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波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肿胀的疗效观察论文_李亚,陈丽萍,卞海萍

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康复科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目的:观察超短波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肢体肿胀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40例对照组行常规的康复训练,40例治疗组联合超短波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肢体肿胀的患者进行超短波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能有效的缓解脑卒中后的肢体肿胀。

关键词:超短波;脑卒中;肢体肿胀;康复训练

肢体肿胀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严重者将引发感染。现选取我院康复科符合条件的8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比较,观察其患侧肢体肿胀的变化程度,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2018年4月我科脑卒中后肢体肿胀的患者80例,男50例,女30例;年龄45岁—75岁,平均60.25岁;其中脑梗死58例,脑出血22例;病程最短4周,最长12周。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诊断标准:脑卒中诊断标准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临床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2)肿胀分级: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分级标准:①轻度肿胀,②中度肿胀:,③重度肿胀。

1.3 排除标准

①意识不清;②排除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瘘等;③排除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心肝肾功能等疾病原因导致的水肿;④排除四肢淋巴水肿、感染、炎性等原因导致水肿。

符合上述标准,入组病例,其中轻度肿胀20例;中度肿胀47例;重度肿胀13例。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4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只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每日一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①运动疗法:

从患者近端开始关节运动,每个关节均需辅以各个方向充分活动,每日1 次,每次20min。②体位引流:抬高患肢30-40cm,远端肢体高于近端肢体,利用重力作用减轻水肿③向心性按摩:由远端向近端肢体运动,螺旋向上,手法轻柔,每部位重复3-5次,每天1次④气压治疗:小剂量,每次20min,每天1 次。

1.4.2治疗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超短波治疗。使用CBD-1型超

短波治疗仪。患者治疗前去除金属物品,治疗时电极与患肢距离1-3cm,小范围水肿采用对置法,大范围水肿则采用并置法,温热量(70-80mA),每天1次,每次20min。

1.5疗效标准

采用专人专尺固定位测量患肢上、下肢周径。上肢周径测量位置为腕横纹上5cm,下肢周径为内踝上5cm。偏瘫肢体肿胀消失,3个月无复发为治愈;偏瘫肢体肿胀消失,但3个月内偶有复发为显效;偏瘫肢体肿胀较前减轻为有效;偏瘫肢体肿胀无好转为无效。

1.6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治疗前后患侧上、下肢周径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有效率比较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上、下肢周径比较(X±s,cm)

6 讨论

临床上脑卒中后肢体肿胀较为多见,治疗大多采用抬高患肢、药物治疗、运动疗法、以及针灸等方法,但个体差异较大。而超短波治疗本病显示了较好的疗效。其利用高频电场作用肿胀部位,以电容式电极输入能量,通过热效应与非热效应,使不同细胞及组织中不同部分产生温热效应,改善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环,提高血液的微循环,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通过本次临床观察数据对照可看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超短波治疗更加有利于减轻偏瘫患者肢体水肿,可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42 -345.

论文作者:李亚,陈丽萍,卞海萍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7

标签:;  ;  ;  ;  ;  ;  ;  ;  

超短波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肿胀的疗效观察论文_李亚,陈丽萍,卞海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