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态势的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态势论文,基础论文,世纪论文,档案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王景高:我的三点意见
一、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一遇的世纪交替期,对即将结束的20世纪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需要进行科学的总结。1996年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对本世纪档案事业的回顾与展望中,已经在档案学基础理论方面作了很好的论述。我国档案界近年来也在这方面作了不少理论反思和探索。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应当有计划地、系统地对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进行历史总结,肯定其进步和成果,明确当前需要研究的重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趋向。这样做,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新世纪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开辟前进的道路。
二、我们正处在国内经济体制和社会生活的转型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并将继续为档案事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也为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提出许多新课题,诸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所有权及其相应的档案管理体制问题,现代企业制度的档案管理思想问题,档案信息产品进入市场问题,档案工作在依法治国、科教兴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传统档案理论在新技术条件下对新型档案(特别是电子档案)管理的适应性问题,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档案管理一体化问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档案服务新思想问题,以及个别重要的档案理论问题,等等。对实际提出的诸种新问题,应当进行理论思考,形成新的概念、新的观点,在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中起导向作用。
三、当今时代正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世界呈现多样化。在20世纪,各国不同的档案管理思想加强了交流,相互影响,在国际档案合作和学术交流中档案理论问题始终占主导地位。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T·库克对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作了历史分析,提出了“12个关键性问题”。1997年3月,凯斯凯姆蒂在北京的报告提出了今后“档案理论研究的新重点”,认为“档案史的研究对档案专业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将在西班牙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已确定了“新千年纪信息社会的档案工作”的主题,将讨论“档案学的扩展”等问题。这些对我们都有所启迪。我们应当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档案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国际合作中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借以丰富和发展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
(国家档案局研究馆员)
王德俊:从“休闲”说开去
伴随档案向社会公众越来越开放,伴随社会公众档案意识越来越增多,伴随社会公众工作之余的“休闲”时间日益增多,“休闲”生活色彩日益浓厚,可以预见:21世纪中外档案利用中“休闲”特色日益突出这一带有一定规律性的新趋势日趋明显。其主要表现在:
1.随着档案馆的文化宣传教育功能越来越为社会公众所认识,犹如社会公众在“休闲”时间喜欢或者习惯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文化馆阅览、观摩、参观一样,可以说在21世纪的双休日式节假日的“休闲”日子里去档案馆阅读或利用档案的社会公众也将日趋增多,乃至是否可能会出现社会公众度过“休闲”时光的一种新时尚、新气象、新追求:“‘休闲’日那里去?档案馆是一个好去处!”
2.档案利用者主要类型之一的一个群体——档案普通利用者(按照1980年第9届国际档案大会的权威性解释,即指很少知道档案馆的普通公民,换句话说,乃普通老百姓也,包括自由职业者、机关职员、体力劳动者、军事人员、退休者、大学生和公司职员等),很可能犹如潮水般地涌向越来越贴近平民百姓的档案馆,心悦诚服地接受根据丰富的馆藏档案文化、信息资源而进行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喜闻乐见的文化熏陶和宣传教育。
3.从各种档案馆的档案利用者群分流的趋向上,可能窥视出档案利用者利用意图上日益增多的“休闲”成份:除了继续去综合档案馆、科技档案馆正常、正规利用文书、科技档案外,在“休闲”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涌向历史档案馆,了解人类及其各国、各民族的古、近、现代史发展的轨道;涌向城建档案馆,了解居住城市建设的历史与现状;涌向现代文学馆,了解文学巨匠的创作手稿及其心迹;涌向影片、照片、录音、录像档案馆,了解有关影片、照片、录音、录像档案的历史及其展现的基本知识,并得到视觉、听觉上的艺术享受;涌向某些独具特色,颇有文化韵味的专业档案馆,了解有关专利、商标、地名、家谱、气象、天文、水文、海洋档案等专业档案及其管理的基本知识,……。
4.随着电子技术在档案管理和社会公众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普及,公众甚至可以在“休闲”日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手按操作键盘,登上信息高速公路,利用遍布全国、全世界的电脑网络,漫游在网络上所展示的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档案天地,心旷神怡地浏览或阅读业已上了互联网络的国内外档案馆的感兴趣的有关档案资料目录或者案卷、汇编。试问诸君:与传统型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相比,这是何等的轻松,惬意和“休闲”呵!
至此,笔者想发两点议论:第一,据可靠人士披露:将于2000年9月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报告之一的题目是:“档案在休闲日增社会的作用”。这是一个颇具创造性且兼有时代紧迫性的重要议题,与上述的档案利用中“休闲”特色日益定出的新趋势甚为吻合。可以相信:通过这一国际档案盛会的深入研讨,必将推动国际档案界、档案学界在这一问题上取得共识。第二,我国档案学研究工作者,尤其是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者,颇有必要认真关注,并跟踪、潜心研究国际档案学术研究中的包括上述“档案在休闲日增社会的作用”等在内的前沿课题,以崭新、丰硕的研究成果与国际档案界、档案学界接轨。
(《中国档案报》总编辑)
方新德:新因素带来新变化
档案学研究无疑受社会和档案工作实践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平心而论,这种进展由于研究人员的素质、档案材料的构成、档案机构的管理、服务方式和社会其他情况等方面的限制,相对于外延的扩展(如建了不少新的科学科目)言,内涵上的深化似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主要指对能用于指导解决实际工作急需的新理论的研究并非十分突出,与传统的一套相比难说有多少革命性的进展。而下一世纪由于可预见的一系列新因素的出现,我认为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可能会出现一些重要的变化:
一是新技术新载体在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中将大量应用,从而给实际工作提出许多急需解决的新问题,需要理论予以指导,而这些却是当前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较少涉及的。相信到下一世纪,这方面的研究将会成为重点,并成为与传统档案学的区别所在之一。
二是我国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构成将较前大为改观,实际工作队伍中将有大批受过最新高等教育的人员。由于他们具有各方面新知识,在具有实践经验后,可望其能积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而且其研究将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并更符合实际的需要。
三是我国正努力建设成为法制国家,各个领域的法律法规纷纷制定,其中许多与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有关。因此到下一世纪,随社会政治环境的进一步宽松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档案工作的开展将主要依靠法律而非领导意愿等政治因素。而且档案工作者不但不能光凭一部《档案法》进行“依法治档”,还可能面对社会上人们根据法律提出的要求、质询,甚至起诉。因此,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如何应用法律将会是当时的重要课题。
当然对档案学来说,能建立自己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理论、方法,甚至哲学,是其能否独立存在的关键所在。从我们的现状看,这点做得如何是难说的,希望下一世界能有大的突破。
(杭州大学历史系副主任)
方鸣:法制化——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档案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一靠科学,二靠法制。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而后者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因基础较差、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因而也更为紧迫与重要。
首先,我国长期以来封建社会的人治关系占主导地位,人治思想根深蒂固。我们习惯于领导拍板,按文件办事、权大于法、政策多变等现状,都是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等法治程度较低的表现。特别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档案部门而得不到妥善解决的机构问题、经费问题以及相当一部分业务问题等都可以从法律之处找到根源。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都要遵循按法律办事,这是历史的必然,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否则,就要受到惩罚,遭到淘汰。档案事业的发展也必须自觉地走法制化道路。
第三,法制化是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依法治档”只是我国档案界近十年来提出的,在法制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误区,还存在许多“人治”的现象。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
第四,走法制化道路,应从转变观念开始,应从习惯用行政角度、人际角度逐渐转变为用法律角度来思考问题,加强法制观念。做到熟悉法律、领会法律、适用和掌握法律。特别是档案部门的领导干部应带头学法、守法、用法。
第五,目前我国法制建设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任重道远,亟需解决以下问题:1.加强定法工作,抓紧配套法律、法规的出台,完善档案法规体系;2.加强档案法学理论的研究和档案案例的分析,在学术上向深度发展;3.加大档案执法力度,加强司法实践,使“依法治档”落在实处;4.除《档案法》外,还应学习和掌握国家大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档案人员不应做法盲,应为整个国家的法制化做出贡献。
(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