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摘要】 目的:探究微型种植体支抗应用于口腔正畸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到2015年12月间接收的80例口腔正畸患者进行治疗,按照随机序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非种植体支抗治疗,观察组采用种植体支抗治疗,观察两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磨牙位移、上中切牙突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5%,两组并发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应用于口腔正畸的效果良好,可以较好的进行固定,同时不会对患者产生明显的并发症,因而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关键词】微型种植体支抗;口腔正畸;效果
【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5-0385-02
口腔正畸是对牙、颌、颅、面关系的不协调和上下牙弓、牙合关系异常等的诊治,依据患者的错牙合畸形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在增加支抗方面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钉置入并利用骨骼作为支抗,可以较好的满足支抗的需求,因而在多种增加支抗方法中备受瞩目。目前临床中增加支抗方法较多,但对于患者产生的效果却各有所异。本次我们对我院2012年3月到2015年12月间接收的80例口腔正畸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非种植体支抗治疗,观察组采用种植体支抗治疗,旨在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现将详细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2年3月到2015年12月间接收的80例口腔正畸患者进行治疗,按照随机序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两组共80例患者中不包括患有严重肝肾疾病或精神病等可能对本次研究产生影响的疾病患者,同时不包括依从性较差者;80例患者家属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8.5~45.5岁,平均年龄26.35±2.63岁;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9.5~43.5岁,平均年龄25.98±2.91岁;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因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非种植体支抗治疗,即选用口外弓令患者进行佩戴,使用前后需要注意口腔的清洁,同时对患者情况进行密切观察,9个月后停止佩戴。观察组采用种植体支抗治疗,根据患者口腔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微型种植体的使用,将种植体支抗置入后对患者临床情况进行观察,9个月后对患者口腔正畸的效果进行观察[1]。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临床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对于患者磨牙位移、上中切牙突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进行测量,并将所得数据行记录,比较两组情况[2]。同时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等于并发症发生例数除以总例数,所得数据乘以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采用t进行检验,检验后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磨牙位移为3.65±0.23mm,上中切牙突距差为3.92±1.47mm,上中切牙倾角差为27.31±4.24度;对照组患者磨牙位移为5.43±0.35mm,上中切牙突距差为2.53±1.21mm,上中切牙倾角差为12.98±3.43度;组间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t依次为10.23、9.34、5.85,均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两组并发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均出现较大程度的提升,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对于美观的要求也逐渐提升,而口腔作为人体的面部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在临床接受相关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对于治疗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常规的治疗方法就很难满足临床的需求[3]。
本次我们对我院80例进行口腔正畸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口外弓对患者进行治疗,我们可以看出,该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并未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同时口外弓格外依赖患者的合作性,影响患者恢复和预后。而观察组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该方法对于患者治疗后,能够较好的满足口腔内的支抗需求,同时我们对患者进行口腔磨牙位移等检测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患者的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微型种植体的使用能够产生较好的支抗作用。而矫治牙能否按设计要求的方向及程度移动,与支抗部分的设计有着重要关系。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希望矫治牙按需要的方向及距离移动,而作为支抗部分的支抗牙则常要求尽量不移位或仅少量移位,以保持良好的合关系。要达到以上目的,必须设计充分的支抗。另外观察组在进行治疗后有1例出现水肿的情况,我们探讨,这可能和治疗过程中未进行细致到位的杀菌工作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进行口腔正畸,对于患者周围的组织进行保护和严格无菌操作等也是提升效果的关键所在[5]。本次治疗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磨牙位移、上中切牙突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并发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总而言之,微型种植体支抗应用于口腔正畸的效果良好,能够较好的满足支抗需求,同时不会对患者产生明显的并发症,因而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参考文献】
[1]罗哲.微种植支抗在矫正前牙重度拥挤中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3(01):365-366.
[2]裴壮敏.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3,19(14):3-4.
[3]陈辉,刘泓虎.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11):1700-1704.
[4]王晓华,何春秀.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1):86-87.
[5]安葵,万惠子,肖长芬.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疗效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3):71-75.
论文作者:赵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5
标签:患者论文; 口腔论文; 并发症论文; 正畸论文; 对照组论文; 差异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