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大众图书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中国论文,特色论文,图书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强调出版发行通俗读物。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发展人民出版事业,并注重出版有益于人民的通俗读物。”国务院和中央出版行政机关,历来重视通俗读物出版,曾要求中央级出版社每年都出版通俗读物并注意农村的需要,对地方出版社,更提出“特别要照顾农民、工人、县以下干部以及少数民族的需要”。1953年成立了直属出版总署的通俗读物出版社,1963年又成立了农村读物出版社。多次召开过通俗读物出版工作和农村读物出版发行工作的全国性会议。书价则在“保本薄利”方针的指导下一贯力求低廉。对图书发行网点的建设也十分重视。新华书店现有售书店达1万余处(全国只有2000多个县市), 农村供销合作社售书点最多时达到4万多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80%)。改革开放后,又产生了大批集体个体书商。
我国的出版发行工作,是比较发达的,在发展中国家是佼佼者,非一般发展中国家可比,虽然其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通俗读物和农村读物的出版发行工作近年来有一定程度的削弱。盛销了几十年的年画和连环画已失去当年的光辉。前者已为没有农村特点的挂历所替代,后者由于电视的普及也已失去群众的宠爱。在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开本的漫画书,在中国好像还没有形成气候。通俗读物类出版社和农村读物类出版社已多从出版社名录中消失。地方出版社在“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口号下对出版通俗读物积极性好像也不太高。农村图书发行则是萎缩的趋势,供销合作社卖书的网点每年以二三千处的速度逐年减少。以上情况说明我国不是不重视不存在大众图书出版发行系统,但是这个系统与一般书出版发行系统的区分不明显,没有定型,不很稳定。
美国书的装帧质量分三等:硬皮书,高质量纸皮书,大众市场纸皮书。从图书的外观和定价一看就知道属于哪一类书(大众市场纸皮书开本一般较小,故又称为袖珍本,日本称为文库本)。我国大部分书都是纸皮书,书价本来就低,大量发行可以降低书价,但降不到美国那样的程度。因此,大众市场图书不可能与一般书有那么明显的区别。金盾出版社的书比一般书便宜20%,称为平价书,这还只是一两年来出现的新现象。大众图书的销售者,在农村中主要是供销社,在城市中主要是书报刊摊贩,市场客观上存在,但主观上有意识地加以培育不够,也没有提过要组建大众图书市场这个目标,因而也没有提过这个名称。城市中的书报刊摊贩及其批发机构一般称为二渠道。
为了更好地向城市和农村广大群众供应大众化的通俗读物,我认为应明确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稳定的规范的大众图书市场的任务。建立这样的市场,有三个条件必须满足:(1)有稳定的货源,(2)有健全的发行渠道,(3)有规范的制度。货源由国有出版社供给,从现有的出版物中挑选适合大众需要的好书向该市场推销;如果需求量很大,可另行印刷发行平价本。批发工作,应该由现有的新华书店发行所和发货店担负起来。新华书店县店,现在是批零兼营的销货店,是农村供销社和一部分个体摊贩的货源供应者。今后仍然这样做,要做得更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形成的二渠道,游离于主渠道之外,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放弃领导的结果。要明确:城市新华书店应该把批发工作抓起来,用优质的服务把城市中的报刊摊贩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供给他们充足的货源,使他们能赚钱能生存能发展。不准许个体户和私营书店搞图书批发业务。现有的发行所和省级发行店都设在大城市,这还不够,应该在适当地点的中等城市成立批销中心,一省搞几个,方便广大的大众图书销售点就近进货。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发展大众图书出版发行工作的批销制度,这种制度必须对出版社、批发机构、销货点三方面都有利,都感到合适,使三方面能和谐地进行合作。农村供销社不是不愿卖书,如果有合理的制度,原来卖过书的供销社会回过头来继续卖书。如果能生存能发展,城市中的书报刊摊贩可以做到守法经营,发行好书,成为主渠道的得力助手,拒绝出售坏书,使非法出版商失去肥沃的土壤。
现在主渠道与城市中书报刊摊贩不相往来或往来不密切的情况必须改变。不要把他们关在门外。把他们关在门外,就是把自己关在门内,孤立了自己,束缚了自己,限制了自己。个体经济是国有经济必要的补充,国有书店应该把他们团结在自己的麾下。
我的设想是极初步的,粗线条的,是很不成熟的,在实践中可以逐步完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