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进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向21世纪或更长远的未来,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也是21世纪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标准去观察、审视当代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各具有优势,后进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并最终达到后来者居上的目的。
江西是欠发达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会遇到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也有特殊性。①江西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资源的开发仍处在初始阶段,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资源,有效开发资源,并使之既能有力地推动当前的经济发展又能造福于子孙后代是江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②江西的工业、乡镇企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与全国其他一些地区相比,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环境状况较好,被污染的面积较小,程度较轻,这一环境状况为江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利条件;③江西是农业大省,如何做好农业这篇文章,使农业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是江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1、后进地区的优势
——可借鉴优势。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进者,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决策上的失误。无论是其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对江西来说都是可资借鉴的财富。成功的可以学习,失误的可以避免。
——一步到位的优势。这一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跳跃东部沿海地区的初始发展阶段,直接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缩短到达同样发展水平的时间。江西能实现这一跳跃的主要理由是:A.国内经济社会环境越来越好;B.后来者的综合实力也非先行者的昔日可比;C.先行者为后进地区提供了许多成功经验和可资借鉴的教训;D.后进地区有更多的发展模式可以选择。其二是跳跃东部沿海地区与国际接轨的初始阶段,直接进入多样化、高层次的高紧密度的接轨阶段。后进地区能够实现这一跳跃的主要依据是:A.经过十几年的频繁交往,世界更了解中国,中国也更了解世界,这是实现这一跳跃的基础。B.经济环境方面,中国关税连年下降,这就为江西经济介入国际经济体系创造了重要的,也是当年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经济条件。随着中国经济入关以及实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货币的改革步伐加快,为江西以及中国的大多数后进地区跳跃东部沿海地区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初始阶段提供了条件和良好机遇。C.经过10多年的改革,江西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能力要比当年的东部及沿海地区要强,时机也更成熟。
——环境优势。江西保持了一方较洁净的水土,如若能接受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辩证地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它将可能另辟蹊径,赶超先进。
2、江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努力防治环境污染。江西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目前,全省19个城市建立了烟尘控制区42个,环境噪声达标区22个。8条主要河流的水质基本良好, 赣南、赣中、赣北等区域有着保护良好的处女地,大气、土壤、水都比较洁净,与沿海和邻省比较,开发大宗无污染、无公害绿色产品,发展生态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
——营造森林生态系统。为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护环境,江西把植树造林作为协调两者关系的突破口来抓。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了消灭宜林荒山的目标。1995年全省林地达到1亿亩, 森林覆盖率由1983年的33.1%上升到50%,居全国第2位。活立木总蓄积量2.5亿立方米,毛竹10.5 株, 竹材产量居全国前列。 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1994公顷,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综合治理山江湖。江西山江湖区包括赣江流域和鄱阳湖区两大部分。丘陵是其主体,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9%。赣江则是连接山、江、湖的纽带,沿途汇入支流38条,滋润着近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了科学的开发利用,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洪旱灾害濒繁。省委、省政府于1983年决定,把赣江流域和鄱阳湖区作为一个大系统工程进行综合开发治理。经过历时两年半的“赣江流域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并将这项综考成果与鄱阳湖考察成果兼容并蓄,编制出《山江湖开发治理总体规划纲要》,成为江西资源开发、生态建设的纲领。10多年来,一些来自北京、南京、兰州等城市的专家学者与江西人民一道治理穷山恶水,开发荒地30多万亩, 开发水面近4万亩,带动各地开发荒山荒坡,改造中低产田800多万亩,有800多万人依靠垦荒造林,发展生态经济走上了致富之路。199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和中国对外贸易合作部联合召开了山江湖开发项目的终审会议。联合国两机构认为“山江湖项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可作为其它省区仿效的样板”。1994年,山江湖工程被选入我国政府为改善21世纪人类生活环境条件,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所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
——建设生态城市和乡村。江西在发展经济中,比较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一些地方在强化生态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靖安县近两年按照生态城市的标准要求,投入28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宽阔的街道绿荫成行,新建的楼房鳞次栉比,新铺的花圃草坪点缀其间,新办的10多个较大的工业企业,都是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极少的。经中南林学院测定,县城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每平方厘米高达6800个,细菌含量几乎为零。正是这种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投资,广东、湖南、南昌等地的房地产商在这里的投资额达2000多万元。南康县龙回乡曾经是个“山光、田瘦、人穷”的地方,1984年水土流失面积达3.96万亩,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80%。为改变这种面貌,这个乡遵循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护林与经济林相结合和乔、灌、草一起上的原则,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万多亩,治理崩岗100座,营造保水林5千多亩, 山丘披上绿装,河流泥沙下泄量减少了81%。他们以开发带动治理,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和南康柚、南安板鸭、瘦肉型猪等拳头产品,探索出一条治山、治水、治穷的新路子。地处吉泰盆地的千烟洲,过去是一片红壤荒山,土地裸露无遮,人烟稀少。经过长期的治理和开发,森林覆盖率高过61.3%,形成了能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红壤丘陵森林生态体系,土地利用率由80年代初的10.9%提高到现在的91.5%。从前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丘上林草丘间塘,河俗滩地果与粮,畜牧水产相促进,加工流通更兴旺”的富庶山林。千烟洲模式已是驰名中外。
——发展生态农业。江西按照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把农业开发与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种养加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在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了农林牧渔全面发展。不少地方根据生态原理,实行以综合利用为特点的无废生产和立体式种养,如桔杆氨化养牛,稻草栽培食用菌,牲畜粪搞沼气,沼气渣作肥料等综合开发利用。会昌县从当地实际出发,把猪——沼——果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头戏来唱,形成“猪粪下池发酵,沼气做饭点灯,沼液肥果,沼渣种茹养鱼”这样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生态循环产业链,保护了森林资源,解放了妇女劳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据1994年调查,会昌共建沼气池3100个,种植果树9万亩,生猪出栏13.73万头,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也产生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安市新街镇充分发挥农业生态技术的作用,相继建立了猪鱼循环养殖基地、种养结合基地、菜油套作基地和蚕桑基地,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农产品商品率和农民收入,成为江西农村小康路上百强乡之一。泰和县三平村的6 户农民在彭家岭上对1700多亩丘陵地进行林果鱼的垂直梯度综合开发,在果树行间套种茶叶、花生、西瓜,在村里建舍养猪养鸡,在山溪筑坝蓄水养鱼,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路。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江西,虽然具备许多独特优势,但也要看到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江西人口已近4200万,在全国居中上水平,人口压力已成为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在跟进沿海地区经济建设中,为引进资金项目急功近利,地方和企业存在忽视环境保护的倾向,若不及早提出警告,有可能不自觉地重走沿海地区的老路。因此,必须积极探索一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江西的战略选择。江西,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虑上,有2种发展模式可以选择:①沿着先行者的脚印一步一步前进(发展模式与发展阶段等均相同)②充分发挥后进地区的优势,直接引进先行者的先进产业、技术和发展经验,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显然,第一种选择是不可取的,否则后进地区将永远是后进地区。第二种选择才是后进地区正确的选择,这一发展道路既发挥了后进地区的比较优势,又吸纳了先行者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因此它使后进地区实现跳跃式前进后来居上成为可能。
江西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引进先行者的先进产业、技术和发展经验,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呢?战略上首先要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优先发展农业,重点突出地利用环境优势发展绿色、创汇农业;其次要引进高新技术稳步而有效地开发矿产资源、精深加工矿产品,形成较高起点的产业长链;第三要加大力度调整工业结构,扶持、改良一批骨干企业,放弃那些高能耗、低效益且污染环境的中小企业,特别是要抑制乡镇企业中规模小、污染大的工业企业的发展,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矿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提高整个江西工业结构水平和工业技术水平——而不是急功近利地盲目扩张工业规模。第四要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与此同时要致力提高人口素质和科技水平。
2、推进江西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思路
对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地区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只有快速发展经济,才能提供必要的能力和条件,逐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求在保持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制订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1)依靠科技进步求发展的政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于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三高”(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和“三无”(无污染、无副作用、无后遗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更多的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除利用地膜覆盖、温室培养、无土栽培、营养配合饲料、网箱养鱼等常规技术外,还要开发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微生物工程技术。当前的问题是,要制定和完善有利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加快传统技术改造,进一步消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尽快形成自主能力;充分发挥大中型骨干企业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努力建成高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针对农业生产特点,要把现有的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综合组装配套,在良种培育、种养加工技术、病虫防治技术、新农药研究开发、区域综合治理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的农村经济,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
(2)依靠结构优化求发展的政策
优化经济结构,就江西而言,第一产业需要加强,第二产业亟待提高,第三产业要积极发展。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财力、物力的可能,通过制定、完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政策,应着眼于弥补市场缺陷,市场有效供给。政策注意力转向企业不愿做或做不了,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领域。
在我国,农村经济由单一传统的农业向工业化过渡,乡镇企业起了重要作用,今后仍然要成为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重点。然而乡镇企业在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农村环境问题,也要有相应的防治政策。政策的制订既要引导乡镇企业合理布局,支持发展乡镇工业小区,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更多地采取经济制裁措施。要充分利用江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业。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准从温饱向小康过渡,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注重保健食品,再加上国外农产品市场对无污染绿色食品的需求无疑将会越来越大,江西应该大力发展,逐步实现区域间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依靠增加投入求发展的政策
生态农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多功能农业。增加投入是发展的物质基础。投入政策的重点是优先支持主要的物质投入,尤其是系统内无力自我增生的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和必要的微量元素、水分以及必要的能源投入。为了尽快改善一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在投入政策上要向一批具有改善生态环境作用的重点生态工程倾斜,如赣南山区水土流失区域治理。赣南等山区在保护森林、保持水土、建造水库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环境质量的收益却部分地体现在赣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带。因此,可从受益地区的用电用水中提取生态保护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南部山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至于赣江流域的其他重大工程,要实行全流域共同治理的办法,全流域受益、全流域集资,并在信贷利率上给予优惠政策,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
(4)依靠规模经济求发展的政策
规模经济是现代经济中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基本手段之一,也是强大区域经济实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途径。从江西工业企业的情况看,凡是可以形成规模效益的行业,都要发展规模经济。要扶持和培育一批强、优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企业上水平、上规模。争取国家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政策扶持,在基本建设和技改总规模内,优先安排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符合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要扩大试点企业集团的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企业集团应允许经批准成立信托投资公司。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集团,经税务部门批准,可由母公司统一缴纳子公司的所得税。继续扩大试点企业集团的外贸自主权,放宽劳动用工和分配政策,使这些企业尽快形成规模。
从江西农业的现状看,要因地制宜推行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是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地扩大农户的土地经营面积,形成一定的农业规模经营。另一方面是发展区域化支柱产业,通过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等形式,围绕企业生产项目组织千家万户生产形成产品规模。在基本稳定现有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等政策,按区域化、产业化要求发展规模经营。
(5)强化资源管理求发展的政策
资源管理是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保持和加强资源持续供给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对资源实行产业化管理。把自然资源作为一种资产,对其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清查,建立资源帐户和资源核算体系。在宏观经济核算中要考虑资源要素,使资源的价值得到体现,从而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二是要分类管理资源。对储量有限的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金属与非金属矿物资源要充分依靠市场导向放开经营,运用市场的价值规律,反映资源消费率不超过人类发现替代资源的能力。对如耕地、农作物、森林、草原和水产等,要在运用市场机制的同时,结合政府行政管理手段,国家资源法规、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对资源产业实行宏观调控,使人类对资源的利用率保持在自然更新的能力之内,消耗率保持在再生速度以内,使资源得到保护和增殖。三是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运用各种信息媒体进行宣传、介绍资源优势和特色,推动引进外资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大开发和保护力度。
(6)依靠高素质人口求发展的政策
从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讲,高素质人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有一大批像大革命年代职业革命家队伍那样的优秀的高素质的职业企业家队伍,承担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责任。要实行由市场选拔的科学程序和标准,建立大范围的企业家和企业人才库供市场和企业选择。要建立健全企业家人才市场,创造公开、公平、自由竞争环境,鼓励企业家和企业优秀人才奋力拼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终身职业企业家。要制定培养、激励企业人才的政策,鼓励优秀人才向企业流动。要规范企业岗位人才考核、职称标准和择优任用机制。要建立企业家轮训、培训制度,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在教育。发展农村教育关键在于国家政策,鼓励农民少生优育(独生子女可以免费上学等),严格强化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尽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较为完整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7)依靠加强宏观调控求发展的政策
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是使社会经济的各环节各部门感到良好地发挥本职功能为社会整体增加宏观效益,比利用谋私损害宏观效益合算;使工厂减少“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比增加三废的排放合算;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比增加消耗合算;使消费者感到使用保护环境的产品比使用破坏环境的产品合算;减少垃圾比增加垃圾合算等等。通过利益调节机制,约束企业的行为。
可持续发的宏观调控手段,除了法律和行政的以外,还要运用经济手段,政府要更多地运用财政、税收、货币等政策,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对矿产、土地、森林、地下水等各自然资源的开发者,在开发的同时要实行保护,不允许掠夺使用,要规定开发限度,要有保护性措施。对生态环境脆弱而经济实力又十分薄弱的地区要实行倾斜政策。当污染者主动采取某项措施、或引进某项先进技术以降低污染或消除染源,成效显著的国家应给予补贴(通过赠款或无息、低息贷款),以调动企业提高环境质量的主动性。对向外界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对集中处理污染物的用户,对在生产中和消费中因其污染环境而需要特别处理的产品,实行收费制度。在税收方面,对同一产品实行征收不同税率的差别税收政策,即低污染的低税,高污染的高税,使低污染的企业获得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迫使高污染企业实行环境治理。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