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对策_科技论文

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对策_科技论文

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发展论文,中国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资源,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切实推进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焕发出新的活力,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对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作出了重大贡献。

整体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的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003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已跃居世界第5位,连续两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产生,反映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呈现上升态势,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8年来首次超过来自国外的申请,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增幅达到31.3%,超过了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增长的势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7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1001.6亿美元,同比增长62.7%,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已达25.1%,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68%;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总支出超过1500亿元,增长速度已高于发达国家,占GDP的比例达到1.32%,其中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已超过60%;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出现一大批技术水平较高、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长期以来社会发展中科技支撑相对薄弱的局面正在得到扭转,科技在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经过20年的科技体制改革,现在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构筑的研究开发新格局,科技与经济结合取得重要进展,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初步体现,国家科技资源配置逐步优化;242个国家级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基本完成转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明显成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成绩显著,结构调整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实力增强,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发展科技中介组织、风险投资及退出机制等问题已开始得到重视,信息网络、数据、文献、大科学工程等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创新队伍不断优化。近年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已被社会广泛接受。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持续增加,研究环境的明显改善,相继实施了“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计划”、“长江学者计划”等一系列科技人才培养与吸引计划,国家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留学人才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为科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平台。到2003年,我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了300万人,从数量上看,与美国、日本人才总量已大体相当;科技人才的布局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局面开始改变,企业研发人员已占全国总量的60%左右;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发生明显改观,人才队伍的代际转移基本完成,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创新实践中脱颖而出,承担863计划的科研人员中,年轻人占到一半以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学者占69.8%,获得2003年国家科技奖的成员中,40岁以下的占到39%,40岁到50岁的占到32%;留学人员回国数量持续增加,年递增率达13%以上,目前回国工作的留学人员大约16万人,许多留学归国人才已走上科研院所的领导岗位,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计划,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的骨干力量。

近些年,我国科研领域涌现出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空间科技领域:“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取得圆满成功,成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的航天科技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在应用卫星和应用小卫星研制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加强了我国的对地监测能力和空间通讯服务能力,“双星计划”探测1号与探测2号顺利升空,获得了空间环境一批重要数据,成为建国以来第一个大型空间科技国际合作项目。

信息科技领域:CPU设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制呈现群体突破态势,“龙芯”系列通用芯片研制成功,多媒体专用CPU方舟3号等研究取得进展,为我国结束信息产品“无芯”的历史迈出了坚实步伐,采用深亚微米CMOS工艺研制的光集成芯片,最高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0Gb/s,已进入世界前列;“银河”、“深腾”和“曙光”等大型计算机研制成功,使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华为的第五代路由器已成为国内新建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的主力机型,并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我国提出的宽带通讯技术标准已被国际采纳,成为新一代无线通讯的三大备选国际标准之一。

生命科学领域:我国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解决我国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基因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精确图、水稻(籼稻)基因组测序、水稻(粳稻)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和蚕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批功能与疾病基因,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基因组学研究强国之一;用于癌症检测、丙肝诊断、遗传病检测等方面的生物芯片,已进入临床使用,标志着我国生物芯片研究已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实用阶段;国家投资的“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专项建立了新药筛选、新药安全评价、临床试验、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化制备等科技平台,推动了我国的药物研制,加快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能源科技领域:煤间接液化合成油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已基本掌握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合成油核心技术,为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燃料电池研究已经解决了一些关键、核心科技问题,正在走向产业化;油气资源勘探理论与技术应用取得重要进展;电动汽车整车、燃料电池轿车、混合动力功能汽车、高性能动力蓄电池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技术支持体系;在核聚变研究方面,我国HT-7超导托卡马克获得了超过一分钟等离子放电,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开始了首次运行,使我国迈进世界核聚变研究大国行列。

资源环境科技领域:在西部荒漠化治理方面解决了一些重要的科技问题,找到了若干沙地植被恢复、风沙环境综合治理和小流域治理的新途径;大陆环境变化研究为揭示地球系统过程做出重要贡献,黄土研究建立了独有的陆地环境变化记录,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支柱,揭示出青藏高原隆升等构造运动与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发现了东亚气候的不稳定性,并对东亚大陆与全球环境变化的联系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认识;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先进完善的短期数值气候预测系统之一,首次成功地预测了2002年冬季至2003年春季我国沙尘暴的发展趋势;对2003年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淮河中游地区成功进行了精确的航空遥感观测,为灾情评估提供准确详实的图像和数据,为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决策依据。

新材料科技领域:我国在光学晶体、稀土永磁材料、高温超导体和准晶态研究等材料科技方面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并研制出全透明KBBF单晶,提出并验证离子型声子晶体新概念;纳米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世界上率先制备出高纯、高密度、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能的纳米铜,制备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纳米材料——全同金属纳米团簇,在国际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引起强烈反响。

基础科学领域:我国在数学机械化证明、“量子避错码”和“量子概率克隆机”、非线性光学晶体新品种研究和有机分子薄膜的超高密度信息储存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进入世界前列;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誉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这两项研究分别获得2002年和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测定了菠菜捕光复合物的结构,这一成果使我国光合作用机理与膜蛋白三维结构研究进入国际领先水平;量子信息领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与实验的重大发现,被国际同行认为是“远距离量子通信实验领域一个重要的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相比,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还相对落后,我国的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还不强,能纵览全局的战略科学家和能带队攻坚的领衔科学家仍然不足;科技生产关系与科技生产力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几千年封建小生产意识与传统教育观念的残余仍束缚着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驱动和外延扩展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科学技术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体制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科技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尚未真正走上依靠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为了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当前,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在科技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和发展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系统研究科学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为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做出贡献。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爱国奉献、创新为民的科技价值观,还要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的科技发展观。坚持科技创新以人为本,依靠人才,创新为民,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树立创新跨越的勇气和信心,提高我国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不断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创新贡献;鼓励竞争,加强合作,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科技资源的创新效益;加快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和产学研分工明确而又紧密结合的创新体制,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保障科技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编制与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使我国的科学技术真正走在前面。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必须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从总体上部署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筹划我国科技总体布局和体制机制改革;要根据我国国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紧紧抓住事关我国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技术,紧紧抓住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大公益性科技创新,紧紧抓住世界科技发展的重大基础与前沿问题,突出重点,优先部署,集中力量,力争取得重大突破;要加强制度创新,发挥市场经济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效益,加强基础研究原始性科学创新,加强战略高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加强科技产业化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各级政府、企业、社会都应加强对科技的支持与投入,将对于科技的投入视为对国家、企业未来的最为重要的公共战略性投资;特别要使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而使企业自觉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使我国的科学技术真正走在前面。

三是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国立研究机构与研究性大学的骨干作用,市场的基础作用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加快推进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以提高国家创新体系单元和系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制订正确的发展战略,构建政策与制度规范,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建立科学高效的宏观决策与调控机制,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和资源配置制度,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在多数领域继续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尽快实现引进技术的本土化,在具备条件的重要产业或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少数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占领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科技与产业制高点;尽快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机制,密切产学研之间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完善市场环境,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创新文化,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具有战略眼光和卓越组织才能的战略科技专家和领衔科学家与工程师,建设一批善于攻坚、能够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的创新团队;建立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创造条件,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形成宽松、和谐、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科技人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继续吸引并支持广大海外留学生和学者,以各种方式,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贡献。

五是要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广大科技人员应充分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十分珍惜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期望和支持;坚持以爱国奉献、创新为民为宗旨;倡导解放思想、求真惟实、科学严谨、协力创新、力戒浮躁、专心致研、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开放合作、自主创新的学风和工作作风;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攀登科技高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做出重大贡献。科技界应肩负起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责任,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和良好风尚,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建立新型的科学与公众的关系,从公众被动接受科学知识,转变为科学与社会公众的交流和互动,使社会与公众对科技发展享有更多的知情权,从而进一步理解科技,支持科技,参与科技,监督科技,使科技成为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事业。

(此文系作者在全国政协十届常委会第四次学习讲座上的讲话,本刊有删节)

标签:;  ;  ;  ;  ;  ;  ;  ;  

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对策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