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农村土地整治的基础理论与模式探析论文_张宇宏

转型期农村土地整治的基础理论与模式探析论文_张宇宏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完善与进步,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将进入较为剧烈、各类矛盾较为突出的关键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应立足农村、联动城乡,搭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新平台。以农用地整治及宜耕土地开发为先导,以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为战略重心是当前中国土地整治研究重点领域和核心内容。同时,基于农村土地整治多功能性,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多区域、多尺度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过程及其效应研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农村土地整治的全过程,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要求为目标,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前提,以集中连片推进为手段,开展多目标土地综合整治是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的基本方向。并应加强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涉及的资金筹措与权益分配、资源环境效应及其整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转型期;农村土地;整治;基础理论;模式

引言

农村土地整治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农村土地利用率低下的问题,需要提高对农村土地整治的关注度,其中进行农村土地整治可以实现农村产业的集中发展,尽可能地集中生产要素,扩大生产。再者对于耕地保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农村土地整治的理论有多种,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1农村土地整治的基础理论研究

1.1?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主要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将生产要素集中,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其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是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做到合理分配,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目的。依靠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可以统筹城乡的土地,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1.2?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产生的原因是为了对城市的数量、规模、分布等进行规划,在结合交通、市场等因素的前提下形成可以为周围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中心地系统。该项理论的提出为村镇空间重构提供了指导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园区、居住社区化的实现。

1.3?三整合理论

该项理论主要是对农村的产业、空间和组织的整合,三者之间具有较强的联系性,并呈现逐层递进的关系,在组织整合的基础上会促进产业的整合,从而将产业整体的竞争力提高,而在产业整合的基础上又会促进空间的整合。对于农村生态化和集约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基本方向

2.1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行动准则。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已难以承载传统的发展方式,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农村土地整治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是一项包含自然、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对区域土壤、水、植被及其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和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农村土地整治的全过程,立足于改善生态环境,在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等环节和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生态理念及景观建设技术 。

2.2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石

中国食物需求、农业多功能需求将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生产将面临着自然资源数量稀缺和质量退化的约束、农业生产力增长乏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挑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先决条件明确了以小规模经营的兼业农户为主体是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路径,通过大力推进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既是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立足中国平原、山地、丘陵等不同地域类型,因地制宜地借鉴和综合欧美发达国家不同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推动以产业化经营为重要技术路径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2.3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

从当前中国城乡关系、现实情境、发展阶段以及目标实现来看,城乡统筹发展是突破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城乡一体化发展,难点在农村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产出水平,焦点在农村土地细碎及其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村土地整治是一个由“核心功能”(资源保障功能、粮食安全功能、环境友好功能)和“叠加功能”(统筹城乡发展功能、资源节约功能、社会和谐功能以及文化维护功能)共同构成的多功能集合体,是破解用地矛盾,促进乡村发展,助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被世界各国看作是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手段。

2.4以调整利益取向为前提

中国当前“保耕地、保发展”的两难处境中诸多要素叠加促生了以耕地“占补平衡”和城镇建设增加为目标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对提高城乡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以及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数量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农民安置及土地权属调整不规范以及地方政府在城镇扩展过程中行为约束失范,地方政府在补偿标准、收益分配政策制定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农民处于弱势地位,部分地方政府在“增减挂钩”政策试点过程中存在变相圈占农村集体土地、侵害农民利益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认为“增减挂钩”政策价值取向应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行动准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变。

3农村土地整改进行模式创新的措施

3.1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建立农民自治管理模式

土地整治模式中由政府引导靠村民自治进行管理的模式具有主体化改革的特点。此种管理模式的详细措施为,整治项目的申请是由村民向国土资源部提出,国土资源部同意村民的申请后,再对整治项目规划与建设的详细安排进行逐层的报批,土地整治项目具体实施的人员是村民。土地整治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将农村进行土地整治的决策权进行全面的体现,可以充分地带动村民的管理参与性,对于维护村民的知情权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得到了许多村民的强烈支持。

3.2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建立部门联动管理模式

联动模式是由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等进行相互协调的管理,此种管理模式政府是主导者。该管理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统计村民意愿调查表,完善土地管理相关的制度,并加强档案管理。其中土地整治工作项目也是政府业绩考核的重要环节,这样的管理模式可以促进政府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高效展开。此外,在农林牧等部门密切配合管理的基础上,将土地资源管理的模式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创新,各部门资金在统一的整合下,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

3.3全面落实任务分解的管理模式

从简单到复杂是任务分解管理模式的重要特点,拆除区复垦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秉持的原则是逐层推进。首先对废弃的土地进行复垦,在此基础上进行复垦工作的大力宣传,推动人们搬迁工作的展开。其次各乡镇需要组织专业的施工队,逐步完成复垦工作。最后,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施工队的工程质量进行密切的监督,确保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语

农村土地整治的机制创新势在必行。着眼于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破解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双保”压力,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应突破五大机制创新,即明晰土地产权机制,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完善投融资机制,建立城乡用地挂钩长效机制,创新城乡土地配置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 刘玉, 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地理学报, 2017, 64(10): 1193-1202.

[2] 罗林涛. 透视农村土地整治“一头热”现象. 中国土地,2017(9): 45-47.

[3] 贺鲲鹏, 吕红娇. 论农村土地整治中农民权益的保障.农业经济, 2018(1): 81-82.

论文作者:张宇宏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9

标签:;  ;  ;  ;  ;  ;  ;  ;  

转型期农村土地整治的基础理论与模式探析论文_张宇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