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的发展(下)——访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大学论文,中国论文,学教授论文,股市论文,著名经济学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众所周知,中国股票市场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地区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也不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以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条件,而是在从传统社会主义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时期发展起来的;它既不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也不是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而是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既不是在封闭状态下,也不是在高度开放状态下,而是在从封闭、半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而且诞生时间不长,增长速度很快,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完善、不规范、不均衡等情况,需要不断改进。对此,请谈谈您的看法。
肖:中国股市,还在发展中成长,不完善、不规范、不均衡等情况是存在的。对于这一蓬勃生长的新事物,它既有生机勃勃,迅速生长的一面,而另一方面,又确实是存在着问题不少,需要改进的一面,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股权设计不合理,公股流通难度大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社会公众股、外资股。截止1995年12月31日,在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中,国家股占46.14%,发起法人股占16.41%,社会法人股占10.08%, 社会公众股占25.73%,内部职工股占0.67%,转配股占0.97%。国家股、 法人股共占72.63%。
表6 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A股股权结构 单位:元
股本类上交所深交所 合计 比重%
总股本
4616736
2341559
6958295 100
国家股
2455464755022
321048646.14
发起法人股755022400009
114156916.41
社会法人股39293230184020107210.08
社会公众股(可流通股) 960056830483
179053925.73
内部职工股 19562 27225 46787 0.67
转配股 47162 20680 67842 0.97
说明:总股本中不包括B股、H股、外资法人股和权证
按照现有政策,国家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只有社会公众股才能上市流通,内部职工股则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才能上市流通。这种政策是在股市发展初期制订的,有其历史原因。那时人们担心如果国家股、法人股上市流通,会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会造成公有资产的流失。但这样做的结果,一是不符合“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同是一个公司的股东,国家与法人股东的股票不能上市流能,不能变现,其股东权益受到损害。二是不符合国际惯例,各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为优先股和普通股, 并没有按其投资者的身分加以区分。 三是不符合已于1994年7月生效的《公司法》, 这部法律已不再按投资者的性质区分股权。四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国家股东、法人股东无能力购买配股,因而与股权设计者的初衷相反,国家股、法人股在公司股权结构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种情况如不改变,若干年后,国家股、法人股在公司股权中的比重,将从原来的绝对多数变为绝对少数。
但是目前如果国家股、法人观上市流通,流通中股票突然增加3 倍,这是股市难以承受的。因此,如何采取妥善办法处理公股流通,是当前中国股市的大难题。
(二)股价大幅波动,股市长期徘徊
股市价格波动是正常的。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股市,都是“牛”、“熊”交替。5 年来, 中国股市出现3 次较大震动。 第一次上证指数从1992年5月25日的1420.78点下降至1992年11月17日的393.52点;第二次上证指数从1993年2月25日的1536.87点下降至1994年7月29日的333.89点;第三次上证指数从1994年9月13日的1033.43点下降到1996年春节前的530点。1995年,上海证交所A 股综合指数震幅(最高与最低)达80.05%。有时一天之内,震幅达到10%以上, 这在各国股市上是罕见的。
表7 1995年股市涨跌情况表
1994年底1995年底 涨跌幅 最高 最低 震幅
收盘 收盘
上海综合指数789647.87 555.29 -14.29%926.41
524.4376.65%
其中:A股 667.77 575.19
-13.86%972.03
539.8680.05%
B股
62.80
47.69
-24.06% 63.8147.0335.70%
深圳综合指数 140.63
113.24
-19.53%169.65
112.6250.64%
其中:A股 143.73
117.01
-18.59% 176.77
116.32
51.97%
B股 86.6659.48
-31.36% 86.5859.39
45.78%
中国股市长期在低价位徘徊,是不正常和不合理的。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不仅没有反映中国近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而且与经济快速发展背道而驰。投入股市的资金,与近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的情况相去甚远。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政策倾向有关。
法人股交易市场更是严重萎缩。中国两个法人股交易中心: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和中国证券交易系统(NET)1995年比1994 年成交量下降79.16%,成交额减少90.67%。1995年底与1994年底比较,STAQ指数下降28.73%,NET指数下降33.43%。
由于股市长期在低价位徘徊,成交量萎缩,1994年成交量比1993年增长1倍,1995年成交量比1994年不仅没有增加,而且从8187 亿元下降至4035亿元,下降了50%以上。有的交易日沪深两个交易所成交量不足10亿元,比1994年一些大证券公司一天的交易量还要少。
表8 1995年证券市场成交情况表
1995 比上年
总计 4035.85 -50.34%
其中:上海 3103.48 -45.88%
(B股) 60.85 -43.84%
深圳 932.37
-61.41%
(B股)17.04 5.19%
长期低迷的二级市场,不利于新股的发行,影响了B股、H股的价位,挫伤了广大股民的积极性,妨碍了个人金融资产布局的合理调整,是中国股市需要解决的另一难题。
(三)股票供给不断增加,需求扩容未能跟上
股票作为一种金融商品,其价格也受市场供求规律支配。1993年下半年以来股价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供给扩容过快,需求扩容未能跟上。因此,当公布新股上市消息的时候,股价就要下跌。但是股市又不能原地止步。1994年下半年,国家证监部门曾宣布暂停新股上市。这是一种消极措施。虽然短期内发生一定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股市下滑的问题。
现在股市扩容的压力仍然很大。其一, 1995 年国家确定发行新股55亿元,各省市已陆续安排上市规律;其二,上市公司资金紧缺,普遍向股东配售股票;其三,历史遗留问题,即1992年以前向公众发行股票,1993年经国家体改委重新确认的公司目前还有几十家等待上市;其四,1994年《公司法》生效以前组建的定向募集公司约6000家,除已上市的323家外,还有大批等待上市。当然, 这些公司中符合上市条件能够上市的为数不多,但是要求上市的呼声很高,对证监部门、股票市场和股民的压力很大。
需求扩容方面进展缓慢。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金融资产大幅增长。1994年居民储蓄存款增加6316亿元,增长41.5%;1995年居民储蓄存款增加8126亿元,比1994年增长37.7%。但公众投资抽调积极性不高。一是国债利率、银行储蓄利率和保值贴补率高,风险小,吸引了大量资金;二是不少上市公司经济效益差,回报率低;三是股市长期低迷,投资风险大。发达的股票市场上,机构投资比重很高。但在中国股市上,机构投资不大。中国投资基金发展缓慢,难以对股市起着支撑作用。需求扩容的严重滞后,使股票供求从初期的供不应求转化为供大于求。如何实现供给与需求双向扩容,均衡发展,也是我国股市需要解决的难题。
(四)操作不规范,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中国证券市场起步晚,法规不健全,监管制度不完善,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证券犯罪也屡见不鲜。1995年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立案查处股票违法案件达213起。
更为普遍的是,不少上市公司行为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有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弄虚作假,欺骗证管部门和社会公众,损害投资者权益。有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某公司股东大会仅有4人参加。不少公司由于人事更动,出现“零股董事”。作为股东代表的董事在公司中没有股份,与公司的经营成果没有利益关系,影响公司正确决策。一些公司不分红,乱配股,引起股东强烈不满。
虽然上市公司按照公司章程建立了一套与其企业性质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由董事会任命高层管理人员,从体制上改变政企不分的状况,但在实际操作中,政企不分仍未根本改变。由于国家股、法人股在公司股权结构中仍占绝对优势,国家仍是大多数上市公司最大的股东,因而代表国家的行政部门仍在不同程度上干预企业活动,尤其是干预企业的人事任命。由于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组建成的,因而国企中原来的老三会:党委会、纪委会、职代会与新三会并存,不仅机构重叠,人浮于事,而且职责不明,关系复杂,运作困难。政企不分的情况仍相当严重。
(五)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股市的评论分歧很大
处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中国股票市场,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克服种种困难。
一些人至今仍然认为中国缺乏发展股票市场的条件,对股票市场采取非议、责难的态度,认为股票投资是一种投机行为,是比赌博还要坏的赌博。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股票市场已有5年历史, 无论在转换企业机制还是筹集建设资金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平稳接轨,加快了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市场发育基本健康,没有发生重大风波,没出现重大失误,没有引起重大震荡,国家对股市的宏观监管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有人还认为股市仍处在试验阶段。对我国股市所处时期的分歧,即认为仍处在试验期还是认为已经进入发展期的分歧,实质在于,对股市5年来的实践能否作结论? 中国股市是否存在“关”的问题?当前对股市要不要按照邓小平先生所说“试对了,放开”?这些都是影响股市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我认为,无论人们的主观判断如何,中国股市已走过试验阶段,是试对了;当前已经不存在“关”的问题,任何力量都不能停止股市运作。当前的问题是进一步放开和发展。因此,只有进一步改变人们的观念,才能促进股市发展。
(六)改革措施措施不配套,股市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宽松
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证券市场,几年来获得迅猛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中又一支突起的“异军”。但是由于其他改革措施相对滞后,这支异军去成了深入旧体制的“孤军”,不仅缺乏有力的支持,而且遭受不少限制。例如,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国有银行政企不分的情况基本未变;银行利率制度仍是行政化、指令化;专业银行商业化、企业化的改革困难重重等等。这些都对股市发展起了阻碍的作用。
除上述几个主要问题外,中国股市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例如《证券法》出台问题、证券交易所布局问题、外资进入A股市场问题、 投资基金与股市关系问题、证券品种的合理结构问题、上市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证券市场发展战略问题等等,都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
记者:经历了5年快速发展的中国股市, 已进入了相对发展或稳步发展的阶段。与以往几年不同,今后中国股市扩容速度将放慢,将从主要是量的发展转变为主要是质的提高。这也是增长方式的转变。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道理对中国股市同样适用。中国股市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如今,中国股市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股民队伍不断壮大,投资热情高涨,促使股指年初以来不断上行,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好形势。那么,中国股市如何发展才能保持其良好的势头?
肖: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一样,中国股市具有继续发展的良好条件。对此,我的看法是:稳步发展,前途光明。
第一,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79—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年平均达到9.8%,国家经济实力大大提高。今后15年, 中国经济仍将保持8%—10%的增长速度。作为反映经济形势的中国股市, 无论上市公司数量、股票市值或股票成交量,必然有一个较大发展。
第二,中国正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根据国家中长期规划,中国正在实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股市发展密切相关的金融经济体制改革将加快进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将松紧结合、有序安排;信贷体制将从计划化、行政化、指令化转变为市场化;股份制商业银行将大量增加,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发生重大变化;金融对外开放度将大大提高,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限制将进一步放宽。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中国股市的发展。
第三,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经过转换经营机制、转变增长方式,运作逐步规范,素质逐步提高,投资项目逐步趋优,适应市场能力逐步提高,资金回报率逐步上升,为股市发展提供重要的微观基础。
第四, 个人金融资产大幅增长, 为股市发展提供了有效需求。 1995年底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已达29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37.7 %。目前个人金融资产的分布很不合理,主要以国家债券和银行储蓄的形式存在。股票在个人金融资产中所占分量很少。1995年末上市公司市价总值3474.2亿元人民币,其中公众股占1/4,资产价值不到1000亿元, 只相当于城乡居民银行储蓄存款的3%。 个人货币收入和金融资产的增加,必然要求调整资产结构,增加股票投资的份额,为股票市场注入更多的资金。
第五,随着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经验的不断丰富,调控能力逐步提高,通货膨胀将得到有效控制。1979—1994年,我国年平均通胀率为6.5%,除个别年份外,通胀率并不高。今后把通胀率控制在10%以下,甚至降到6.5%的水平,是有可能的。随着通胀率下降, 银行利率将调低,长期储蓄存款的保值贴补率将趋零。调低利率和保值贴补率,对股市发展是重要的利好因素。
第六,国外投资者看好中国股票市场。近年来,许多国外券商、银行和机构投资者纷纷到中国考察,对进入中国A 股市场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中国证监会已制定组建中外共同投资基金的政策, 外资进入中国A股市场势在必行。外资的进入,将为中国外股市接轨,对股市的发展将会发生重大影响。
第七,世人注目、酝酿已久、同经易稿的《证券法》出台的日期不会很远了。《证券法》的出台,将使证券市场的活动有法可依,证券市场当事人的权益得到切实保护,因而将大大加快中国股市规范化的进程,大大增强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为中国股市的发展奠定法制基础。
记者:谢谢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并做了这么充分、精采的论述。今后,希望您能经常向我们的读者介绍股市知识和您对经济的看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