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理论及模型的局限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古典主义论文,局限性论文,微观论文,模型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传统的微观经济系统模型
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理论我们将其称为传统经济理论。从传统经济理论角度看,微观经济系统是一个简单的封闭系统,它只包含两个要素,即消费者和生产者。消费者和生产者通过市场进行交换,达到系统内物质流与信息流的循环,从而实现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在市场交换过程中,消费者是商品的购买者,同时又是劳动力和资金的供应者;生产者(或称厂商)是商品的供应者,同时又是劳力和资金的购买者。这样,在不同的意义上,他们的位置关系会发生互换。由于生产者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消费者则追求效用最大化。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系统内的物质流和信息流将无休止地循环进行,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也就无休止地持续下去。
这就是传统经济理论所描绘的微观经济系统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消费者与生产者都是纯理性的“经济人”。即是说,他们唯一的目的是追求自身利润或效用的最大化;他们具备完全的知识和智能,有充分的信息和对未来的合理预期,有相当理性的机械思维方法——这是一种被抽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经济人”,他们的任何决策都不受情感及社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因此,这种决策也是完全符合自身利益的。
至于连结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市场,必须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这样,它不仅是连结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桥梁,而且是整个系统运行的控制枢纽。系统中物质流及信息流的质和量的控制,完全由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完成。
这个系统运行的核心是供与需的“均衡”。在系统中,由于价格连续不断地变化,消费者与生产者都将根据自己的最大利益准则来调整需求和供给,并在这种反复的调整中达到交易双方共同接受的某个均衡价格,这时市场全部结清,既无多余的需求,也无多余的供给,这就是均衡。系统的稳定与运行,完全建立在这样一种均衡的基础之上。
用数学形式表示,即:
┌Q[,d]=f(p)
│Q[,s]=g(p)
└Q[,d]=Qs
其中Q[,d]表示需求量,Q[,s]表示供给量,它们均是价格P 的函数,第三个方程即表示“均衡”。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过分简单化和理想化的模型与现实的微观经济系统到底相距有多远?
二、传统模型的封闭性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封闭系统是不可能长久运行下去的。因为在封闭系统中,系统的运行必将使熵无限增加,最后导致一切过程的终止。只有在开放的状态下,系统不断地与外在环境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不断排出熵,系统才可能维持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
现实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只是这种交换并不都在市场内进行,因此在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中没有表现出来。这种在市场以外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传统经济理论只好将它称之为“经济的外部性”。
经济外部性的概念首先由剑桥大学的马歇尔和庇古在本世纪初提出。他们认为,人类的许多经济活动,是被排除在市场作用机制之外的。这种经济外部性所产生的效果,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比如养蜂人的蜜蜂对周围果园和农田带来的好处便是有益的例子。然而经济外部性对社会的危害却比比皆是,最典型的莫过于自由排放条件下的环境污染。即是说,在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中,需要不断地从自然中获得能量和资源,同时又将其废弃物输出给自然。这就是系统和环境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换,如果没有这种交换,经济活动就不可能进行。这种能流、物流及信息流并不通过市场进行,因此不受市场的调节和控制。
这样,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生产者是不会自愿出钱来治理污染的,否则将会增加自己的成本而削弱其竞争能力。同时,由于并非完全通过市场来获取资源,非市场所获得的资源便是无价的,如空气、水、土地、空间等,其它的自然资源虽然进入市场交易,但其价格中只有劳动转化的价值而无资源本身的价值。例如煤炭的价格中只计入它的开采成本而并未包括煤炭本身的资源成本。这种资源和环境的无价必然造成资源的滥用和环境的破坏,其结果必然是“现代公地的悲剧”。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厂商理论以及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也必须是在一个封闭系统的前提下才成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述为:
Y=AK[α]L[β]
这里的Y表示产出,而K与L分别表示资金投入与劳力投入,A则表示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
生产函数理论的前提条件是:
(1)厂商生产单一的同种产品,且是业主自营。
(2)投入要素均充分发挥作用。
(3)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生产的数量不影响产品的价格。
(4)两种投入要素是可完全替代的。
显然,上述假定中的后三条都与现实的经济系统相距甚远,模型所反映的生产系统完全是一种封闭的系统,与现实经济系统的开放性存在本质的差异。而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是不可能达到“均衡”的,因为均衡就意味着全部过程的中止,也就是系统的消亡。
三、传统模型的机械性
在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消费者偏好理论和效用函数理论建立在相当严格的数理逻辑基础之上,可以说是新古典经济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但是,就这一部分理论也与客观现实相距甚远。其原因就在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将经济系统看成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运动的系统,它的整个基础结构仍然停留在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规范——牛顿力学的基础之上。
公理化体系是自然科学严密的逻辑基础。它首先源于数学中非欧几何学,以后逐渐扩展到其它学科。在经济学中,效用理论是应用公理化结构最成功的范例。然而,消费者偏好公理中有些公理过份牵强,与客观现实并不吻合,例如偏好公理中的传递性公理就与实际发生背离。某个消费者在一定量的苹果和梨之间选择苹果,在香蕉和苹果之间选择香蕉,但是,没有任何的逻辑必然性认为这个消费者在香蕉与梨之间一定选择香蕉。
另外,在偏好公理中假设任何两种商品都是可替代的,减少第一种商品的数量,可用增加第二种商品来弥补。这显然也与现实生活相差太大。例如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增加帽子的数量无法弥补其食品的短缺。
由此可以看出,新古典理论的微观经济系统模型从最初的公理化假设起就与现实的经济系统发生背离。
理性“经济人”假设抽去了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将人变成了简单的赚钱和消费的机器。作为消费者没有情感,不受社会时尚及其他消费者的交互影响,更不受传媒及广告的影响,掌握完全的商品信息,并能迅速准确地作出比较和选择——这样的消费者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再从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原理来看,其数学模型是
┌maxU=U(x[,1],x[,2],…,x[,n])
│ n
└s·t∑P[,i]X[,i]=M
i=1
这里的U(x[,1],…,x[,n])为效用函数,M为消费者的货币收入,P[,i]表示第i种商品的价格,x[,i]为第i种商品的数量。
上述模型的前提条件是,消费者任何时候都以追求自身的最大效用为目标。但是,这一前提却又与“理性”消费者假设发生矛盾。因为前者只是一种“短视的”,追求眼前利益的消费者,根本谈不上“理性”。事实是消费者可能会放弃眼前的最大效用而追求长远的最大效用,比如增加储蓄,再比如农民省吃俭用以购买建筑材料准备盖房子。
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原理一样,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理也过份简单地把厂商抽象为精明的只会赚钱的机器人,而整个生产过程不过是一种可逆的机械运动。
四、传统模型的片面性
系统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系统整体的功能可能大于其系统内各要素功能的总和。换句话说,在一个系统内如果把各种要素分割开来考虑而忽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永远不可能认识这个系统的全貌。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模型方法的缺欠,还在于把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分割为一个个的简单系统,然后把这些分割的简单系统叠加,而忽略分割开来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例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既用之于微观经济系统,又常用之于宏观经济系统分析,这无疑意味着宏观系统只是若干微观系统的简单叠加。
在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中,市场是连接需求和供给的桥梁,供需不平衡则势必产生竞争;竞争的出现,推动着供需关系由不平衡趋向于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竞争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动力机制。
从长远来看,厂商竞争的动机是达到利润最大化,但在一定的时期内,盈利并不是厂商的唯一目标。一般来讲,厂商竞争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追求利润动机。 厂商希望产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以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2)市场占有动机。 它要求市场容量扩大、市场范围延伸,市场占有率提高,并创造新的市场。(3 )企业发展动机。它要求企业发展并保持经济规模,以使产品的平均成本降至最低。(4)创造企业形象的动机。
在一定时期内,厂商的竞争动机可能只是上述一种或几种,比如在激烈竞争中,为了击败对手,厂商可能采取不盈利甚至是亏本的战略,目标只在扩大市场占有率;另外,为了树立企业形象,厂商也会花费大量的资金做广告或捐赠公益事业。当然,追求企业发展与创造企业形象都是为了长远的最大利润。如果把企业从诞生到消亡看成一个生命周期,则我们也可以说,厂商竞争的目标是“生命周期利润总和最大”。而在传统微观经济模型中,将厂商竞争动机过份简单化和片面化了。
在传统的微观经济系统模型中,厂商的竞争以价格为手段,各厂商力图通过降价手段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从而增加盈利,以取得竞争优势。不论是著名的古尔诺模型,张伯伦模型,还是对策论模型等,其中的厂商均以价格为竞争的唯一手段,这显然与今天的商业竞争有极大的差别。实际上,厂商的竞争除价格竞争外,还有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不是以价格而是以创新为主要手段来进行的。这种创新的直接目的,并不是降低生产成本,而是开拓新的领域,创建新的市场。
不可否认,在市场上价格竞争是最基本的竞争形式,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价格竞争都处于重要的地位。完全脱离价格的市场是不可思议的。尽管在任何时候,非价格竞争都不会完全取代价格竞争,但厂商的非价格竞争具有同样的重要性。非价格竞争包括信息情报、广告策划、名牌战略、售后服务等等。厂商的最优策略,应是协调手段与非价格手段的适度关系,以形成最有效的竞争方式。然而在传统微观经济的竞争模型中,很难同时考虑价格竞争与各种非价格竞争的交互作用。
五、现代经济学呼唤新的系统分析方法
十九世纪下半叶,以瓦尔拉为代表的洛桑学派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将大量的数学方法引入经济学,开创了经济学向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和物理学)借鉴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这无疑是经济学的一大进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即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以后,经济学的数学分析方法不断地得以深化和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形成了新的内容广泛的学科——数量经济学。
但是,传统的经济理论及方法难以解释复杂而多变的现实经济规律,因而不断受到经济学家们的责难和批评。根本的问题不在于经济学向数学方法的借鉴,而在于经济学的数学分析方法过于落后。现实的经济系统应是开放的,耗散结构的和非线性的复杂巨系统,而传统的系统分析方法却将它当成封闭的、线性的和机械运动的简单系统。两者之间当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因此,经济系统分析的出路在于方法论上的彻底变革。现代经济学呼唤新的系统分析方法的诞生,这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将建立在现代物理学和现代数学的基础之上,特别是非线性理论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等的基础之上。当然,经济学方法论的变革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创立非线性复杂系统的系统分析方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这场变革是必然会到来的。
标签:经济学论文; 微观经济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经济论文;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