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九大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九大论文,新发展论文,经济发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经济理论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产生以来,已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现代经济发展理论进入了其发展的第三阶段,新理论、新模型不断被提出。现简单地分析如下。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新进展
在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一批经济学家动用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方法,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增长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批判分析,构造了一批人力资本及内生技术为基础的内生性经济增长模式,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主要论点有:经济发展中的技术进步是由资本积累引起的;在存在技术进步和知识及人力资本积累的条件下,规模经济收益呈递增趋势,长期的经济增长是可能的;决定现代增长的主要因素有物质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及技术进步等。代表性的模型有:罗默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式”;普雷斯科特—鲍易德的“动态联合体资本模式”;杨少凯—波兰德的“劳动分工演进增长模式”;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等。
(二)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提出
新国际贸易理论最初是由狄克西特、诺曼、兰卡斯特、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艾瑟尔等人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从巴丹、克莱姆特和万又煊对一个开放小国发展幼稚工业的分析,到卢卡斯对全球性边干边学问题的研究,边干边学已广泛地被用来研究贸易对内生经济增长的作用。九十年代初以来,杨发展了一个以边干边学效应为核心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式,分析了国际贸易对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及消费者福利的动态效应,大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新理论一般有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在贸易理论中引入产业组织,将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分析结合起来:二是摒弃二维假定,消除了比较优势与收益递增之间的对立;三是强调了外部性问题在国际专业化中的作用。
(三)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
在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发展经济学家吸收并利用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认识到若要有效地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虽然应该充分关心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积累、技术引进、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的改善、人口增长的控制及出口导向的促进等问题,但更应该关注经济发展的有关制度性因素。其中的分析结论是:经济上成功的国家往往拥有健全的制度,如法律安排、经济政策规范及组织健全等,而那些经济上不那么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则缺少这些制度;一个繁荣的市场经济需要有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的支持,发展中国家经济上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对寻租经济活动的分析与治理、单一的公共部门供给不利于在制度创新中发挥主动性、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决策失误与效率低下、市场制度的不完全等;通过制度的重新安排与制度的创新可使制度从影响经济信息与资源的可获得性而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前提是法律秩序、稳定的通货、明晰的财产法与财产权、人力资本积累、公共物品的提供、交易规则的制订及分担风险的法规等。
(四)农村非农化问题的提出
虽然在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第二阶段,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农村的非农化问题,但只有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后,农村非农化问题的研究才被提到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来。与许多发达国家当年的农村非农化和工业化、城市化不同的是,现代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非农化实践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非农化已经不再局限于工业化,它还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其他产业的发展;二是非农化已经不再等于城市化,经济发展中的非农化即农村剩余劳动力不需进城市,农村办工业、发展第三产业照样可以消化与吸收农村劳动力,这就避免了经济发展中的“城市病”。据此分析,现代经济发展理论中涌现了吉利斯的“分散工业化与城市化成本理论”、何保山的“农村自身发展理论”、奥欣玛的“农村非农化发展的季风理论”等。
(五)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重新兴起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主要是划分经济发展历史,揭示各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为落后经济指明发达经济发展历程中所显示的一般发展规律及发展方式,也为发达经济指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途径,因而受到各国经济学家的重视。如经济学说史上李斯特、希尔德布兰德、凡勃伦、罗斯托的分析等。八十年代以来,根据新古典主义的边际分析方法而提出了宏观边际效用的概念,并据此分析了经济发展中的阶段变化问题,其结论是:宏观边际效用是微观边际效用的总和,在其他条件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某物品的宏观边际效用随着全体消费者对其需求的增加而递增,因此宏观边际效用的高低在一定条件下取决于社会需求量的大小或需求收入弹性的高低;根据宏观边际消费效用的变化,可以正确划分经济发展中的主导部门与非主导部门,其中主导部门是生产增长率与销售增长率较高的部门,而对应的非主导部门则是生产增长率与销售增长率较低的部门;由于主导部门与非主导部门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低收入阶段(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温饱阶段(以轻纺工业为主导产业)、小康阶段(以公共交通及廉价住房等为主导产业)、中等富容阶段(以小汽车及较高级住房等为主导产业)和高富裕阶段(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等。
(六)经济发展中寻租理论的流行
虽然现代寻租理论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塔洛克、克鲁格、波斯纳等人首先提出,但对经济发展中寻租问题进行大量计量分析却在8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人们均认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寻租理论及其发展形式的“直接非生产性活动理论”主要有如下内容:纯粹的私人垄断并不是不可能的;形成垄断的活动需要大量的资源并要引起社会财富的重分配;寻租行为虽使个人收益有可能最大化,但却会造成社会浪费;不仅垄断,而且各种限价措施均会导致寻租行为;与寻租相对应的避租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垄断导致寻租,而寻租又导致腐败。据此内容,现代经济发展理论中,主要的分析模式有:克鲁格的“竞争性寻租模式”、杜根的“寻租成本总量模式”等。
(七)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抑制论争
在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第二阶段,麦金龙和肖等人提出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将经济理论与货币金融理论有机地交汇融合起来,为从金融方面探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开创了先河。但是,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又有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对麦金龙与肖的分析提出了质疑。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格伯、威京伯格、卡普等。如卡普认为麦金龙与肖的理论虽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有效率配置及此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但却不能有效地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优化问题。而且,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及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一“经济转型”问题的出现,过去那种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干预的思想出现了变化。经济生活中的市场迫切要求在金融领域实行自由化,这就要求金融体系的健全、金融制度的建立及金融市场的顺利运行等。
(八)资本倒流问题的研究
根据新古典主义的分析假定,若有两个国家以同样的规模收益不变的生产函数来生产同样的商品,相对于产出的资本及劳动投入是同质的。如果这两个国家的人均产值不同,那一定是由于它们的人均资本水平存在差异。进而言之,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便意味着生产率低即较穷的国家亦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边际产品较高。这样的话,假定资本品的贸易是自由的,而且这种情况将一直持续到两国间的资本——劳动比率相等、进而工资与资本收益也均等为止。但是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上述新古典主义的这种分析已大大地受到挑战,经济发展的现实却是资本本来就十分短缺的发展中国家,其自由的资本却大量地流入到发达国家的市场中去,而发达国家的富余资本却只重点限于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流动。这种资本流动现象的出现在现代经济发展理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导致了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世界银行《1991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专门讨论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倒流问题,并分析了资本倒流的成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卢卡斯在1989年的一篇论文即“资本为什么不从富国流向穷国?”中专门分析了这种经济现象得以出现的原因,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人力资本的差异、人力资本的外部收益不一、资本市场间的不同及政治方面的风险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由所在。
(九)人文发展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家就其主流来说是极为重视物质资本的积累及其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进入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第二阶段以来,人们在对前一阶段经济发展理论进行深刻反思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发展理论应该充分重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不能为发展而发展,此阶段的经济发展有时被称为“基本需求战略”。而系统的、有关人文发展问题的研究却是在本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如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1990年发表了一份有关人文发展的报告即《1990年度人文发展报告》。该报告认为人的发展不限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不限于收入和财产以及商品生产和资本积累这些范畴,人们获得收入大概只是其中的一个选择而绝不是人们努力争取的全部;人文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大人们选择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健康长寿的生活、受教育的机会、象样生活所需的基本资源及政治上的自由、有保障的人权和尊严等;反映人文发展的度量指标是人文发展指数,它综合地反映了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文化程度以及通过合理使用资源过象样的生活水平等;由于经济增长不会自动地带来人文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对低收入阶层进行补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措施、在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时须考虑人的全面发展、重新构造国际经济体制中的贸易与金融格局以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及人口城市移动等均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及人口城市移动等均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人文发展指数的提高。
综上分析,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在经历了第一与第二阶段的发展后,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其第三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理论上的创新不断出现,分析方法上的探讨也不断地被提出,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更是被提到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分析研究的日程上来。可以说,此期间的经济发展理论与模型虽不及第一阶段时那样丰富多彩,但就问题研究的深度上来说,此期间的理论与模型无疑地要略胜一筹。正因如此,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在经历了第二阶段的“沉闷”之后又被经济理论与实践界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