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梅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中医院 211500)
【摘要】 目的:探析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3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8与对照组17例。对照组给予口服中成药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灌肠治疗。治疗后对其临床资料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临床疗效情况。结果:经采取不同给药方式治疗2~3个疗程后,治疗组治疗无效例数为0,对照组无效2例,无效率为11.8%,表明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组B超包快明显减小,仅2例患者进行了3个疗程的治疗,而对照组进行第3疗程治疗的患者高达7例,表明治疗组中药灌肠方法起效快,疗效更佳。结论:针对慢性盆腔炎患者采取中药灌肠方法进行治疗,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起效快、治愈率高的优点,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关键词】 中药灌肠;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322-02
盆腔炎症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多数是以疼痛为主要表现[1]。而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迁延所致,或发病慢,症状不典型,未及时治疗所致,严重威胁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2]。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给予中药灌肠方法进行治疗,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院门诊就诊的确诊慢性盆腔炎患者35例,无发热,无急性炎症,不需要抗生素治疗的B超证实无盆腔包块或包块直径<3cm者。18例自愿选择中药灌肠的患者签署治疗同意书后,使用中药煎汁保留灌肠治疗作为治疗组;17例在知情告知后使用口服中成药治疗作为对照组。年龄最大65岁,最小22岁,2组年龄分布无差异性。2组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2组病例中均排除盆腔结核、子宫内膜结核、陈旧性异位妊娠、结肠炎患者。
1.2 诊断标准
慢性盆腔炎的诊断:①曾有急性盆腔炎病史。②临床表现可有不规则子宫出血,下腹疼痛、坠胀、腰骶部不适、性交痛。③检查有宫旁组织增厚及压痛或可扪及包块。④血常规可偏高或正常。⑤诊断性刮宫提示慢性子宫内膜炎。⑥B超检查可见盆腔正常或盆腔积液或子宫周围不均质包块。妇科检查,子宫颈有或无举摆痛,子宫体明显压痛,可触及或未触及盆腔包块。⑦在腹腔镜下可发现内生殖器周围粘连、组织增厚、包块形成。术中取组织做病理检查可进一步确诊。
1.3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妇检盆腔无异常,超声提示包块消失或缩小,6个月内无复发;好转:自觉症状减轻,妇检盆腔略有压痛,半年内偶有复发;无效: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改善。
1.4 治疗时间及疗程
2组治疗时间及疗程一致。于月经干净后,用药10d,为1个疗程,连续2~3个疗程。无月经的患者间隔3周后进入下1个疗程。
1.5 用药方法
1.5.1 中药保留灌肠法
1.5.1.1 中药基本方剂
金银花15g,牡丹皮15g,败酱草15g,益母草15g,连翘15g,黄柏10g,乳香8g,桃仁10g,没药8g,薏苡仁30g。以下五味药可随证加减,车前子15g,浙贝母15g,三棱10g,栀子10g,莪术10g。
1.5.1.2 药物制法
中药加水500mL,煎成100mL倒出,再加水300~400mL,煎成100mL,两煎合并,分2次灌肠,保留30~60min以上,每日1次(不愿意到医院治疗的需提前教会家属使用肛管及注射器或输液器,灌肠前排空大小便),药汁温度39~41℃。
1.5.2 中药口服治疗
1.5.2.1 中药基本方剂
金银花25g,丹皮10g,蒲公英25g,乳香6g,桃仁15g,当归10g,墨旱莲12g,败酱草25g,没药6g,鸡血藤12g,赤芍10g,香附10g,元胡10g,夏枯草12g。
1.5.2.2 药物制法
上药加水500mL,泡30min,煎汁250mL倒出,再加水300~400mL,煎汁250mL,两煎合并,分2次口服,1剂/d,早晚分服,连用10d。
2.结果
经采取不同给药方式治疗2~3个疗程后,治疗组治疗无效例数为0,治愈率为83.3%,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无效2例,无效率为11.8%,表明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组B超包快明显减小,仅2例患者进行了3个疗程的治疗,而对照组进行第三疗程治疗的患者高达7例,表明治疗组中药灌肠方法起效快,疗效更佳。见表1。
3.讨论
慢性盆腔炎临床常表现出阴道不规则出血、性交痛、下腹部疼痛、腰骶部酸痛、B超见盆腔包块等症状[3]。中医认为机体正气虚弱,邪毒乘虚而袭,损伤胞脉,外邪乘虚而入。由于个体差异,邪毒种类不同,病情也就有缓急轻重之分,因而造成急性或慢性盆腔炎。急性的大体分为发热期与癥瘕期;而急性盆腔炎未经彻底治疗,或部分患者起病缓慢,忽视治疗而成为慢性盆腔炎的,其大体可分为:湿热蕴结型,寒湿瘀阻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等[4]。
急性盆腔炎主要以抗生素静滴或口服为主,而急性盆腔炎的癥瘕期及慢性盆腔炎,系湿热寒凝瘀结,气血凝滞,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一般抗菌药物不易达到局部。用中药可根据不同的证型辨证施治,给予清热解毒,化瘀除湿,温经散寒,理气行滞消瘾等法,最终达到消除病原体,消脓除肿,改善盆腔组织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机制,促进粘连组织松解等,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5]。方中金银花、连翘、败酱草、黄柏清热解毒燥湿,牡丹皮、桃仁凉血散血破血祛瘀,利水消肿,薏苡仁健脾利湿且具散结除脓之功。诸药合用,使湿去热除瘀散,胞宫脉络气血畅通而疼痛自止,诸证皆消。另外采用灌肠的方法,减少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对一些不能或不愿口服中药的患者和有胃病的患者,是一种良好的用药方法。中药汤剂灌肠可使中药药液直接通过直肠黏膜吸收,避免了中药对胃肠的刺激,又减轻了药物经肝脏代谢的负担,通过直肠黏膜吸收可以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结缔组织的软化,松解组织粘连,消除局部充血水肿;此外药液温度控制在39~41℃,相当于药液局部热敷,有利于炎症的消退。以达到清热解毒祛湿、理气止痛、活血化瘀消癜之目的,使盆腔炎得以痊愈,减少了复发率。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盆腔炎患者采取中药灌肠方法进行治疗,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起效快、治愈率高的优点,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智敏杰,陈燕平.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40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0):88-90.
[2]刘淑红.中药灌肠配合超短波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3):196-197.
[3]刘书婷.中药灌肠加TDP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8(5):185-186.
[4]郑禄莎.中药灌肠辅助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0):35.
[5]郝雁鹏,贾密霞.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3):3129-3130.
论文作者:胡玉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2
标签:灌肠论文; 中药论文; 盆腔炎论文; 患者论文; 盆腔论文; 疗程论文; 疗效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