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环境保护论文,生态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就加快西部开发作了重要指示。他指出:现在开发西部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要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性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前不久,朱镕基总理在青海省考察工作时强调: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和突出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把它作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切入点,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中央领导的指示,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完全符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际,抓住了根本。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以实际行动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进程。对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我有三点基本认识。
一、青海只有加快建设生态大省的步伐,才能搞好大开发,实现大发展
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面积占全国的56%,人口占全国的23%,经济地位相对较低,但地理生态位置却十分要。青海省是中国西部的西部,地处世界“第三级”,有“江河源”和“中华水塔”之称。全省面积72.2万平方公里,草地占50.46%,冰川、戈壁、沙漠、 风蚀残丘、石山、雪山等占42.12 %,构成了青藏高原独特的地貌景观,林地和耕地面积仅为4.2%和0.8%,发展农业潜力十分有限。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区域内生态条件极其脆弱,多数地区植被处于退化演替状态,一但遭到破坏,很难恢复。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和地质变迁的敏感区, 具有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 目前有各类动物800多种、植物2500余种。一些植被、 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仍处于原始状态,保存较为完整,高寒类型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且极具代表性,对其进行有效保护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青海要在西部大开发中抢占制高点,要顾全大局,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根本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建设生态大省,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上作文章。
二、西部地区特别是青海省的生态平衡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加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才能保证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西部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特别是青海省,生态环境稳定平衡与否,直接影响整个长江、黄河流域的气候与旱涝。青海境内黄河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18.7%,出省多年平均径流量占总径流量的49.2%。境内长江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9%,出省径流量占总径流量的25 %。青海是黄河流域9省区唯一一个产流多于用水的省区, 是我国主要的水源地之一,区域涵养水源功能显著,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特别是江河源区,作为下垫面的水文水系变化、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将直接影响到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进而影响季风的进退和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空气环流和中小尺度的气流交换。由于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生态失衡,黄河上游不断出现断流,长江中下游又多次发生洪灾,使黄河、长江流域的工农业生产、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维持青海的生态平衡,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青海的生态环境如何,不仅对当地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还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全流域的资源环境态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危及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因此,只有站在全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抓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才能使西部大开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开发。
三、西部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不抓紧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就会丧失机遇,影响大开发的进程
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方面长期存在着干旱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自然灾害,并呈逐步恶化趋势,这既给西部大开发增加了困难与障碍,也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直接动力。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加快西部开发,既可以创造一个庞大的潜在市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扩大内需,为我国经济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也可以在我国能源、原材料日渐紧缺的情况下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保障。青海省是资源富省,资源开发潜力很大,但生态环境制约力更大。一是水土流失程度日益严重。全省受风、水、冻融侵蚀的土地面积已达到33.4万平方公里,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0.21万平方公里,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到8800多万吨,输入长江的泥沙量达到1200多万吨,省内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分别占到整个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7.5%和14.3%;二是土地沙化面积呈加剧之势。全省沙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到全省总面积的17.4%,占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的23.63 %,居全国第3位,目前沙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扩大; 三是草地退化严重。全省草地有近1/3发生退化、沙化,同80年代相比,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了10—40%,给畜牧业发展带来很大困难,草地超载放牧严重,造成了草原生态环境的失衡;四是物种生存条件恶化。全省受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总类数的15—20%,高出世界平均水平5 个百分点,物种分布区缩小,一些物种已成为濒危物种;五是水源涵养功能下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河道径流减少,湖泊水位下降,众多湖泊干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黄河在青海省境内平均流量比70年代减少了23.2%。青海湖面积缩小了200多平方公里, 湖面下降速度由过去每年4厘米增加到现在的13厘米。全省有1/4 的小型湖泊陆续干涸。过去东部农业区长期存在的“三年一旱”、“五年二旱”逐步演变为“十年八旱”,近20年春旱出现频率在55%以上,每年受灾面积在13万公顷以上。因环境恶化引起的频繁灾害,已严重制约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成为造成江河下游及周边省区旱涝灾害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位,大力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抓住大开发机遇,加快大发展步伐,实现大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