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力启动中国收购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喜力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处在第三梯队的中国啤酒企业早已不甘寂寞,当她们接到外资巨头抛过来的绣球时,便适时"理红妆",完成她们的青春梦想。
粤海啤酒在将21%的股份作价5.93亿人民币卖给喜力啤酒后,亦开始了她们的收购计划。
2月13日,活力啤酒市场部有关人士说,粤海啤酒一直以来都有收购活力啤酒的意向,这个意向大概已经持续有一年左右的时间。
有业内分析说,当外资参股国内啤酒厂家后,国内厂家短期内就加快了跨区域的兼并,兼并收购的资金来自外资。
喜力的算盘
在老对手们开始频频出手收购中国优质啤酒厂后,喜力像刚觉醒般开始行动。
即使早在2002年4月,喜力首席执行官KarelVuursteen就对媒体承认,喜力希望通过收购中国啤酒品牌使喜力成为在中国市场领先的啤酒企业,"我们曾经希望不依赖中国本土品牌,而使喜力啤酒占领中国啤酒市场的领先地位,但是,事实证明这不可能发生,而且我们的销量还下降了"。
而在同年6月,上海本地媒体援引上海亚太酿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亚太)负责人的话说,喜力已经在和若干个中国啤酒企业洽谈。
有消息说,这若干中间就有粤海啤酒。
但是这一谈,就是1年半。
招商证券食品饮料分析师朱卫华相信,喜力选择粤海啤酒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下手晚了",因此只能选择在地方上很有影响的粤海啤酒。立足广东而有可能辐射全国,这是-个有战略意义的入股。
据了解,粤海啤酒2002年销售啤酒22.4万吨,同比增长39.1%;利润达到7800万港元,同比增长127%;而在2003年上半年,粤海啤酒纯酒毛利率达到44%,高于行业38%的平均水平。
相反的,前所未有的亏损正困扰着喜力。2003年上半年,喜力的增长仅仅只有1%;同时由于欧元走强,喜力的利润下滑了15%,仅仅在美国市场,喜力的亏损就达到2800万美元,预计这个数字在2004年将会增长到5900万美元。
一位证券分析师说,外资并购的策略就是分享国内啤酒商的权益。这也许可以解释,喜力为什么花大钱收购粤海啤酒的股份。
来自荷银证券分析师分析认为,喜力斥资5.8亿港元,以粤海啤酒2003年销量20万吨计算,每吨作价大约1万元,和行业以收购价3000元/吨比较,有数倍的差别;此外,如果以粤海啤酒2004年市盈率计算,收购价相当于20倍,价格明显偏高,因此是"策略上的需要"。
除了分享收益以外,喜力此举,还将得到使用粤海啤酒60万吨产能的可能,以及分享粤海啤酒的分销渠道。
喜力中国造
中国制造的喜力啤酒,也许就在6个月以后。
就在赫斯同带队前往深圳的同一天,喜力在全球宣布,喜力啤酒可能在6个月后在喜力上海工厂(上海亚太酿酒有限公司)投产,该工厂目前的开工率仅为50%-60%。
据了解,喜力在中国市场上共有两个生产基地---上海亚太和海南亚太酿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亚太),这两家公司都是亚大酿酒有限公司(APB,以下简称亚太酿酒)在中国的子公司,其中亚太酿酒持有上海亚太97%的股份。这两个生产基地在中国生产力波啤酒和虎牌啤酒。亚太酿酒1931年成立,是喜力和新加坡华尼莎集团共同组建,它同时拥有喜力亚太中国50%的股份。
早在几个星期之前,喜力就宣布,将所有中国业务整合到喜力亚太中国属下。
"目前公司已经完成喜力啤酒在中国的生产计划。"喜力上海业务部门负责人说。而早在2004年1月14日,海南亚太已经增资3000万元人民币,将产能从原先的7.8万吨增加到12万吨。但是喜力方面并没有透露计划在中国市场生产的具体数量。
资料显示,上海亚太和海南亚太全部产能大约在35万吨左右;来自海关总署统计显示,早在2000年,喜力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就超过了4万吨,年增幅超过70%以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粤海啤酒目前40万吨的产能和2005年将达到的60万吨产能,俨然是喜力收购粤海啤酒股份重要的目的之一。
虽然喜力声称,将粤海啤酒的业务纳入喜力的生产计划还需要时间,暂时还不会在粤诲啤酒生产喜力啤酒。但是喜力亚太中国主席许宝忠相信,"粤海啤酒良好的设备有能力酿出喜力啤酒"。
来自香港证券市场分析员的分析认为,喜力此次入股作价偏高,而喜力愿意以较高价格购买粤海啤酒,主要就是因为粤海啤酒的厂房和其他生产商相比更为先进。
而在粤海啤酒公告中也有这样的话,"粤海啤酒拥有第一选择权,可以要求喜力亚太中国订立和约,订明凡喜力亚太中国计划于广东省酿造的啤酒均透过本集团的啤酒生产设施酿造。"
这也许验证了亚太酿酒高层说的话,与粤海啤酒的关系是我们为中国啤酒市场落实的战略的另一步:实现喜力啤酒的内地生产。
用粤海啤酒60万吨的产能生产喜力,也许指日可待。
互为分销的诱惑
喜力亚太中国董事何博文说,入股粤海啤酒,最大的协同效益就是加强双方产品的营销和分销方面。
叶旭全也说,喜力入股可以提升我们在海外市场拓展的机会。
双方的协议上说,双方将就在广东、香港和澳门分销对方的啤酒产品,尽快订立合适的分销协议。
因此赫斯同在收购协议订定之后,明确地说,当前急务,就是透过粤海啤酒旗下金威啤酒加大分销力度。
喜力无疑是个选择时间的高手。
因为金威营销革命从2002年才开始。此前,从1999年开始,在国内品牌大举南下,夹击金威的被动中,金威陷入了尴尬的市场局面,3年内几乎无利润可言---直到2002年叶旭全和新的领导班子组建。
据了解,金威啤酒的营销区域已经由此前的10个扩大到38个,一级经销商523个,二级经销商6019个,改变了以往一个区域只有一个经销商的状况。而在2003年成都全国糖酒会上,金威在全国范围选择了286家经销商,顺利完成了全国市场的布局。
金威啤酒虽处于第三阵营,但是在广东市场占有率达到15%以上,位居第二;而在深圳市场的占有率更是达到60%以上;而在不久前,其在香港市场的占有率也首次超过青岛啤酒,位居香港内地品牌首位。
因此,以广东控股董事总经理李文岳为代表的粤海啤酒人士都希望,在喜力成为粤海啤酒的主要股东和策略联盟伙伴之后,粤海啤酒能实现挤进中国5大啤酒集团的战略目标。
粤海情丝
如果说,挤进5大还是粤海啤酒的梦想,那就没有什么比增发新股拿到手的现金更实际的了。
1.338亿股新股份的总代价是2.7亿港元,喜力亚太中国以现金支付。
根据粤海啤酒的打算,这部分现金将由公司作为业务发展用途,包括最多大概1.8亿港元用于粤海啤酒在汕头啤酒厂的兴建工程,余额将拨做营运资金。
粤海啤酒的汕头计划原来是这样的:第一步设计年产20万吨的生产能力,首期投资2亿元人民币建成10万吨产能,2005年初建成投产;第二步再追加2亿元投资,完成整个工程20万吨的产能。
但是当时间走到2003年10月,粤海啤酒董事会决定改变原计划实施新的方案:一次性投资4亿元人民币,再到2004年底建成年产20万吨的产能。虽然粤海啤酒当时说,其目的是要利用本地生产品牌的优势,迅速主导粤东市场,并辐射福建和江西。
但汕头厂就是粤海啤酒借力喜力的最终目的吗?
1个月前,坊间传言,粤海啤酒将把收购资金用于收购新的啤酒企业,当时锁定的目标是蓝带。"我们已经开始着手做进一步收购的准备,当然这需要几个亿的手笔,但我们要改变保守的作风。"援引自粤海啤酒人士的话曾这样说,"2004年我们将放弃保守的设立新厂的做法,而是采用激烈的兼并手法来扩张地盘,向福建、江西和湖南等地扩张。"
1个月以后,来自粤海啤酒内部的消息说,粤海啤酒已经基本上放弃了收购蓝带的努力,"因为没有想到蓝带的债务如此庞大"。"没有人会证实粤海啤酒要收购蓝带;而就目前的情况看,这个说法不太可能被证实。"粤海啤酒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明确地说。
而在国泰君安啤酒行业分析师王峰看来,在若干个争夺蓝带啤酒的竞争者中,燕京啤酒拿下蓝带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燕京在广东现在还没有厂。此前不久,珠江啤酒和肇庆蓝带分别否认了相互之间正在进行实质性收购商讨。
于是,粤海啤酒的眼光重新落到了活力身上。因为收购价格将远低于收购蓝带需要几个亿的数额,有消息说可能一个亿已经是收购的上限;同时,活力啤酒地处粤北,可以占韶关而辐射湖南,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活力啤酒的前身是韶关啤酒厂,创`建于1987年12月,是原国家轻工业部定点生产啤酒的骨干企业,1993年8月全资改造为股份公司,1996年1月香港鹰连投资有限公司受让公司的51%的股本,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根据广东啤酒行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活力啤酒2003年产量达到7.32万吨,同比增长达到52.7%,增长幅度居全省行业之首。另据了解,活力啤酒的产能达到10万吨,主要占领粤北市场。而在粤海啤酒的规划中,粤南有深圳两个厂、粤东有汕头新厂、在粤西还计划新建一个产能20万吨的新厂,只有粤北空白一片。
也许这个空就是留给活力啤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