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的总体演进_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的总体演进_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整体嬗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商业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话题是财务重组、股改引资、首次公开发行及公司治理改革,引进外资股东是否有必要、是否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则属于年度最有争议的金融焦点问题。整体上看,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处于体制创新、机制变革及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关键阶段,打造全球优秀银行的思路更为清晰,“整体嬗变”则是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年度变革发展态势最恰切的描述。

综合改革全面推进

2005年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加快、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的一年。

2005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稳步发展,经营规模持续增长,展示了良好的成长性和显著的发展潜力。2005年前三季度,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从315989.8亿元跃升到359644.6亿元,增长13.8%,总负债由303252.5亿元增加到344580.3亿元,增长13.6%。前三季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由169320.5亿元增至191532.2亿元,增长13.1%,总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53.3%。各项负债由162146.2亿元增至183695.2亿元,增长13.3%,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53.3%。

经营效益进一步提升,投资价值进一步显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近年来经营效益持续好转的基础上,又赢得了更大的进步,展现了较强的盈利能力和巨大的增长潜力。以工商银行为例,经营利润由2000年的100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747亿元,年均增长65.32%,效益增长速度在全球大型银行中无出其右者。2005年前三季度的经营利润已经达到644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实现的228亿元经营利润中,账面利润达到了131.4亿元。2004年该行经营利润747亿元中账面利润仅体现为31.56亿元。

资产质量显著改善,经营风险持续降低。在国家政策帮助与自身努力的共同作用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大幅下降,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率实现持续“双降”。2005年第三季度末,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0175.4亿元,比2004年末下降了5575.6亿元;不良率为10.11%,比2004年末下降了5.46个百分点(参见下表)。

2005年前三季度中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单位:亿元;%

2005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占全部贷

占全部贷

占全部贷

余额余额

余额

款比例 款比例 款比例

不良贷款 18274.5 12.4 12759.4 8.71 12808.3 8.58

其中:次级类贷款

3410.1

2.3

4092.8 2.79

3955.0 2.65

可疑类贷款9353.0

6.3

4930.4 3.37

5110.9 3.42

损失类贷款5511.4

3.7

3736.2 2.55

3742.4 2.51

不良贷款分机构

主要商业银行 17128.4 12.7 11637.3 8.79 11707.3 8.70

国有商业银行15670.5 15.0 10134.7 10.12 10175.4 10.11

股份制银行

1457.9

4.9

1502.6 4.66

1531.9 4.51

城市商业银行 1073.8 11.5

1038.9 10.43

1027.1 9.74

农村商业银行

36.2

6.1 45.0 6.38 41.8 5.80

外资银行

36.0

1.2 38.1 1.14 32.2 0.92

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建设银行成功上市。继2003年末国家选择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以来,2005年4月又启动了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到6月末,工商银行顺利完成财务重组。10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实现首次公开发行(IPO),面向全球发售264.9亿股H股,发行价为每股2.35港元。按2005年预估值计算,相当于1.96倍市净率、13.9倍市盈率。香港公开发售部分共实现42倍超额认购,国际配售部分认购倍数超过10倍,售股取得很大成功。建行上市集资额接近80亿美元(考虑建行15%超额配售权的行使,则本次发行筹资规模将达到91.8亿美元),成为香港市场有史以来集资金额最高IPO,在全球十大新股集资活动中将超越分别排在第六和第七的美国卡夫食品和瑞典电讯(筹资额分别为86.8亿美元和86.4亿美元),位居第六。

体制创新加快,经营机制显著改善。目前,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综合改革均取得阶段性成效,财务状况明显改善,公司治理改革和内控机制建设进程加快,呈现出改革上下联动和流程改造向纵深推进的新格局,各项改革全面展开:中国银行分支机构流程整合和机构改革方案已经确定并开始实施,并强化了财务管理机制改革和加强了风险管理;建设银行完成了机构扁平化改革,并着手对主要业务流程实行垂直化管理,启动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项目,对财务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改革;工商银行则开启了包括十多项内容的公司治理综合改革项目。

公司治理改革成为重点

公司治理改革继续成为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主要内容,规范公司治理架构、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强化风险管理、重塑业务流程则成为公司治理改革涉及的关键问题。

构建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是公司治理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工、中、建行已经构建了较为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完成了公司章程、“三会”议事规则、董事会所属专业委员会议事规则、运作机制等文件的起草、表决和报批工作,上述文件已正式生效。三行还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行公司治理文件的要求,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三行董事会下属各专业委员会的设置也已完成,虽然名称有别,但专业委员会覆盖的领域基本包括战略发展、审计稽核、风险管理、人事薪酬、关联交易等几大领域。

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是公司治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董事会决策的独立性,三行均按规定,聘请了国内外知名人士作为独立董事。工商银行的三名独立董事分别为原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前高盛证券总裁兼执行长约翰·桑顿(John Thornto)以及现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钱颖一。建行的独立董事是日本著名银行家八城政基先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宋逢明教授以及原香港会计师协会主席谢孝衍先生。中行的三位独立董事分别来自加拿大、伦敦、香港,分别负责风险政策委员会、关联交易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成为规范治理的重要目标。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开始着手确定全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战略,提高持久的风险掌控能力。首先,各行均开始从集团层面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即以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以集团风险管理部门为牵头组织部门,包括海内外分行垂直式的直接管理、集团职能部门式的窗口管理以及有关附属机构董事会式的参与管理,负责全行风险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其次,各行不断增强内控部门的独立性,打通内控部门直接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长和监事会报告的直接通道,设计、构建完善有效的内部审计架构。最后,各行均全力加快实施整体、全程和量化的全面风险控制,建立覆盖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风险评估、监测及拨备计提制度与体系,努力培育科学、审慎、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加快组织机构扁平化、业务流程合理化改造是提高治理效率的重要举措。国有商业银行目前正致力于实施扁平化的垂直管理模式,整合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优化机构设置和网点布局,搭建“垂直管理为主,横向管理为辅”的组织结构。具体方式是按照客户类型与需要设置几大总部,分属前中后台,前中后台相互分离、彼此制衡,几大总部对各自业务条线的成本、收益进行独立核算。这些改革目前虽处在审慎论证和试点阶段,但已端倪初现,前景清晰。

引资争论举国瞩目

国有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中是否需要引资、引资价格是否合理、是否会影响国家金融安全,成为2005年中国金融界争议最大的热点问题,成为举国关注的重要争论。

2005年年中,一篇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金融版图告急”的文章在网络盛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篇文章针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得失,提出一系列疑问。譬如:国有银行应当引进外资,还是引进民营资本?国有银行是否有必要引进外资?引资价格是否合理?国有银行股权是否被贱卖?引进外资是否影响国家金融安全?该文甚至设想“把交通银行、中国银行托管给招商银行的管理团队,也许是一个成本和代价最小的改革。

面对这些疑问与争论,一系列严肃的研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专家们较为一致的意见是: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新时期我国银行业改革中具有开拓性意义的重要举措。在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过程中要严格流程、把握原则、审慎论证,但不宜用激情压过理性,用理想主义的论调否定、怀疑引资成效。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国有银行在境内外市场成功IPO的关键性举措之一。战略投资者通过尽职调查,充分了解国有银行的经营状况、投资价值及潜在风险,增强了国有银行的市场透明度及公信力,无形中将为国有银行境外上市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建设性策略。公司治理改革的推动需要建立多元股权平衡制约的公司治理架构,如建设银行就引入了宝钢、长江电力等发起人股东。如果法律允许国有商业银行交叉持股,可能会带来关联交易等一系列新问题,引进境外金融机构投资者就成为推动国有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现实选择。

境外战略投资者有利于提升中外资银行的业务合作水平,担心引资影响国家经济安全是不必要的,全球化和本土化要相结合、相推动。引进外资有助于了解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惯例,为自己“走出去”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提高引资成效是引进战略投资者时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解决引资后的利益机制协调问题,提高业务合作水平,并有效贯彻“竞争回避”原则。目前引进民营资本的渠道是畅通的,民营资本可以在引进发起人股东时进入,也可在首次公开发行时投资入股,不存在所有制歧视。

整体看,2005年的引资争论既有积极意义,又有负面的声音;既有理性的论证,也有简单化、情绪化的宣泄。但是整体上看,仍然是争论各方共同推重的态度。更为审慎、全面地思考引资得失、着眼于扩大引资成效、更为自信地评估国有商业银行的投资价值,则是这场争论中的显著的共识。

创造长期投资价值

外资纷纷入股国有商业银行,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具有显著的投资价值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更多新的发展机遇,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条件和独一无二的投资价值。

“受益于经济发展”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首要的投资价值。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改革开放的2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9%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名义增长率高达14.98%),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2.9%,实现了世界少有的长期增长奇迹。作为中国银行业中最具有竞争优势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必将极大地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增长,成为具有良好成长性和强烈变革精神的商业银行。

“受益于基础”将是国有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一大亮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承担着全社会80%的支付结算服务,已有的网络、规模、客户和技术优势将为未来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本土优势的确立也为全球竞争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受益于技术”是国有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显著优势。国有商业银行国内领先的科技装备水平将为未来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强大的技术投入将为长期发展打造雄厚的技术基础。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已拥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业务运行系统,率先实现了数据集中工程,已经实现了全行业务数据的实时处理和集中控制。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也在锐意进取,全力推动数据集中工程建设及新一代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在强大的技术支持下,基于数据仓库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信贷管理系统等,都在快速建立和完善。在技术引领的金融发展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的技术优势有望进一步转变为竞争优势和经营效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

“受益于体制创新”将是国有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历程中经历了长期的淬炼,近年来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和IPO更为自身变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积极的变革、强大的政治动员力量和金融员工特有的“三铁”传统,都蕴藏着巨大的改革力量,并将在体制创新进程中不断迸发。

仍然面临系列挑战

不容否认,未来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挑战与困难,存在一些发展中的新挑战:

首先,改制上市后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监管规则及信息披露的新要求。按照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标准,构建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已成为各行近期重要的改革议题。

其次,在未来经济周期性变动等可能条件下始终保持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是财务指标已达国际先进银行中上等水平的改制银行面临的新问题。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推动经营转型,在硬化资本、成本和风险约束的基础上,优化业务和收益结构,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的战略任务。

再次,提高持久的风险掌控能力将是国有商业银行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高成长、高风险仍将是未来中国金融市场的显著特点,提高风险掌控力始终将是国有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这是至为切当的评论。在战胜挑战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不断自我超越,是正在整体嬗变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自我写照。

2006:蓄势待发

2005年的业绩彰显了国有商业银行巨大的发展空间,提升了人们对国有商业银行变革发展的强烈信心。即将到来的2006年给了人们新的期待,乘势而上、向国际优秀银行迈进则是2006年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调。

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构将是2006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主旋律。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普遍观点是:商业银行薄弱的管理和治理结构可能引发储蓄和信贷危机,良好的管理和治理结构则会给银行良好的回报。在2005年公司治理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运作规程,规范决策、审计、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信息披露和内控建设,打造国有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长效机制,已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

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基础上成功实现首次公开发行(IPO)将是2006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焦点。在建设银行已在港成功上市的基础上,预计2006年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也将相继实现首次公开发行。这两家大型金融航母驶入资本市场注定将打造股票市场的一系列记录,特别是中国工商银行的上市将成为吸引全球投资者眼球的重大事件。

全面提升竞争力、蓄势备战仍将是2006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心议题。历经改革开放20多年的高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实力已有了巨大的提高。三家改制银行资产利润率(ROA)、股东权益回报率(ROE)、不良资产率、资本充足率等衡量银行经营水平最主要的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银行中上等水平(一些指标已达到国际优秀银行先进水平)。进一步要做强、做大核心优势业务,提高人均利润率等反映经济效率的指标排名,打造长期稳健发展的雄厚基础,将是面对金融全面开放挑战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

2006年是中国金融对外全面开放的一年,一个新的全球银行业同台竞争的新时期即将到来。

标签:;  ;  ;  ;  ;  

国有商业银行的总体演进_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