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龙口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山东龙口 265701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类型;检验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是以形态学诊断为基础,结合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验的MICM综合性诊断。目前仍以FAB分类标准对急性白血病进行诊断与分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8型[1-12]。
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O)
1.1血象 白细胞数可低可高,血小板减少或正常,伴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1.2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原始细胞>30%,可达90%以上,无嗜天青颗粒及Auer小体,核仁明显,易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L1或L2型,红系、巨核系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减低。
1.3细胞化学染色光镜下髓过氧化物酶(MP0)及苏丹黑B阳性细胞<3%,电镜下过氧化物酶阳性。
1.4免疫学标志检测 一般HLA-DR和CD34阳性。CDl3,CD33,CDl4,CDl5,CDllb中至少有一种阳性,不表达淋巴T和B系特异性抗原,血小板抗原阴性。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M1)
2.1血象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下降明显,大部分患者血红蛋白<60g/L,外周血可见幼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升高,血片中以原始粒细胞为主,可占30%~60%,有时高连90%以上,可见畸形原始粒细胞,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成明显活跃,骨髓中I型+II型原始粒细胞>90%(非红系),可见小原粒细胞,须与淋巴细胞鉴别。
2.3细胞化学染色骨髓过氧化物酶染色至少有3%细胞阳性。
2.4免疫学标志检测 细胞表面分化抗原往往显示HLA—DR,MPO,CD34,CD33,CDl5及 CDl3阳性。CD33阳性者治疗完全缓解率高,CDl3阳性和CD33阴性者治疗完全缓解率低。
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
国内将M2型分为M2a和M2b两种亚型。
3.1M2a型
3.1.1血象:贫血显著,白细胞的改变与M1相似,以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为主,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3.1.2骨髓象: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约半数病例的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有些病例出现小原始粒细胞,易误认为原始淋巴细胞。
3.2 M2b型
3.2.1血象:多数病例为全血细胞减少,易被误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3.2.2骨髓象:骨髓多为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活跃,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增生均减低,骨髓中异常的原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为主,且>30%。
3.3细胞化学染色
3.3.1过氧化物酶(MP0)和苏丹黑(SBB)染色原始粒细胞分化低者呈阴性,分化良好的原始粒细胞呈阳性反应。
3.3.2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反应,且不被氟化钠抑制。
3.3.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甚至消失。
3.4免疫学标志检测 细胞表面分化抗原表达HLA—DR,MPO,CDl3,CD33,CDIl,CDl5和CD57,其中CD33和CDl3阳性率减低,而表达未成熟的髓系抗原CDl5和CDIlb。
4.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4.1血象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大多数病例白细胞轻度增高,少数患者白细胞总数减少,此时患者的血象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分类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可见少数原粒细胞及其他阶段的粒细胞,Auer小体易见。
4.2骨髓象多数病例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多颗粒异常早幼粒细胞为≥30%(非红系)。部分病例早幼粒细胞胞浆中有Auer小体,有的病例一个细胞可有数至数十根,呈柴捆样排列,称为“柴捆细胞”。根据胞浆中颗粒的大小又将M3型分为两种亚型:①M3a(粗颗粒型),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染深紫色,可掩盖核周围甚至整个胞核;②M3b(细颗粒型),胞浆中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核扭曲、折叠或分叶,易与急单白血病混淆。
4.3细胞化学染色①过氧化物酶(MPO)和苏丹黑(SBB)染色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②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反应,但不被氟化钠抑制:③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甚至消失。
4.4免疫学标志检测 典型的免疫表型呈CDl3和CD33阳性。故以髓系标志为主而HLA—DR为阴性者M3型的可能性大。CD34阳性的APL,恶性细胞颗粒小而少,且易出现白细胞计数增高,预后较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M4)
5.1血象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为中度到重度减少,白细胞数可增高、正常或减少,可见粒及单核两系早期细胞,原单核和幼单核细胞有时可达30%~40%,且有较活跃的吞噬现象,而粒系早幼粒细胞以下各阶段均易见到。血小板呈重度减少。
5.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单核两系同时增生,原始细胞>130%(非红系),各阶段单核细胞>20%,各阶段粒细胞>20%。按粒系和单核细胞系形态不同,分为下列4种亚型:
(1)M4a: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核和单核细胞>20%(非红系细胞)。
(2)M4b:原、幼稚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和早幼粒细胞>20%(非红系细胞)。
(3)M4c:原始细胞同时具有粒、单核二系形态特征且≥30%(非红系细胞)。
(4)M4e:除上述特点外,骨髓嗜酸性粒细胞>5%,这些嗜酸性粒细胞较异常,除有典型的嗜酸颗粒外,还有大的(不成熟)嗜碱颗粒。
5.3细胞化学染色
5.3.1过氧化物酶(MPO)和苏丹黑(sBB)染色:原单细胞及幼单细胞呈阳性或弱阳性反应;而幼粒细胞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
5.3.2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原始和幼稚细胞呈阳性反应,其原粒细胞不被氟化钠(NaF)抑制,而原单细胞可被氯化钠抑制。
5.4免疫学标志检测 白血病细胞表面分化抗原主要表达粒、单系抗原CDl3,CDl4,CDl5,CD33,HLA-DR,还表达CD68。
6.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
6.1血象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中度到重度减少,大多数患者白细胞数偏低,分类可出现原单和幼单核细胞增多,血小板明显减少。
6.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单核细胞>180%(非红系)。根据分化程度分为2种亚型:①M5a(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始单核细胞≥80%;②M5b(部分分化型)原始单核细胞≥30%~79%。
6.3细胞化学染色
6.3.1过氧化物酶(MP0)和苏丹黑(SBB)染色:原单核细胞呈阴性和弱阳性反应,而幼单细胞多数为阳性反应。
6.3.2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
6.4免疫学标志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表达CDIl,CDl3,CDl4,CDl5,CD33,CD34,HLA-DR。
7急性红白血病(M6)
7.1血象全部病例有不同程度贫血,可见较多的幼稚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多数增高,白细胞早期减少或正常,随病情发展白细胞增高,并出现初阶段幼稚细胞。
7.2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骨髓原始细胞I型+II型≥30%(非红系);红细胞系≥50%。
7.3细胞化学染色糖原染色(PAS)幼红细胞呈颗粒状阳性,淋巴细胞PAS反应强阳性,成熟中性粒细胞内积分比正常人明显减低。
7.4免疫学标志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主要是血型糖蛋白A(GlyA),CDl3,CD33,CDIlb,CD34,CD38。
8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
8.1血象常见全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低,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总数大多减低,少数正常或增高。血小板减少,少数病例正常。在血片中可见到类似淋巴细胞的小巨核细胞,易见到畸形和巨型血小板,亦可见到有核红细胞。
8.2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原始巨核细胞≥30%,可见到巨大原始巨核细胞及小巨核细胞。本型白血病因骨髓中常有纤维组织增生,故穿刺时往往干抽,需作骨髓活检,可发现原始和巨核细胞增多,网状纤维增加。
8.3细胞化学染色
(1)糖原染色(PAS)呈颗粒状阳性。
(2)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
(3)过氧化物酶(MP0)和苏丹黑(SBB)染色阴性。
8.4免疫学标志检测 细胞表面分化抗原主要表达CD41,CD42和CD61。
参考文献:
[1]张亚停;方建培;翁文骏;梁洁云;黄科;;培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J];临床儿科杂志;2013年05期
[2]马军;秦叔逵;沈志祥;朱军;竺晓凡;吴敏媛;黄慧强;;培门冬酶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专家共识[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年03期
[3]闫红;何莉;;培门冬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年08期
[4]王亚;卢愿;孙立荣;;两种不同剂型门冬酰胺酶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不良反应比较及其对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年15期
[5]欧阳周;易平勇;孙中义;黄利军;贺军侨;;培门冬酶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年18期
[6]李颖;宪莹;苏庸春;温贤浩;管贤敏;肖莉;王玥;于洁;;培门冬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评估[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2年04期
[7]林全德;左文丽;杜建伟;朱兴虎;李玉富;房佰俊;魏旭东;宋永平;;培门冬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31期
[8]王亚;两种不同剂型门冬酰胺酶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疗效与安全性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9]王静;PEG-ASP和L-ASP治疗儿童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10]刘芳;122例TEL/AML1(+)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因素[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11]柴红丽;Rho BTB2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中南大学;2012年
[12]贾小英;组织蛋白酶L介导Ox-LDL诱导单层HUVECs通透性增加及其机制探讨[D];南华大学;2012年
论文作者:亓志鹏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9
标签:粒细胞论文; 细胞论文; 白血病论文; 骨髓论文; 淋巴细胞论文; 阳性论文; 原始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1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