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世界最大宗的建筑材料,商品混凝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及更强的技术支持。笔者从混凝土行业从业人员及技术人员角度,提出商品混凝土行业发展中及商品混凝土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期望能有更多的技术力量投入到商品混凝土行业,改善商品混凝土品质、提高商品混凝土耐久性能,共同推动国家经济的绿色发展和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存在;若干问题
1导言
混凝土、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企业一直以来少被科技界重视,而正是混凝土构成了近代以来人类发展的几乎所有建筑。其品质及耐久性能的提高将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资源的节约产生无法估量的巨大作用。期望更多地关注商品混凝土,共同推动国家经济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2加强对商品混凝土的重视力度
多数商品混凝土企业及其相关企业长期以来认为:商品混凝土行业的进入门槛低、商品混凝土本身的技术含量低;极少的投入就可进入商品混凝土行业、经过几个简单的培训任何专业的人员都可生产商品混凝土。此种“二低”的错误认识,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高学历人员不愿进入商品混凝土行业、科研院所不愿从事商品混凝土研究。另外由于商品混凝土企业大多规模小或为附属性质企业,对混凝土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较低,多种因素造成了中专、技校类院校不开设混凝土专业课程,而本科院校混凝土专业毕业生要么改行要么进入监理或开发商企业,混凝土专业研究生则更情愿进入研究院所。这种恶性循环进一步促使“二低”逐渐成为共识。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混凝土耐久性研究专家唐明述曾说过: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最大的节约。商品混凝土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支持。这对于我国基础设施的发展、资源的保护和经济节约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3混凝土工程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3.1混凝土搅拌站的盲目增加
自2006年初始,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其中包括很多县城、市)逐步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地方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增长如雨后春笋,且发展十分迅速,不到一二年时间从无到有,几家到十几家。数量的增长带来了以下普遍存在的问题:⑴市场份额有限,竞争激烈,恶性竞争时有发生;⑵搅拌站的快速增长,导致行业内的技术人员紧缺,很多搅拌站实验室人员才2-3人,一般5-6人也比较普遍,但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是少之又少,加上行业内部技术人员流动频繁,容易造成混凝土的质量产生较大波动;⑶很多新建的搅拌站从未涉足过混凝土行业或建筑行业,对混凝土缺少基本的认识,采用的方法就是通过招聘1~2位“有经验”的工程师,照搬书上或外地的一套配合比就生产,结果造成事故频发。
3.2混凝土技术推广、普及力度滞后
有机会参加一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混凝土年会等,了解了许多行业专家、教授、学者的科研成果,感受到混凝土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然而回到现实中的应用情况,感觉到差距非常大,很多相关行业人士对混凝土的认识还停留在四组份的基础上。在商品混凝土使用中,大多数人只强调混凝土公司如何保证混凝土质量(当然这也是必要的),而往往忽视了混凝土施工单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至造成混凝土供需双方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误会,这其中主要是施工单位包括监理单位对商品混凝土的性能、特点、应用方法了解认识不够造成的,对于那些广大从事一线施工的农民工那更就不用说如何保证施工质量了。因此无论是行业协会还是政府部门都有必要去普及商品混凝土的基本知识,这方面仅凭商品混凝土企业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混凝土试块问题
(1)GB/T14902-2003《预拌混凝土》质量的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交货检验,进行预拌混凝土取样及试验人员必须有相应资格。目前施工单位的取样人员经过培训的比较少,多为兼职,做完混凝土检验现场任意丢放现象十分普遍。(2)试块标养:很多工地没有标养室,试块无专职人员负责,时常出现几天才拆模,拆模几天后才送标养室。早期养护对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十分关键。这些问题作为施工单位没有去关注,出现强度不合格的试块,所有责任又都推给混凝土公司。(3)桩基试块问题:灌注桩的质量控制、检验与验收规定,灌注桩50m3应有一组试块,小于50m3的桩应每根桩有一组试块。本人时常遇到一天浇筑200-300m3混凝土有30-40根桩的情况(最多一次一天浇筑600m3混凝土有120根桩),每根桩留置一组试块对于现场十分困难,最终质量检验还是要由搅拌站来完成。。(4)混凝土试块评定:GBJ107-87中规定预拌混凝土厂、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应按本标准规定的统计方法评定混凝土强度。对于施工单位,由于混凝土数量及混凝土试块组数因素,可能有采用非统计方法进行评定。评定方法不一致必然会产生矛盾。按非统计方法评定mfcu≥1.15fcu,k几乎相当于混凝土强度平均值提高一个等级。现代混凝土均掺有大量的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早期强度偏低,后期增长明显,以标养28天评定而且mfcu≥1.15fcu,k显然有悖于按照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确定标准龄期的初衷。不利用有掺合料混凝土的后期强度,无疑是不经济的。更重要的是早期强度低往往有利于提高混凝土耐久性。
3.4混凝土浇筑高度问题
混凝土浇筑高度不宜超过2米。存在的问题:人工挖孔桩泵送混凝土施工时,采用串筒浇注、分层振捣,在桩壁渗水情况下(存在的现象较普遍),往往比直接由桩顶一次性浇注更容易出现问题。
3.5资料的提供
商品混凝土公司出具的资料全国各地差别较大。目前比较多的做法是提供混凝土配合比报告和原材料检验报告及复试报告,可以说还是执行现场搅拌时的那套模式,按现行标准的检验要求,搅拌站的工作量比较大。客户购买的是商品混凝土,而出具水泥、砂、石、粉煤灰、外加剂等检测报告意义何在?既起不到多大作用又浪费资源。最好能制定一套统一的“商品混凝土合格证或质量证明书”,按统一的规范要求出具资料,做到既简要又明了。
3.6生产和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混凝土到现场后私自加水;(2)拆模过早(8-12小时拆侧模的现象十分普遍);(3)养护不及时(混凝土早期失水严重)、不充分;(4)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就上施工荷载;(5)有些企业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包括很多的原材料生产企业,产品的合格保证率低。混凝土看似简单,但想做好真的很难,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之所以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很大的因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特别是行业的相关主管部门。其次要充分理解现代混凝土的概念,才能更好地提高混凝土工程质量。
4结语
对于多数施工单位、建筑材料生产单位、建筑材料研究院所及混凝土从业人员来说,商品混凝土一直被认为是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低的一种建筑材料,这种认识对于商品混凝土的发展极为不利,严重影响到混凝土技术进步及使用效果。同时也会对我国基础建筑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使多数工程的耐久性能无法得到有效保证,造成隐形巨大经济浪费。
参考文献:
[1]张春雷,冯圣清.上海地区普通商品混凝土配制中的若干问题[J].建筑材料学报,2006,03:337-340.
[2]刘俊.商品混凝土质量事故预防对策分析[J].四川水泥,2014,09:95+97.
[3]崔鑫,王龙志,丁义康,张海霞,张雪,王毓发.关于商品混凝土工程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商品混凝土,2014,06:67-68.
[4]陈思清.商品混凝土质量监督管理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浙江建筑,2003,01:39-40.
论文作者:骆秀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7
标签:混凝土论文; 商品论文; 行业论文; 强度论文; 建筑材料论文; 施工单位论文; 人员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3期论文;