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需求的供给因素分析_购买力论文

扩大消费需求的供给因素分析_购买力论文

扩大消费需求的供给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需求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0)06—0058—07

我国经济正处于由资源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的转变之中。总需求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而总需求不足,主要是消费需求不足(总需求中约60%是消费需求)。因此,启动消费需求,就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主要着力点。这已成为经济理论界和经济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关于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和怎样启动消费需求,人们却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研讨。笔者认为,应将需求和供给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不能忽视供给因素对需求的制约和促进作用,要重视从供给方面来启动消费需求。

一、关于需求和供给及其相互关系若干基本概念的界定

为了对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和如何启动消费需求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分析与把握,我们有必要对需求和供给的若干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对需求和供给的相互关系给予全面的分析。

1.消费需求欲望、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和现实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欲望显然不同于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一个人有某种消费需求欲望,但如果没有实现它的支付能力,这种消费需求就是无法实现的。恩格斯在批判以卡·格律恩为代表的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认为生产和消费本质上没有区别、可以直接同一的观点时,早就指出:格律恩忘记了“他的需求应当是有效的需求,他应当为他所需要的产品提供等价物”[1]。应当说对此是不会有歧义的,一般讲消费需求, 并不是指消费需求欲望,而是指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

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也不同于现实消费需求。一个人有消费需求欲望,同时又有支付能力(购买力),但这并不等于他的购买力就一定会实现在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上。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会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是具有伸缩性和变动性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在需求方面,看来存在着某种数量的一定社会需要,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市场上有一定量的某种物品。但是,从量的规定性来说,这种需要具有很大伸缩性和变动性。它的固定性是一种假象。如果生活资料便宜了或者货币工资提高了,工人就会购买更多的生活资料,对这些商品就会产生更大的‘社会需要’。”因此,要区别对商品的两种需要量:“一方面是实际需要的商品量;另一方面是商品的货币价格发生变化时所需要的商品量,或者说,买者的货币条件或生活条件发生变化时所需要的商品量。”[2]马克思这段论述, 似乎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购买力),随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动;在购买力一定的条件下,其中多大的一个量会通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实现在商品或劳务上。这里着重讨论的是后一个方面。

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是现实的消费需求的前提,因此,影响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的因素(如消费者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变动),也会影响现实的消费需求。然而,有多大的购买力,并不就是有多大的现实消费需求。在有些情况下,购买力的一部分会作为结余的购买力储蓄起来,这部分购买力就不是现实的消费需求,而只是潜在的消费需求;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结余的购买力会被其所有者动用,也就是一部分潜在的消费需求会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所以,这里有一个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的问题。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购买力)向现实的消费需求的转化,受到一些因素(如收入和支付预期、供给状况等)的制约和影响,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

这里还须指出,在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经济工作中,一般是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称作有效需求。实际上,正如上面已经说明的,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还有一个向现实的消费需求转化的问题,因此,我认为,为了使概念的含义更加明确,应把有效消费需求定位在现实消费需求上。

2.有效供给与无效供给

消费需求的实现,除了消费者必须有支付能力外,还要有商品和劳务的相应的供给,而且这种供给必须对实现消费需求是有效的。供给的有效性和无效性,取决于这种商品和劳务的供给,是否适应消费需求,能否把消费者的购买力吸引出来,使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消费品的有效供给,在供给总量适应消费需求总量的前提下,主要要求:消费品(包括商品和劳务)的品种、档次适销对路,品质优良或至少合格;价格适当(与产品的使用效果、质量相匹配、购买者能够承受)。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非所有的供给都是有效的,往往有一个或大或小的供给量属于无效供给。无效供给有两种情况:一是超出购买力的过剩供给。一是不适应消费需求的不良供给,包括:商品和劳务的品种、档次不符合消费需求;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过高,超出了消费者愿意支付的合意的价格水平;商品和劳务的质量差或无保证,如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服务态度不好,售后服务差;等等。

3.供给对消费需求具有制约和促进作用

关于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萨伊曾于19世纪初提出商品的供给会自己创造需求的理论,他说:“一个人通过劳动创造某种效用,从而把价值授与某些东西,但除非别人掌握有购买这价值的手段,便不会有人赏鉴,有人出价购买这价值。上述手段由什么东西组成呢?由其他价值组成,即由同样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果实的其他产品组成。这个事实使我们得到一个乍看起来似乎是很离奇的结论,就是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销路呆滞决不是因为缺少货币,而是因为缺少其他产品。”[3] 因此,“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并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我们已经看到,只有生产能供给这些手段。所以,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3] 一个多世纪后,凯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全盘否定了萨伊关于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定律,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强调要刺激有效需求的理论。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回答是:“需求会创造自己的供给。”20世纪70年代以后,供给学派则认为,凯恩斯主义把需求看作经济生活中的首要环节,供给反而成了派生的次要因素,这是颠倒了因果关系。应当复活“萨伊定律”,把凯恩斯颠倒了的东西再颠倒过来,强调“供给第一”,主张刺激经济的供给方面。应当说,无论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还是萨伊和供给学派强调供给的理论,它们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且都是企图从某一个方面来维护资本主义的。但如果从关于需求与供给一般关系的观点来看,可以说两者是各执一端,都有其一定的道理,同时又都失之偏颇。

我们知道,关于需求(消费)和供给(生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曾辩证地作过深刻的分析:“要给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下一般的定义,真正的困难在于:它们好像只是同义反复。”[4]一方面, “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5]。 这是由于,消费使产品最后完成,成为现实的产品;同时,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另一方面,“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5]。因为,它为消费提供对象,决定消费的方式, 引起消费者的新的需要,即“它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5]。

基于需求和供给的这种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我认为,固然要重视供给对需求的依赖性,从需求方面来促进供给,特别是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要积极扩大需求;但同时要看到需求也依赖于供给,不容忽视供给对需求的制约和促进作用。如上所述,有效消费需求不足,除了需求本身的原因外,也还有供给方面的原因,这就是总供给中无效供给过多而有效供给不足,而无效供给会使一部分购买力无法实现在消费者合意的商品和劳务上,从而限制了即期消费。这表明,总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可能同时存在,而且往往是与有效供给不足相对应的无效供给过多,造成或加剧了总供给过剩。与此相适应,需求不足,也并不就是由于购买力缺少,而可能是由于购买力中相当大部分被积存起来,未用于即期消费,即未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这些年来,我国居民个人储蓄快速增长,已逾6万亿元, 就表明了我国并非购买力绝对地缺少,事实上扩大有效消费需求,还有着很大的空间。由此可见,有效需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存在于有效供给。同时,供给不只是被动地适应需求,在一定条件下,它还能引起新的需求。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5]因此,为了扩大有效需求, 就要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还要善于了解与预测消费需求的变动和发展趋势,及时推出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以带动或“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二、我国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供给障碍

我国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社会总供求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出现了明显的需求不足,特别是最终消费需求不足。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1990 年为61.3%,1998年为58.4%。

对于消费需求不足产生的原因,经济学者着重指出了以下几点:一是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从而导致作为收入的函数的消费不足。二是分配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致使平均消费倾向降低。银行个人储蓄存款分布结构是“倒二八”(20%的高收入者占有80%的存款,80%的低收入者只占有20%的存款),造成“有钱不用”和“无钱可用”的局面。三是居民对未来的收入和支出预期不确定不乐观,引起即期消费减少,储蓄高速增长。所有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不过,我认为,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供给障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这却被忽视或未引起足够重视,有必要着重予以分析。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影响和抑制消费需求的供给障碍因素主要有:

第一,供给结构不适应消费需求结构。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改善,消费需求结构变化加快。我国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居民消费需求呈现新的升级的趋势: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品种、档次和质量,由追求一般产品转向追求名、优、新、特产品,由主要追求生存资料转向更多地追求享受资料、发展资料。而供给结构呆滞,“大路货多”,“老面孔多”,新产品少。多年来的重复建设和简单数量扩张,造成产品结构趋同,使某些产品大量积压滞销,如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大量生产能力闲置(空调器、洗衣机、彩电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仅为33.5%、43.4%、46.1%);而另一些市场需要的产品又迟迟不能应市,造成“想要买的买不着”,结果是或者长期依赖进口而引起“需求外溢”,或者只好“储币待购”,使潜在的购买力不能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

第二,商品和劳务的质量差或无保证,抑制了消费需求。商品和劳务质量的优劣,是消费者购买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产品质量差是我国经济生活中多年存在的问题。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重点监控的129 类产品,近几年抽查的4 411家企业的5 233种产品合格率均低于80%。据中消协公布的材料,今年第一季度消费者投诉中,质量问题达64.9%,价格、虚假广告、计量、欺诈骗销等的投诉,均比去年有所上升[6]。 相当部分的产品(或服务)质量低,对消费者将购买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是一种障碍因素。特别是市场上的假冒伪劣行为,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败坏其购物情绪,一些消费者只好不买或少买,以免“花钱买气受”。

第三,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过高,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商品(或劳务)在市场上追逐货币投票,但持有货币的消费者,只有当他们认为某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是合意的可以接受的时候,才会把货币投在该种商品或劳务上;而商品或劳务的价格过高,是难以赢得货币投票的。近年来不少城市一方面许多人想买房,一方面又有许多商品房空置(据统计,截止1999年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累计为9 124 万平方米),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房价太高,超出了广大中低收入户愿意支付的合意的水平。其他一些商品和劳务也存在这种情况,如农村不少地区电价太高,限制了用电,也影响到对家电产品的购置和使用。

第四,供给缺乏明显的层次性,不能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在收入上逐步拉开,分为不同的层级。与此相联系,形成了各阶层在食品、衣着、住房、用品、交通、闲暇等各个消费领域的消费偏好差异[7]。而商品和劳务的供给, 却未能很好地适应不同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具有不同消费偏好的消费者的需要。重城镇消费者、轻农村消费者,就是一种带普遍性的突出表现。例如,长期以来,家电生产企业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城市消费者,产品偏重于适应城市消费者对外观、品牌、科技含量、功能等的需要。可是,农村居民由于受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基础设施条件等的限制,其消费讲究实用,而恰恰这种接受灵敏度高、电压适应性强、功能简单、操作方便、价格比较便宜的电视机和洗衣机却供应不足。这可能是农村彩电等家电产品普及率低而又形不成消费热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产品开发与创新步伐不快,供给对消费需求的带动作用不强。新的产品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这就需要对原有产品及时地进行更新换代,并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条件下,特别要注重增加产品的知识含量,开发新的高科技产品。在服务领域,要不断开辟新的服务项目,提供新的服务方式。而我国的各个产业和服务部门,在这些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例如,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工作进展不快,高科技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只有12.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又如,适应人口老龄化迅速加快的趋势的银发产业和为老人提供服务的行业(老年公寓、托老、老年大学等),还远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这样,就影响和抑制了供给创造需求的作用。

第六,流通不畅,使供给与需求脱节。供给与流通密切相关。流通畅通,是保证供给的有效性,使之适应消费需求的重要条件。从我国流通领域现状看,市场发育不全、流通不畅的情况还相当严重,表现在:市场调研工作跟不上,有些商品的供应不适销对路;货物调运不及时,有些商品柜台缺货;地区封锁、部门垄断,人为地造成供需脱节;商品零售和服务网络不够健全,部分地方购物和接受服务不便;等等。特别是农村市场开拓不够,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消费需求。据调查,农民所需的消费品很大部分要到外地购买,如食品的1/3和服装的1/2要到县城购买,70%以上的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要到县城或地级市或省城购买。这表明农民购物还很不方便,售后服务则更差,影响了农村购买力的实现。

第七,消费环境不配套,限制了消费需求。随着人们消费领域的拓展和消费层次的提高,对消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方面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例如,城镇不少地方输变电设备负荷不足、线路老化,限制了用电及家电设备的使用;农村不少地区电力供应不足,没有电视播转台或电视发射信号不好,没有自来水,直接影响家用电器的普及。部分家庭虽已有能力购买轿车,但由于缺乏停车场,加之城镇道路建设滞后,交通拥挤以及乱收费严重,想买而不敢买。迁徙、落户的障碍,抑制了一部分家庭的购房和送子女上学的消费需求。有的住宅新区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跟不上,也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行为。

三、改善供给,积极促进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

由上可见,从理论上说,不仅供给依赖于需求,需求对供给有制约与促进作用;而且需求同样依赖于供给,供给对需求也有制约与促进作用。一方面,需求的有效性依赖于供给的有效性,有效供给是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另一方面,适应消费发展趋势的超前的新的供给,还能引发或创造新的需求。实证考察也表明,我国近年来消费需求不旺、启动乏力,供给障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促进经济发展,既要借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积极刺激需求;又要参考供给学派的理论,努力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从供给方面促进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以扩大有效消费需求。

1.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

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一个重要条件和途径是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为此,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限制没有销路的产品生产,包括:进一步关闭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小厂小矿;淘汰落后的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一些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为了从源头上扼制无效的过剩供给,要进一步制止重复建设。最近,一些地区违规新增棉纺生产能力的情况累累发生,重复建设的苗头再次出现,应引起有关方面高度注意,采取坚决措施予以制止。加快企业技术改造,采用先进标准,更新和优化产品结构,努力开发有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鼓励增产适销对路产品,特别是名优产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特别是发展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

适应居民不断增长的对提高生活质量和消费层次的要求,要大力拓展和增加信息、旅游、文化教育等服务领域的供给。例如,增加对教育的供给,不仅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迫切要求,而且对于吸引居民的购买力、扩大有效消费需求也有着重要作用。国家统计局调查材料显示,目前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项目是教育,年均增长速度达20%左右,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中,消费意愿排第一位的是教育,这说明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潜在需求是巨大的。而教育还是卖方市场,供给严重不足或上学的门槛(缴费和入学考试)太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种潜在需求的实现。因此,必须采取各种办法,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教育的供给。

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要形成商品和劳务供给的合理的层次结构,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推出多元化个性化产品。要充分考虑农村居民不同于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特点,生产、供应适合其要求的产品。康佳集团针对农村市场开发的25英寸彩电,去掉了一些形同虚设的功能,注重宽电压和信号接收功能,广告宣传也贴近农民生活,产品一经投放便受到农民的喜爱,农村市场的销售增长了30%。这一经验值得效法。

2.提高供给质量

有效供给必须是商品和劳务符合一定质量要求的供给。人们的消费需求在数量上基本满足后,对质量的要求就会提升到首位。“购买看对象,消费讲质量”,愈益成为人们的消费选择偏好。生产供应者应强化质量意识,把质量放在首位;懂得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会有销路,才能打出国门,才能实现盈利最大化的目标。春兰空调的经验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个空调龙头企业,从十多年的经营实践中,认识到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包括产品性能需求、价格需求、售后服务需求等诸多层次。据此,春兰打造出一条包括四个方面的大服务链:“物尽所需——提供贴近需求的产品设计;物极所能——提供优良的产品品质;物超所值——提供性能价格比较优秀的产品;物无所忧——提供及时、优质的产品服务”。正是由于高度重视产品和服务质量,春兰空调产销量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8]。

如何提高供给品的质量?应从生产存量和生产增量两个方面分别采取对策[9]。对于质量不合格的过剩产品,要及时予以处理:(1)对于在生活消费领域中质量不过关、完全不合格的产品,已超过有效期的产品,影响消费者健康甚至危及人身和生命安全的产品等,要坚决予以销毁。(2)加速固定资本更新。对于那些质量不过硬、技术落后、 能耗高、严重污染环境的机器设备,那些超期服役的机器设备等,都应该禁止使用,销毁回炉;同时,要对一些旧设备抓紧更新。(3 )运用价格机制,实行质量差价。我国不少产品不仅质量差,而且价格偏高。资料显示,我国有七成商品的价格高于国外;在我国33种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中,有22种商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其中,国内市场高于国际市场25%以内的有6种,高于国际市场25%~50%的有8种,高于50%以上的有8种。因此,对于这些商品,要运用价格机制,实行质量差价, 促进销售。对于质量过硬的产品价格可以高一些;对于质量稍差,但不至于造成质量事故的产品,要低价销售;对于劣质产品则要禁止销售。

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减少以至杜绝劣质产品的形成,主要途径有:(1)运用竞争机制提高产品质量。工业发达国家的商品质量高, 主要是由于有激烈的竞争。我们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打破企业所有制性质的界限,让生产者充分展开竞争,以提高产品质量。(2 )利用科学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发展科学技术,能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使机器设备更加先进、精密度更高,原材料的来源更广,产品质量更好;同时,还能提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和检测。所有这些,会使产品的性能更好,使用寿命延长,安全可靠性增强,外型更加精巧美观。(3)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主要措施包括:从原材料、零配件、元器件进厂到产品设计、制造、检验、成品出厂以及售后服务,建立一整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加以推广和普及;建立质量责任制,明确企业各有关部门、各级各类人员在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中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权限,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实行质量否决权,以质量的好坏来衡量全部工作的成绩;普遍实行质量跟踪制,在产品销售后,邀请用户或消费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协助生产厂家监视产品质量,反馈使用信息,生产厂家则继续对产品质量予以保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包括对产品的适应性、可靠性进行监督,对废次品监督,对产品设计、加工、保管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督。(4 )依靠法制手段提高产品质量,包括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特别要坚决遏制和纠正不少地方存在的“以政代法”、“以情代法”、“以钱代法”等现象。

5.疏通供给渠道,拓展供给空间

流通不畅和流通滞后,是造成供需脱节,妨碍潜在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因素。为此,要加快发展流通产业,改变其与我国工业化水平以及国民经济整体不协调的滞后状况。要打破地区封锁,使货畅其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商品零售网络,为居民购物和接受服务提供便利条件。特别是要大力拓展农村市场,增加商业网点,完善服务配套体系,为农民及时提供适销对路产品。为了消除消费需求的瓶颈制约,要重视与改善消费环境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输电线路、通讯设施等。各级政府要拨出一部分财政资金,并动员和集聚民间投资,积极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和通讯设施及乡村公路建设。这既直接扩大了投资需求,又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了条件。

收稿日期:2000—07—05

标签:;  ;  ;  ;  ;  

扩大消费需求的供给因素分析_购买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