的公司进行技术合作,以生产为计算机配套的电机为主,积极为国内外计算机生产厂提供配套,以求成为国内最大生产基地。

同时,实施不间断的技术创新是东北新兴产业能否壮大的关键。沈阳市重点企业集团已初步实现与国际经济接轨,率先进入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的发展阶段。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新上任不久的哈医药集团总经理刘存周,在集团实现产值、利税、利润连续多年爆发滚动式发展的好形势下,提出用民族精神发展医药产业的思路。他认为多年的仿制西式药品发展道路,不会使产业做强,更不会把自己民族的“品牌”做大。哈医药现在已从人才和技术创新机构抓起,围绕北药开发和基因生物工程开发,以民族创新精神与知识经济增长相结合,壮大产业规模。今年上半年,他们开发出10多种北药新产品,利润达9600万元。

东北有一百多家全国闻名的高等院校和众多的科研院所,大中企业又聚集了众多的科技人才,只要政策好、机制新、环境宽松,他们中将有一批人才能为东北产业新发展做出贡献。这是实现“高起点切入”的最大动力。短暂10年间,刘积仁和东软集团“谜”一般在黑土地上迅速崛起:近六年以百分之百的高速增长,开发出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多种计算机软件产品,并打入国际市场。刘积仁打中国软件牌,最近几年里先后完成了与日本阿尔派公司合资,股份制改造等做强产业的举措,目标是在下个世纪中国这片热土上建立一座中国自主版权的软件基地。

集中力量壮大新兴优势产业

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集中力量用新增量带动存量发展,实现产业团队式高水平发展。吉林省的汽车、石化产业一直是全省的支柱。但吉林省委、省政府居安思危,经过调查研究,抓住机会、抓住电子、医药和食品工业三个关键的大产业大项目,集全省之力培养成支柱产业。如今,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技术创新的发展,使吉林省崛起电子、医药和食品三个产业群,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龙头”。据统计,这三个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量占全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增量的七成以上,电子成为全省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医药成为全省效益最好的行业。

在电子工业上,他们瞄准世界最先进的电子新产业——液晶,迅速加大投资力度,以新的液晶工程为龙头,带动原有电子工业迅速提升,搞活全省电子工业。液晶是二十一世纪最关键的产品和技术之一,其对社会的影响不亚于大规模集成电路,被称为巨微电子,做为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关键件,其应用广泛,市场潜力十分巨大。这个省的液晶项目是按材料、器件、模块、应用整机一条龙模式规划和发展的,以液晶为核心,发展上、下游产品,形成产业群。中科院长春物理所是我国液晶研究基地,液晶工程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国内外的竞争中形成领先优势。目前,计划投资50亿元的液晶工程已完成投资额10多亿元,一期工程全部完工,二、三期工程也取得阶段性成果。液晶自1998年上半年投产以来,月销售产值超过1000万元,新品开发达400种,市场十分看好,大部分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正在建设中的液晶三期工程彩色TFT-LCD先导工程,是整体布局的关键,代表了液晶产业的最高水平。

吉林省电子工业局局长邢彦文介绍说,这个省充分发挥液晶产业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思想、带动电子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所为,就是把主要精力瞄准液晶产业群,加速发展,达到明年完成全部投资;有所不为,就是年内对传统家电企业的存量资产进行重组,并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50万平方米土地建立长春电子城,与液晶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工业团地。

以“增”激“活”天地宽

尽管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升级步伐缓慢,但由于新兴产业的陆续崛起,使东北旧有的重型经济结构正孕育着历史性变化:宏观结构正在一、二、三产业比例置换上显现生机。以大连为前沿,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轴的四大中心城市,率先给东北板块多年的结构固化带来三次产业不断升级的亮色。

长期以来,东北第二产业居主导,比重达60%以上,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的市场化、服务化、社会化程度低。新一轮的调整到来为东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九五”以来,东北四大城市近3年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沈阳为例,三个产业的GDP结构与就业结构大致在同步高级化,1997年至1998年,沈阳第三产业已超过一、二产业总和,占GDP的50%以上。从1996年开始,这个市财政收入四成来自第三产业,下岗职工七成走进第三产业,整个城市经济正在变换一个支撑点。

有专家估计,东北四大城市到下世纪初也将如此,服务业超过工业和农业的比重已是大势所趋。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经济增长为二、三产业“双引擎”牵动,正在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引擎”推动发展。

标签:;  ;  ;  ;  ;  ;  ;  ;  ;  ;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突破_沈阳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