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 急诊科 四川自贡 643000
摘要:目的 分析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至6月所接治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0例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组45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方式治疗,实验组使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以及综合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机械通气对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进行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情况,提升治疗效果,可广泛运用。
关键词:机械通气;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效果
哮喘为临床常见的一类病症,患者多会出现咳痰、呼吸困难、胸闷气躁等症状,严重时将导致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危及生命。主要是由气道炎症引发呼吸道以及肺部功能受损,导致气流无法在体内正常流通导致[1]。其发病人群主要为老年人,同时病程较长,治疗难度较大。临床统计发现,近几年该病大病发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且年龄段有所扩大,严重威胁着人们健康。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服用量大且效果不佳。研究发现采用机械通气进行辅助治疗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肺部及呼吸道功能,为进一步探索其临床疗效,我院选取90例患者进行对比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至6月所接治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0例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组45例。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在62—76岁,平均为(69.43±1.54),患病时间为1—4年,平均为2.7年。实验组中,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龄在64—79岁,平均为(68.22±1.74),患病时间为2—4年,平均为2.8年。所有患者均表现出咳痰、呼吸困难、胸闷气躁等症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治疗。对患者血压、心电图等基本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并对患者血氧饱和度进行检测,以确定病症程度。给予导管吸氧,氧流量需控制在3L/min左右,同时建立静脉通道,进行甲泼尼龙滴注,用量为50mg/次,2次/天。并对定时对患者酸碱平衡检测,若出现异常,需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使用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进行辅助治疗,单次使用量为200μg,2次/天。结合患者病情可增加使用剂量。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主要使用模式为压力支持通气,相关参数设置为,通气容量16cmH2O,PEEP为7.0cnH2O,治疗时间依照患者恢复情况而定。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酸碱平衡进行测定,肺功能改善情况,主要包括氧气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HR值。
1.4 疗效评定标准[2]
结合患者恢复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定。显效,即呼吸衰竭症状消失,肺功能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即呼吸衰竭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肺功能得到改善;无效,即病情加重,肺功能严重受损。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肺部功能改善情况、HR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2.
3 讨论
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为临床较为复杂一类病症。通常情况下,该病发作时患者呼吸道会产生较强烈反应,表现出支气管大面积痉挛的症状,造成呼吸道压力与阻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进而使患者出现吸气负压,无法正常呼吸,导致血液含氧量迅速下降,不能满足机体功能的需要,出现严重低氧血症,若在较长时间内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二氧化碳无法及时排出体外,造成患者出现酸中毒。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为确保患者健康,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3]。
当前,临床多使用药物进行治疗,而呼吸衰竭出现较为迅速,药物作用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挥效果,导致该病在临床急救中效率较低。而单发面加大使用剂量,虽然可增强治疗效果,但并发症会诱发患者其它慢性疾病,有损健康。机械通气为临床急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采用气道插管的方式将呼吸机直接与患者气道相连,可有效缓解因呼吸不畅导致的内脏功能损伤。对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该种方式治疗,可在极短时间内,改善患者体内缺氧情况,及时将二氧化碳排除体外,降低酸中毒的风险。同时更能使肺部气体循环保持畅通,减少呼吸衰竭对肺功能的损伤,兼有扩张气管,减小气流阻力的作用。可帮助哮喘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迅速脱离危险。在治疗中,为提升综合治疗效果,需对患者肺部功能情况进行严格监测,对设备各项参数进行修正,使患者内环境保持稳定。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综合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充分表明该治疗方式确有显著效果,可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琦,罗春娟.无创性机械通气辅助疗法对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体会[J].中国处方药,2014,(6):70-70.
[2] 鲁玄,唐祁,李峰等.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5):83-83.
[3] 开赛尔·艾则孜,木尼拉·亚尔买买提,杨晓红等.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师杂志,2016,(z1):69-70
论文作者:杨思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9
标签:患者论文; 呼吸论文; 实验组论文; 哮喘论文; 功能论文; 重症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