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谚”在高校武术课教学中的作用
张含亮1,张莉娜2
(1.天水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甘肃天水 741001;2.利兹大学教育学院,英国利兹 LS2 9JT)
摘 要: “拳谚”是武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独特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的特征,和便于理解、记忆、流传等功能.武术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熟练掌握和运用拳谚,不仅能生动形象地讲述复杂的武术功法,准确地表达武术文化哲理,有效地提高武术课堂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可和自信.
关键词: 拳谚;高校武术课程;武术功法;武术文化哲理
我国高校武术课的教学实践内容长期以套路功法为主,讲授方法主要采取以西方体操式动作术语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教学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由于授课方式的程式化与机械化,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学生“爱中国武术而不爱上武术课”.为了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认可和自信,高校武术课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革,加大传统武术分量.教学方法更要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武术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而“拳谚”是历代武术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对武术内涵和功法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从武术文化中提炼的特殊语言,在中国武术传承演进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武术教学工作者如能熟练掌握,合理地利用“拳谚”这种独特的语言,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可和自信,有效提升武术课的教学效果.
因此,能够通过探析“拳谚”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作用,使高校武术教学走出传统教学方法的藩篱,促进中国武术在高等学校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然而多重引物PCR技术的缺点在于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的失衡。目前报道多重引物PCR较高诊断敏感性的研究通常其诊断特异性欠佳;而诊断特异性较高的研究其敏感性则与常规细菌培养相差无几。因此,在临床广泛应用多重引物PCR诊断PJI之前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以解决其可靠性问题。
1 拳谚的形式和功能
“拳谚”又称“武术谚语”,是习武者在习武实践中创作并长期流传的特殊语言[1].它通过精炼的谚语形式,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方式描述复杂的武术动作,总结精炼的武术要领,传承宝贵的武术技巧,表达深刻的武术思想,具有指导习武实践、增强武术意识,方便武术记忆和传承,启迪增智等作用[2].“拳谚”既是宝贵的武学财富,也是优秀的中国语言文化.
1.1 拳谚的语言形式
“拳谚”从语言角度解析,首先是一种谚语,具有一般谚语的民间口语化、简单直接、约定成型等特征.谚语具有通俗性,《礼记·大学》曰:“谚,俗语也”,《尚书·无逸》曰:“俚语曰谚”,拳谚作为谚语也具有民间口语化,通俗易懂.谚语具有简明性,《文心雕龙·书记》曰:“谚者,直言也”,拳谚虽通俗而不枝蔓,以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武术内容和武学思想[3].谚语具有结构性,而拳谚是由精于武术的文化人长期归纳总结出的特殊语言,是一系列工整凝练、对仗押韵、语感生动的短句.拳谚具有理论性,《国语·越记》提到:“谚,俗之善谣也”,拳谚能表达一定武术理论和人生哲理.谚语具有流通性,《汉书·五行志》曰:“谚者,俗所传言也”,拳谚既能在地域上广泛流传,又能通过口传心记的方式长期传承[4].
1.2 拳谚的语言特点
谚语一般对仗工整,押韵易诵,便于记忆和流传.如“上打阳,下打阴,两边打肋,中打心”,这种拳谚短语在形式上押韵易读,在内容上形象易理解,有利于记忆传诵.又如“独练无敌似有敌,应敌有敌似无敌”,相比长篇大论地阐释其内涵意义,更具有简洁易记诵的特点.
1.2.2 结构工整便于记忆
拳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适用于不同阶段的武术教学.武术课堂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在不同教学阶段可以运用不同的拳谚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意识地把握习武过程中的先后次递.学生初次接触中国武术,需要明白基础的重要性,那么第一节课就可穿插引用基础性拳谚,如“入门引路需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言传身授虽然具有重要引导作用,但不可过于依附教师,真正功夫的基础在于自身修炼;“久练功自纯,勤悟理自通”,指出勤奋和坚持是练成真功夫的基石,无论是快速掌握还是领悟较慢的学生,都不可忽视反复练习的重要性,在勤练的过程中勤悟,很多道理自然就通了;而“武非十年不精,功无百载难成”,指出“武”是功的基础,没有十年的学习训练谈不上精通,“功”是“武”的升华,不花费大量的时间难成功夫,同时也暗示习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要踏踏实实地勤学苦练;“平时练,急时用;平时松,急时空”,教育学生不能等到急用的时候才练功,武术需要日复一日不间断的练习,否则学会不练依旧空;“持技做歹事,辜负先师心”,强调学武之人应注重德才兼备,不可怀有歹意,做出对家庭、社会有害之事,那将会辜负老师给予的厚望.总之,武术谚语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传达出不同阶段的武学思想,能让学生有意识地把握习武阶次.
首先,在钻孔灌注桩施工前,要进行现场的清理和定位的测量,清理干净之后,建设单位的基点进行反复的测量,核对图纸。同时对于现场的施工人员要分析环境与设计图纸的差异,针对差异要采取措施进行调整,避免工程产生误差。再利用混凝土对其进行定位的时候,其存在的误差控制在1cm之内,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然后是钻机的应用,要按照相关的操作标准作业,确保钻机在水平方位和垂直方向的定位,同时还要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对其钻机的位置进行调整和校对。最后是钻孔的深度控制,其深度是施工的重要数据,要注意在深度测量中遇到问题要与勘测单位等进行协商研究,要准确的判断深度,确保其精准性。
1.2.1 通俗简明便于理解
1.2.3 内涵丰富多层获益
拳谚的语言表达虽然简明通俗,但是其内容并不单一.同一功法具有丰富的内涵,根据人的领悟层次和所处境遇而有不同的表达,既增强了拳谚的趣味性,也激发了习练者的能动性.以功夫和身形技法为例,拳谚可以有多重表达:“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论证了技法和功夫的关系;“拳为武艺之源,功为百艺之基”说明了技法和功夫的区别;“入门先找形,练功不忘形”论证了技法与功夫的区别和联系;“练功容易守功难,下山容易上山难”是形容练习筑基和保持高水平功夫的关系.上述拳谚皆涉及功夫和技法的关系,但是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重的境界,不同的习武层次能获得不同的感受和领悟,从而能够增强信心、激发动力.
2 拳谚在武术课教学中的作用
拳谚用精炼易懂、生动形象、清晰明快的语言描述复杂的武术动作,总结精辟的武术要领,表达深奥的武学思想,如果将其恰当的引入教学,作为指导教学实践的手段,会让学生更为直观和深入地领会武术技法和武学思想,少走弯路.部分学生行、站、坐、卧的基本姿势不正确,用“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就能形象地说明行、站、坐、卧的姿势;有的学生对含胸拔背的姿势把握不准确,而“低头猫腰,传授不高”就能形象地指出含胸拔背的过犹不及之弊端;假如学生难于做好握拳与勾手的动作,则使用“握拳如卷饼、勾手似镰刀”就能说明握拳与勾手的形状;部分学生初练弓步不得要领,引用“前腿弓,后腿绷,挺胸塌腰莫晃动,三点一线,三个直角”就能说明弓步的要领,“三点一线”指鼻尖、膝盖和脚尖是垂直一线,“三个直角”指上身与大腿垂直,大腿与小腿垂直,小腿与地面垂直,依此练习,学生就容易领会动作要领;部分学生上下肢体的配合不协调,拳谚“步不快则拳慢,步不稳则拳乱”,就能让学生意识到上下肢体的拳脚配合,避免顾上不顾下或顾下不顾上的情况;有的学生练习武术后还是不会使用劲道,如未学之前一样仅凭蛮力,这时使用“在劲不在力,在巧不在勇”就能恰当说明武术不在于力气大和架势猛,关键在于会用巧劲.
2.1 因次递进传递武术思想
《中华武术手册》认为:“拳谚”是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富于哲理的简明语言,来说明习练武术的要诀[5].有一些具体技法要领难于直接用术语描述,拳谚则通过物象比喻生动地表达技法要领.“握拳如卷饼、勾手似镰刀”,就是通过物象来比喻拳法和手法的形状.“拳似流星,眼似闪电”,是通过物象来比喻出拳的速度和视线的敏捷.“刀如猛虎、剑如飞凰、枪似游龙”,通过物象比喻形象化地指出武术器械的特征,刀法侧重力量而具有刚猛性,剑法则侧重灵活具有飞扬性,枪法侧重身形而具有盘绕性.此外,还有一些武术技艺比较难把握,而拳谚则简明地指出其要领.“入门先找形,练功不忘形”,简明概括了入门和提高的侧重点以及二者的关系,入门先练习身体身形,而且功夫建立在形体基础上,提高则需联系精气神功夫.“逢强智取,遇弱活拿”,意思是遇强敌不可硬对而要智取,遇弱敌不必致人死地而需活拿,既指出对敌时的灵活方略,又蕴含了对敌时的人生哲学.总之,拳谚相比直接表达武术技法和道理,具有通俗简明、便于理解的特点.
2.2 因材施教促进各类学生成长
各新升格本科院校可根据本校艺体类本科专业的办学规模,将艺体类的专业英语按专业大类分为美术类、音乐类、体育类,或按照艺体类各细化专业进行划分,共设置拓展层和提高层两个层级:拓展层专业英语开设2学期,提高层专业英语开设1学期,每学期都为2个学分。由于英语基础与能力水平相对偏低的学生的语言基础需继续夯实、语言的基本技能需继续提高,因此该层级的专业英语不单独开设,而是在通用英语教学中适当融入相关专业知识的内容。同样,同一层级如有多个教学班,实行走班制。
高校武术教学不是传统的师徒教学方式,课堂所面对的学生众多,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和对武术的理解都有差异,如果单纯以武术套路功法的专业术语进行教学,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拳谚在长期发展中,总结出针对各类习武对象的谚语,并且通俗易懂,有助于武术教学中因材施教,指导帮助各类学生成长.有的学生贪多求博,样样学,样样不精,而“准备万般一旦无,千招不如一招熟”“铁杆磨出绣花针,功夫到了自然成”,就指出了宁精勿滥的习武原则,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多”与“精”的关系.有的学生练习数次就掌握技术要领,便自满而不练,有的学生练习多次还无法掌握技术要领,从而灰心气馁.“学拳三年,丢拳三天”“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艺成才,苦练成功”,此类拳谚就是教导学生一定要耐住性子,一方面领悟练拳要领,另一方面要勤学多练,不可骄傲自满,也不能丧失志气,无论学拳快慢,只要不勤加练习就会导致前功尽弃,如果持之以恒,终有一天必能成功.而“习武不习文,终究野蛮人”,教育学生不能只是天天练功,而不读书,作为优秀的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人,不可被人视为“武夫”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人.“朝朝用心学,时时记在心,功夫如此练,必成一智人”,则指在武术课堂中,要引导学生专心、用心地学、练、悟,才能成为一个智者[6].部分学生在习武刚入门时,便产生志得意满的情绪,幻想武侠生活,而“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在人前自夸口”“学武三年,天下去得;再练三年,寸步难行”,则能以恰当的方式提醒学生不要逞强好胜、骄傲自满,要正确对待自身习武的层次,正确认识自己习武的目的.
2.3 描述精当指导武术教学
相较其他体育项目而言,中国武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及独特的民族精神,这也是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资源.所以,充分挖掘并利用传统武术文化中的资源——“拳谚”,合理穿插运用于高校武术课堂,改进高校武术教学方法,既能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更能提升武术课教学与训练的质量.具体而言,拳谚不仅在武术教学实践中生动地描述复杂的功法动作,形象地理解功法要领,刻画精妙的武术技巧,而且在武术教学中还能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武术意识,丰富课堂氛围,为学生终身健身思想的确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语言风趣激发习武兴趣
高校武术课程如果长期使用专业术语的教学,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和疲劳感.拳谚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灵活风趣,如果教师能适时地把风趣精辟的拳谚运用到武术教学当中,不仅能使复杂的武术内容变得简单生动、容易接受,而且能够激发大学生习武动力,活跃武术教学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对中国武术的正确认识.比如在讲解甘肃鞭杆时,可以引用“甘肃人生得硬,出门不离一条棍”、“三尺鞭杆,五尺棍,使用起来真带劲”等拳谚,不仅风趣地指出鞭杆是甘肃地区武术的代表,而且形象地说明了鞭杆的武术特征,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习武动力.又如“看戏看压轴,挂棍看压场”也很形象地指出了棍术在武术器械中的重要地位.“锤棍之将,不可力敌”则通过说书口吻,道出了对于使用重器械和长器械的人,不能以力量取胜而只能用技巧智取的观点.部分学生对习武有不正确的认识,要么觉得武术无用,要么容易产生武侠崇拜,这时候引用“自古拳术三大用,防身、健体与防病”、“少时练得一身劲,老来健壮少生病”等谚语,就能准确指出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可贵作用,既不是毫无用处,也不是成为大侠和神仙,而是具有防身、健身和防病等现实价值.部分学生在对练中容易产生冲突,“未学打人,先习挨打”则能轻松淡化对练挨打者的情绪,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专心练习武术.
2.5 文化丰富全面指导人生修养
高校武术教学不能停留在一般化浅层次的套路教学上,而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修养.拳谚文化内涵丰富,涉及兵法、养生、礼仪、哲学等领域,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武术功法、增强学习兴趣,还能够引导学生提高对人生价值的理解.“药补不如食补,靠补不如练武”等拳谚,指出了武术的养生祛病功能.“难使人心服,习武先习德,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能让学生体会到以德为先的做人道理.“一日练习一日功,十日不练一场空”,不仅指出坚持练武的重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力,适应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指出了“内”要练习人的意识和气息运行,“外”要练习人体肌肉和肢体运动,从而实现强筋骨、壮体魄、通经络、理脏腑的功能,让学生认识到武术的内外兼修、身心合一的独到功用.
2.2.1 ACS组 ACS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肠溶片(50~150 mg/次,qd)+通心络胶囊(2~4粒/次,tid)连续治疗4周。
除了运动学参数外,两次测试的动力学参数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ICC (0.78~0.89),Nagano等[5]发现,确定下肢各个关节中心的光标点的位置准确与否将对下肢运动学参数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通过软件对确定膝关节中心的骨性标志点模拟后发现,在贴点过程中光标在原有的位置向前挪动1cm,膝关节在冠状面上的动力学参数可增加14.7%。而本研究发现两次测试动力学参数除了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外,膝关节冠状面力矩差异也仅为2.7%,这一结果表明研究人员已充分掌握CAST模型光标贴点位置,且在两次测试间能保持较好的一致性。
3 结束语
“拳谚”是中华武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独特语言表述方式.它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对仗工整和寓意深刻的特征,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武术功法动作等功能.在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中,武术工作者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拳谚,不仅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复杂的武术功法,表达至深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武术意识,端正人生态度,理解做人做事道理,增强学生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认可和自信,还能有效地提高武术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拳谚”作为一种独特的武术教学方式,会在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中国武术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武术大辞典[Z].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
[2]张绰庵,韩红雨.中华武术谚语文化特征管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6):67-69.
[3]段友文.民间谚语的美学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77-80.
[4]崔花云.武术谚语概说与分类[J].搏击·武术科学,2015,(11):30-31
[5]吴兆祥.中华武术手册[M].广州: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9:40
[6]黄亚歌.武术学练过程中的“体悟”现象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The Study on the Role of “Martial Arts Proverbs” in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Martial Arts in the Universities
ZHANG Han-liang1,ZHANG Li-na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 Gansu 741001;2.School of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of Leeds,Leeds Britain LS2 9JT)
Abstract: "Martial arts proverb" is a unique language expression which ha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long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It contain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vivid,easy to understand,neat antithesis,profound meaning as well as the function of making it easy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memorize martial arts movements.It is important that martial arts workers can master and use martial arts proverbs skillfully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they can not only describe the complex martial arts skills vividly,also,express the profound philosophy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accurately,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rtial arts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ly,it can also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enhance students'recognition and self-confidence of national excellent culture.
Key words: martial arts proverbs;martial arts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artial arts skill;philosophy of martial arts
中图分类号: G85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9020(2019)05-105-04
收稿日期: 2019-01-25
基金项目: 天水师范学院2018年度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社会学视域下天水市通备武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ZD-2018-07).
作者简介: 张含亮(1987—),女,甘肃武山人,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责任编辑:詹紫浪
标签:拳谚论文; 高校武术课程论文; 武术功法论文; 武术文化哲理论文; 天水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论文; 利兹大学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