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闽书
从江县人民医院 贵州 从江 557400
【摘要】:目的 比较临床上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5月我院临床确诊为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74例,回顾性分析74例患者的核磁共振及CT影像学检查的资料,分析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准确率及对血肿厚度的检出情况。结果 核磁共振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准确率为90.54%,显著高于CT检查的71.62%(p<0.05);核磁共振对厚度≤6mm血肿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厚度>6mm血肿的检出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核磁共振临床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准确率高,且能有效检出厚度在6mm以下的血肿,以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很高。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核磁共振;CT
颅脑损伤是指意外交通事故、工伤及火器操作等暴力作用于头部后,造成的头部软组织损伤、脑损伤及颅骨骨折等,其发病急、病情迅速、致残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因此,准确、迅速地对病情做出判断,是临床上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的关键[1]。为了比较临床上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我院回顾性分析了7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核磁共振及CT影像学检查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5月我院临床确诊为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74例, 均符合《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分型》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在伤后72小时内行核磁共振和CT检查,并排除高血压、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病史、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及重要脏器严重疾病的患者。74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3例;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62.51±4.73)岁;损伤类型:硬膜外血肿16例,硬膜下血肿11例,颅内血肿6例,脑挫裂伤41例;损伤原因:车祸导致损伤31例,头部受重击损伤18例,意外跌落损伤25例。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先进行CT检查,并在1h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检查需遵循危重患者危重的原则。
CT检查:将螺旋CT扫描仪的参数设置为120kv管电压、120mA管电流,以颅底为基线对颅脑轴位进行平面扫描,检查颅底时为4层扫描,层厚与层距均设置为4mm;检查颅脑时为13层扫描,层厚与层距均设置为7mm;所有检查的窗宽为80HU,窗位为35HU。
核磁共振检查:将核磁共振仪的参数设置为层厚8mm,层间隔1mm,Nex2次,矩阵384256,FOV24cm,检查部位分别为T2W I/FSE、T1W I/FSE、T1W I/IR横轴位及T1W I/IR矢状位。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准确率及血肿厚度的检出情况。
1.4数据处理
研究结束后将数据准确录入到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可信区间为95%。诊断的准确率和血肿厚度的检出情况均为计数资料,用[n(%)]表示,使用卡方检验。若存在p<0.05,则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准确率及血肿厚度检出情况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准确率:CT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准确率为71.62%,核磁共振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准确率为90.54%,二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8.6333,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3.讨论
急性颅脑损伤是临床上急诊科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病情复杂,多合并脑组织的血肿和其他部位的骨折,患者多因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昏迷等原因入院,目前临床上常行CT及核磁共振两种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3]。
CT检查是在人体不同部位的不同组织吸收和透过X线有差异的基础上,采用断面扫描和立体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的,功能较全,是一种安全、高效、便捷的检查手段[4]。核磁共振是在CT检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础原理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会产生共振现象,通过脉冲激发磁共振信号,将磁场中患者体内信号采集后形成的立体图像,有资料显示,核磁共振在诊断颅脑损伤和血肿厚度方面的优势明显[5]。本次研究显示,核磁共振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准确率为90.54%,显著高于CT检查的71.62%(p<0.05),核磁共振对厚度≤6mm血肿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与上述资料相符。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临床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准确率高,且能有效检出厚度在6mm以下的血肿,以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很高。
参考文献
[1]胡晓敏,刘坤,谭聪等.血清CRP及LDH联合检测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判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4,(3):522-522,524.
[2]彭军,余超,王欢等.CT与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4):86-87.
[3]谭功彪.对比急性颅脑损伤的 CT、MRI 诊断与鉴别诊断及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5):216-217.
[4]杨小秦,柳少光,王治民等.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和脑灌注成像在急性颅脑损伤动态变化中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11):1163-1166.
[5]范淑俊,薄锋.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临床比较[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734.
论文作者:赖闽书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颅脑论文; 损伤论文; 核磁共振论文; 血肿论文; 检出论文; 厚度论文; 患者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